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之蘊文字解讀的操作與寫作的方法」交流會綜述

2023-01-06 02:51:04 字數 5271 閱讀 4544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月13日下午1:30,「師之蘊」人在陽光明媚中聚首進修學院,進行「文字解讀的操作與寫作的方法」交流會。進修院景桃李爭春,生機盎然;交流會場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成員們剛剛坐定,就領到了沉甸甸的兩本新書,是關老師推薦佐滕學先生《靜悄悄的革命》《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再忙,讀書養氣是根本,這也是「師之蘊」人一貫追求。

會議開始,關老師先簡單回顧「師之蘊」所踐行和堅持的經驗、方法,強調學法寫法對於教師專業成長的的重要性,除了「聽中學」,我們更要「做中悟」,提煉經驗,共享收穫。因此才安排了這次交流會。本次交流者:

張春敏、楊文厚、孫晶、孫加影、李年珍、王穎。接下來,各成員依次交流。

重固中學張春敏老師以《練內功,修文氣》發言。主要從三方面交流:

1.視角轉變。從「怎麼教」漸漸轉向「教什麼」,從教什麼再走向文字解讀。體會:文字解讀是教師專業水平的基石;是語文老師修為的內功。

2.貴在習法。孫紹振老師的解讀文字三層次和「師之蘊」圈點目標三維度的方法有機結合並用,剛開始之時一種純粹的方法操作,久而久之便能形成思維。張春敏還用自己按「師之蘊」經驗和方法所寫的三種隨筆(綜述式隨筆、點評式隨筆、閱讀式隨筆)展示了自己的成長與歷練。

3.形成品質。除了尋找自我風格,還要秉承「師之蘊」人慣有的行動品質——堅持行動學習,掌握解讀方法;堅持的品質——堅持讀書養氣,提公升為師的境界。

總結:練文字解讀的內功,修語文教師的文氣,是語文老師專業成長的走向!

最後,張春敏老師對領銜人關老師有觀點、有方法、有示範的講座和對青年教師關懷與扶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謝,並表示會將這種風格這種責任心帶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尚美中學楊文厚老師以《習得反思方進步》,主要從兩方面交流:

1.學方法。解讀有學法方能胸中有良策。文厚用三句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爛筆頭不如勤瞅瞅」「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強調了對學習方法的記憶、默會、鞏固。

2.用方法。胸中有良策方能游刃有餘。正因為掌握了文字解讀的兩種方法,明確了隨筆寫作的八種格式,才能在文字解讀的操作與寫作上游刃有餘。

接下來,楊老師以六年級的《「諾曼第」號遇難記》為例,嘗試用解讀文字三層次法進行解讀,並展示了對應的**式解讀隨筆,與大家分享解讀與寫作的成果。

總結:解讀隨筆就是為了簡化教學環節,優化教學設計。

豫英學校孫晶老師以《習慣促我成長》,主要從兩方面交流:

1.養成 「文字三層次」的解讀習慣。孫老師結合《春風》《百合花開》《在那顆星子下》三篇文章的解讀談了對文字解讀方法的好處與見解:一是促使對文字解讀的深入追問;二是聚焦對課堂教學的有的放矢;三是提高對課堂環節的駕馭能力;四是引發對教學反思的有效梳理;五是提供對觀課評課的思路依據。

2.養成「用筆說話」的思考習慣。孫老師以《在那顆星子下》解讀隨筆為例,嘗試對文字進行分段式解讀、主題性解讀,並嘗試結合教學目標的解讀方式和趨於規範性的「說話」方式。並指出,在嘗試規範性的「說話」時,需注意:

關注格式,力求清晰;關注句式,工整對仗;關注語言,表達詩意;關注細節,規範行文。

總結:孫晶老師再次強調師之蘊主張:成長看習慣,能力看方法;以及自己默會的內涵:方法變成習慣;習慣促我成長。孫晶老師的徒手交流,思路清晰,侃侃而談,聽者嘆服!

毓秀學校孫加影老師以《父愛這本書,要用心來讀——解讀〈背影〉》為題,孫老師先對文字進行整體把握,之後便細緻分段解讀,同時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進行課堂預設甚至環節設計——生動展示了解讀如何對應目標、如何轉化成環節設計的操作過程。

總結:雖身為入職第二年的新教師,孫老師紮實的文字解讀帶給大家的觸動卻很深。

豫英學校李年珍老師以《〈羚羊木雕〉之解讀操作》,總結了五步解讀法:第一步,把握教學主題;第二步,確定文意文體;第三步,利用解讀圖式把握文脈線索。即表層(語言)——中層(意脈)——深層(文體與風格);第四步,根據具體文字內容解讀重點語段句。

第五步,結合學生學情確定三維目標。

總結:***的操作方法具體而清晰,直接將解讀與課堂操作結合起來,讓其他成員受益匪淺。

朱家角中學王穎老師以《不斷探索,力爭實效——從一節公開課看「有效教學」之「改進上課」》。王老師選題是「師之蘊」期初布置成員關注研究教學五環節的「上課」專題。她選擇不同典型案例,尤其自己《告別權利的瞬間》課堂教學進行比照,從五個方面談自己對「有效教學」之「改進上課」的這一環節新的理解和體會:

1.課堂匯入重視有效性。觀點:上課伊始精彩而有效的匯入,能迅速把學生帶進乙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創造一種與教學情調相融洽的課堂氛圍。

成功的匯入是溝通舊知識與新知識的橋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問題設計合理安排。觀點:問題是課堂教學活力的「發動機」,問題設計要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為基點來設計問題,具有合理的程式性和階梯性。

3.交流討論把握時機。觀點:教學過程中要及時組織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

如在理解知識點的關鍵處和得出結論前,在學生思維衝撞時,當教學**現疑難問題,其理論性較強,距離現實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時,或某一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時,要引導學生討論,討論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可以有乙個或多個結論,甚至沒有結論。

4.總結感悟提煉提公升。觀點:將學生在課堂中討論的問題進行系統歸納,引導學生掌握通過討論總結出的新知識的規律,從而發現、探索新問題的教學環節,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5.多**運用重效果。觀點:多**要直觀簡潔,視覺效果突出,能對教學有幫助,不能片面追求無用的花俏效果,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不能盲目追求高技術含量,把簡單知識複雜化;不能在教學過程中簡單使用課件代替過程與方法的**。

交流完畢後,關老師現場點將,請向明雄老師和楊易成老師臨場點評。

向明雄老師提出兩點看法:

第一,文意的指向。三層次中的第二層次,是文章的**意脈,這是解讀的關鍵。當前的語文教學對指向教學似乎比較薄弱,這就使得作文中的思路形成很受影響。

需要我們共同**。第三層次,是文章風格。作家風格在作品中的體現、折射。

作為乙個特例的獨特審美價值,承載的社會學、政治學等其它意義。這裡需要我們大量閱讀作者的文字和背景材料,並尋找有利的資料支撐,詮釋作家的作品,才能達到如魚得水解讀的可能。

第二,解讀的轉化。首先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贊同文字細細解讀,轉化結合教學學段、知識序列的做法。其次要有利於學生學習策略和認知結構的發展,特別是有助於學生促成學生元認知意識的覺醒和發展,成為乙個能有意識汲取知識和方法的人。

同時,要符合教師的自身掌控課堂的能力。

楊易成老師認為各位老師不但默會文字解讀的操作方法和寫作方法,更是將方法落到實踐中加以運用和內化。他非常贊同孫晶老師「方法變成習慣;習慣促我成長」的觀點,認為在「師之蘊」經驗的指引下,堅持運用這些方法定能促成自己的專業化成長。

青年教師點評完畢,高中組領銜人曹國輝老師進行了精彩點評:

曹老師先介紹了高中組最近兩位青年教師胡海濤和王穎同文教學的兩堂課《告別權利的瞬間》研修課例「主體視角的高中語文教學主張——現代散文解讀與教學的有效性**」。

接著,曹老師從散文教學的特點,結合文字解讀和兩堂課進行總評:首先是感情的基調。從兩位老師的基調看,就是要體會華盛頓告別權利的瞬間的感染力。

兩位老師把握較準;其次是作者的主觀期望。作者的寫作動因往往是他的內心需求。作者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對我們深入理解把握這篇課文,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

兩位老師對作者的把握有稍稍的不足,使得我們對文章隱性的內涵有稍稍的不夠。第三,要靠文字去感染人,要靠文化去感染人。兩位老師很有感染力,對文字的把握是到位的。

但學生的理解把握稍有難點。尤其主題觀念上,因為歷史的原因還拐不過彎,海濤還是比較放不開。第四,散文的教學在於語言。

兩位老師對語言的把握上,都是非常注重的,對關鍵重點的字詞能細心耐心地引導。

結合王穎老師剛才的交流,曹老師再詳談感受:王老師以此作為有效教學、改進上課的主要內容,特別好的是用典型案例來舉例。注意學習借鑑,非常有針對性。

每條經驗,都有案例引路,很好。但是這個導語,開始的題目是很大的。兩個方面,四個事例,各有不同的角度。

如秦始皇、呂后、武則天、卡扎菲四個人,引出文字,從時間成本來講,是不是多了點。其次,問題的設計,抓住瞬間,緊扣課題。第二個抓住瞬間,品味語言。

但東西方文化有差異,該怎麼讓我們中國的學生了解,產生心理共振?這兩個問題下來後,是不是能回到前半部分?第三,王穎老師的討論抓住了差異。

討論是有講究的。王穎老師的討論,很有必要。開頭和結尾的設計特別有韻味。

之後,曹老師又提出兩點改進:第一,兩位老師對文字的邏輯順序把握得很準。這篇文章不止談怎麼對待權利的問題。

這篇文章按照作者的解釋,最核心的應該是:告別權力是為了制約權力。這才是李輝要告訴讀者的。

第二個可以改進的,是關於對這篇文章的解讀順序問題。不妨把後半部分的放到前面來,由淺入深,會更水到渠成,更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最後,關老師作總結。

一、關於交流。

上學期有對課例觀點的交流。交流是歷練,也給歷練者無窮的回味;交流是平台,給登台演說者無窮的思考。今天交流的方式是推薦式,還不太公平的。

下次適當提前布置的主題,然後大家限時準備,臨場抽籤式。抽交流者,也抽點評者。驗證蘊有多厚。

因為入職閱歷和成長差異,大家選擇交流的方式不同,給我們多維共振思考的機會。「講上課」,將是下一階段的重要目標。

積蘊,要講: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大家講——講是很鍛鍊人的。

積蘊,要寫:寫的功力要到位。名師都是寫手,都有很多文章。

這就涉及到師之蘊的習慣性。我們掌握了這些方法,但不是唯一的。解讀是乙個功夫,但如何轉化為教是更重要的乙個能力。

提醒青年老師每年寫一萬字,這是個自我督促、自我歷練的過程。希望以後講的時候,就著ppt,徒手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

積蘊,要做:顧泠沅老師說,要想成為名師就要不斷地行走在能力極限的邊緣。一次次地突破之後,能力就出來了。

就自我發展而言,要調控自己的工作節奏,形成自己隨手的功夫。隨手的功夫快,也是「師之蘊」的目標。

二、關於解讀。

1.解讀方法:要有解讀的操作方法和寫作方法。但不一定能上手就用,還須感悟、體會。

後六中學將很普通的事情,做得有方法、有習慣,符合規律,結果教學質量冒到溧陽市第一第二。「學生自主學習」,就是做事要有方法,好習慣。

2.教學有效:語文教學如何回歸到語文上去,是個根本的問題。老師的學習方法,如何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方法,這才是關鍵。

老師解讀到位,不一定全拿到教學中去,關鍵是如何篩選教學目標。解讀是對文字從陌生漸漸就走到熟悉的感知過程;寫既是鞏固記憶,也是思維反覆斟酌的過程中;解讀就從第二層開始與學生對話;如何勾畫知識序列,對上我們年段的學生層次,才體現教學有效性。

3.方法特徵:方法是什麼,關老師總結了四句話。第一句,方法一定是有套路有招式的;第二句,任何方法都是靈活組合的。

不然,就學死了;第三句話,要默會嫻熟;第四句話,要自動習慣。知識自動化的時候,能力就出來了。

已是紅日西沉,「師之蘊」人踏著夕陽,滿載而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將博採眾長,探索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走向專業成長的道路!

(師之蘊工作室顏安中學楊瓊整理)

解讀文字閱讀之小說人物形象賞析的方法

歷年來,文字類閱讀是各地高考的寵兒,要麼考查散文閱讀,要麼考查 閱讀。從近兩年各地高考的形式來看,閱讀越來越受到青睞,2010年全國高考18套語文試題中有6套試題考到了 閱讀。新課標全國卷 保護人 廣東卷 麵包 山東卷 駱駝祥子 遼寧卷 洗澡 安徽卷 碑 浙江卷 靜流 等從不同的角度考查了 的知識點...

我對解讀文字的幾點認識與體會

語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的文字 課文 組成的,文字是語文教學之本,課文課堂的活動都是圍繞著文字的解讀展開的,文字的解讀是通過詞句的揣摩 語言的品味 文章的理解 篇章的把握 藝術手法的鑑賞等方式進行的,能否深入解讀文字,決定著詞語的制訂選點典型不典型 語文的品味有沒有味 文意的理解透不透,篇章的把握準不准等...

文字解讀個性化的問題診斷與矯正

新課標提倡文字解讀個性化,文字解讀個性化必須建立在充分的文字感知和必要的生活參與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現實文字解讀個性化教學中,存在著兩種非同步現象。問題一 解讀與文字感知的非同步 讀書就是讓學生與文字對話 與作者對話,並獲得個人體驗和感受。學生只有充分地閱讀 思考,親密地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