第一章 商品與貨幣

2023-01-07 23:06:07 字數 4772 閱讀 7553

本章通過對商品經濟的基本範疇即商品和貨幣的分析,揭示了商品和貨幣所體現的社會生產關係及其運動規律,闡明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的基本內容,為學習剩餘價值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一節商品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研究,是從商品分析開始的。這是因為,簡單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起點,商品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資本主義生產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的最高形式,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佔統治地位,社會財富表現為乙個驚人龐大的商品堆積。

單個商品表現為它的元素形式,包含著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萌芽。所以,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必須從商品分析開始。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有用性。如有的商品(糧食、衣物等)可以當做生活資料直接滿足人們生活消費的需要,有的商品(如機器裝置、電力等)可以直接當做生產資料滿足人們生產消費的需要。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商品體的物理、化學等自然屬性決定的。同一種商品具有多種自然屬性,因而具有多方面的使用價值,如煤可以作為燃料,又能作為化工原料等。不同種商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屬性,因而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商品的多方面的使用價值,是隨著人們生產經驗的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逐步被發現的。在一切社會形態中,使用價值都是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例如小麥,不管是奴隸、農奴還是雇傭工人種植的,都具有同樣的使用價值。

但是,這裡考察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必須對別人有用,是社會的使用價值;第二必須是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第三必須是通過交換讓渡給別人,才能進入消費的使用價值,從而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從這個意義上講,商品的使用價值又是乙個歷史範疇。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數量關係或比例。例如10kg鹽換40kg穀物,40kg穀物就是10kg鹽的交換價值。鹽和穀物的交換比例,會隨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變化。

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能夠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換,表明它們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是什麼呢?有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共同的東西是商品的效用。

他們認為,商品的效用越大,它的交換價值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換價值也越小。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在質上是不同的,不同質的東西在量上是無法進行比較的。

可見,不同商品相交換,它們所具有的共同東西不是使用價值。如果把商品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就只剩下一種屬性,即一切商品都是勞動產品這種屬性,在它們身上都凝結著一定數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這種無差別人類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就形成商品的價值。

由此可見,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或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鑽石和水的價值悖論

亞當·斯密(2023年—2023年)在《國富論》第一卷第四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價值悖論:「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幾乎不能購買任何東西……相反,一塊鑽石只有很小的使用價值,但是通過交換可以得到大量其他商品。」

西方經濟學家都認為,亞當·斯密在他寫作經典的《國富論》前十年發表的一篇講演中就解決了鑽石和水的悖論。鑽石和水**的不同是稀缺性不同,斯密說:「僅僅想一下,水是如此充足便宜以至於提一下就能得到;再想一想鑽石的稀有……它是那麼珍貴。

」斯密注意到乙個迷失在阿拉伯沙漠裡的富裕商人會以很高的**來評價水。如果工業能成倍地生產出大量的鑽石,鑽石的**將大幅度**。

然而十年後寫作《國富論》時,斯密突然從**中分離出效用,他將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區分開。水很有用途,但有很小的「價值」;一顆鑽石幾乎沒有用途(這指鑽石被用於工業之前),但有巨大的「交換」價值。

斯密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二分法對整個經濟學理論的影響遠遠比他意識到的要強,因為這一區分的本質是: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是「為賺錢而生產」並非「為使用而生產」。因此,二百多年來,所謂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對斯密的這一觀點持批判態度。

他們認為,19世紀70年代,三個經濟學家:門格爾、傑文斯和瓦爾拉斯分別說明**由它們的邊際效用來決定,而不是由它們的全部效用決定,因為水是豐富的,增加一單位水很便宜,而鑽石是極端稀缺的,增加鑽石是昂貴的。這已經「科學的」解決了鑽石和水的價值悖論。

他們追溯到學院派甚至亞里斯多德的邊際傳統的恢復。

西方經濟學在向經濟學的邊際革命發展的同時,卡爾·馬克思卻繼承並發展了亞當·斯密價值理論,建立了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區分了「**」和「價值」兩個不同的概念,並進一步指出,「供求」只是影響**的因素,而「價值」才是**的決定因素。馬克思繼承和完善了亞當·斯密的「交換價值」理論,指出交換價值的基礎是價值,交換價值只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性是互相依存、互為條件的。這主要表現在:

①任何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因而不是商品。例如,生產**的廢品,沒有使用價值,即使花費了大量勞動也不會形成價值,因而也不能成為商品。②未經人類勞動創造的物品雖有使用價值,但沒有價值,不能成為商品。

例如,空氣、陽光、天然草地等。③有些物品雖有使用價值,也是勞動產品,但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用於自己的消費或無償提供給別人消費。這種只具有使用價值而無價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例如,農民自己生產用來滿足自己需要的農產品以及給地主繳納實物地租的農產品。由此可見,任何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既是統一的,又是互相矛盾的,即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

這主要表現在:①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體現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社會關係。②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對於生產者和購買者來講,只能實現其中一種屬性,不能同時兩者兼而有之。

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是為了交換,商品對他來講,有意義的不是使用價值,而是價值,但他要實現價值,就必須把使用價值讓渡給購買者。商品購買者購買商品是為了消費,商品對他來講,有意義的是使用價值。他要獲得使用價值,必須支付商品的價值。

③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解決,一旦交換失敗,就意味著商品價值不能實現,使用價值不能進入消費,商品的內在矛盾也就充分地暴露出來了。

二、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商品是由勞動創造的。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勞動二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是具體勞動,另一方面是抽象勞動。

在商品生產中,人們為了生產滿足各種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進行各種特定形式的勞動,這些勞動的目的、物件、手段和結果都是不同的。這種特定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叫做具體勞動。具體勞動是勞動的自然屬性,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係。

具體勞動同物質要素相結合,創造使用價值。作為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是不以社會形態的變化為轉移的。

生產商品的勞動,除了千差萬別的具體勞動這一面外,還有共同的一面,即它們都是人類勞動力的支出,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的耗費。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都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一般人類勞動。這種撇開其具體形式的勞動,叫做抽象勞動。

商品價值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實際上就是抽象勞動的凝結。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抽象勞動是勞動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

間的社會關係,是社會勞動在商品生產中的特殊形式,同價值一樣是乙個歷史範疇。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兩次支出的勞動。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它解決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但它並不是所生產的使用價值的惟一源泉。

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它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它是創造價值的惟一源泉。

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首先由馬克思發現並加以科學論證的。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創立使勞動價值理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並為剩餘價值理論的創立提供了理論前提。它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三、商品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有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兩方面。從質的規定性講,它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從量的規定性講,它是由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決定的。

勞動量又是由勞動時間來衡量的。要考察商品價值量的規定性,必須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一)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商品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個別勞動時間,是指個別商品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實際耗費的勞動時間。由於各個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技術條件、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的不同,他們生產同一種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也各不相同。這種千差萬別的個別勞動時間不能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只能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1]。所謂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當時社會上某一生產部門內大多數生產者普遍使用的生產條件。在這種條件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大多數生產者所能達到的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為準。

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運動,對於商品生產者的成敗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如果某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等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的商品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交換,那麼他生產這種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就會得到完全的補償;如果個別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的商品也只能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交換,那麼他生產這個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補償,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如果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的商品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交換,那麼他的勞動不僅能全部得到補償,而且還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在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由此可見,個別勞動時間高於或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直接關係到商品生產者的利益、地位和命運。

(二)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

生產商品的勞動區分為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簡單勞動是指一定社會條件下,不需要專門訓練和學習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勝任的勞動。複雜勞動則是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學習的,是有一定技術專長的勞動。

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是不相同的。乙個小時的複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往往高於幾個小時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因而複雜勞動是倍加的簡單勞動。在商品交換中,不僅要把不同的具體勞動還原為抽象勞動,而且也要把複雜勞動還原為簡單勞動。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複雜勞動換算成簡單勞動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第一章貨幣與貨幣制度

單選多選判斷 一 單項選擇題 1.與貨幣的出現緊密相聯的是 a 金銀的稀缺性b 交換產生與發展 c 國家的強制力d 先哲的智慧型 2.商品價值形式最終演變的結果是 a 簡單價值形式b 擴大價值形式 c 一般價值形式d 貨幣價值形式 3.中國最早的鑄幣金屬是 a 銅b 銀c 鐵d 貝 4.現在貨幣制度...

第一章貨幣與貨幣制度

一 填空題 1 雙本位制下,金幣和銀幣是按照比價流通的。2 在不兌現貨幣流通時期,確定單位貨幣價值就是確定本幣單位的或確定與關鍵貨幣的固定比價。3 由國家准許鑄造並符合規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屬貨幣稱為 4 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產生於商品的 5 在金本位制下,該國匯率的波動界限是 6 儲存於銀行電子計算機系...

第一章貨幣與貨幣制度

1,貨幣產生的經濟根源是什麼?貨幣是在什麼過程中逐漸產生的?答 貨幣產生的經濟根源是私有制,價值形式的變遷推動商品交換從低階向高階發展。高階階段的商品交換以一般等價物為交換媒介,貨幣由此產生。2,貨幣形式從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再到信用貨幣的發展體現了什麼規律?答 貨幣形式的發展過程遵循乙個規律 貨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