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認識》牛獻禮

2023-01-01 09:12:08 字數 4990 閱讀 3189

「比的認識」教學實錄與評析

已發表)

浙江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牛獻禮執教

江蘇南京市東方數學研究所陳今晨評析

教學內容: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理解比和分數、除法的關係。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有關比的實際問題,體會比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理解比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觀察比較,初步感知比的意義。

師:美麗的西湖是杭州的名片,蘇東坡有詩讚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下面我們來看看三張不同的西湖**(出示三張**)

師:你覺得哪張**看起來更美觀、更舒服?

(全班統計,大多數同學喜歡**a。調查現場的聽課教師,絕大多數也選擇了**a。)

師:看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大家的感覺相同,在這三張**中,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a。誰來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生1:**b太高了,顯得很窄;**c又太扁了,景物都看不清楚。

師:你的意思是**b和c長和寬的長度不協調,是嗎?

生1:是的。

生2:我覺得**a的長與寬之間,比例比較勻稱,看起來舒服。

師:看來長方形**好看不好看還與它的長和寬有關。長方形a的長和寬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才讓大家都感覺它們比較美觀呢?

這節課我們就從數學的角度去探尋其中的奧秘,為自己的感覺尋找乙個理性的解釋。

(出示長方形a的長與寬的資料:長8厘公尺、寬5厘公尺)

師:怎樣用算式表示這張**長和寬的關係呢?

生1:8-5=3(厘公尺)

師:這是用減法表示長和寬相差多少,還可以怎麼表示兩者關係呢?

生2: 5÷8=5/8。

師:表示什麼意思呀?

生2:表示寬是長的5/8。

師:對啊!這是用除法來表示兩者之間的倍數關係。寬是長的5/8,長就是寬的——

生:8/5倍。

師:在數學上,兩個數量之間的相除關係還有一種新的表示方法:比(板書)。比如說,在長方形a中,長是寬的8/5倍,可以說成長和寬的比是8比5;寬是長的5/8,可以說成什麼?

生:可以說成「寬和長的比是5比8」。

師:說得好。不過,同樣是比較長和寬的關係,為什麼乙個是5比8,另乙個是8比5呢?

生:5比8是寬和長的比,8比5是長和寬的比,不一樣。

師:看來,用比表示兩個數的關係時,這兩個數的位置能隨意顛倒嗎?

生:不能。

(評析:因地制宜地以學校所在名城、著名風景點和歷史名人的著名詩句作為素材,引導比的概念,增添了所創設教學情境的人文化色彩,顯得信手拈來,十分貼切自然。教者對比的意義講解,適時地穿插在與學生的對話之中,發揮了說明、解釋、強調、補充提醒具體意義等多種教學功能。

)二、辨析質疑,歸納概括比的意義。

(投影出示如下兩類組比的思考素材——:

①圍棋小組有男生5人,女生4人。

②一輛汽車4分鐘行駛了5千公尺。

你認為以上哪一組中的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可以用比來表示?請寫下這個比,並想一想比出來的結果表示什麼意思?如果你認為不能用比來表示,也請寫出理由。

(學生獨立思考,動筆書寫,相互交流。)

生1:第①組中的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能用比來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5比4,女生和男生人數的比是4比5。

師:同意嗎?

生:(眾人異口同聲):同意。

師:第②組中路程和時間的關係呢?

生1:不能。

(全班大多數人認同這一意見,個別人面露困惑,但未表示反對。)

師:請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不能用比來表示呢?

生1:因為這兩個數量的單位不相同,所以不能用比表示。

師(有意挑起爭端):聽起來似乎有道理,而且大多數同學都支援這個觀點,但真理有時候卻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難道沒有人提出反駁意見嗎?

生2:(鼓起勇氣)我覺得這可以說成兩個數量的比。因為以前我們發現比與除法有關嘛!5千公尺是路程,4分鐘是時間,路程與時間也能相除呀!

生3:我反對,這裡5÷4的得數表示什麼呢?得數表示,每分鐘的千公尺數,它是「速度」,不表示倍數關係啊?

(生2無語、坐下。)

師:看來大家對第2題還是有爭議的。路程和時間這兩個數量跟前面的一組數量有很多的不同:單位不同、除得的結果不同,但是它們有沒有相同之處?

生:有,它們都是用除法計算的。

師:說得真好!儘管它們有那麼多的不同,但是都可以用除法比較它們之間的關係,除法運算的結果正如他說的那樣,形成了乙個新的量——「速度」,所以路程和時間之間的關係也能用比來表示。

感謝幾位同學的積極思考,大膽交流,促進了我們共同認識了比。

(學生都恍然大悟,教師繼續揭示——

③物美超市的香蕉5元錢4斤。

師:請看這一組的兩個數量,它們可以組成比嗎?

生4:可以用比來表示,總價÷數量=單價。

師:比的結果表示什麼?

生:表示「單價」。

師:你們很善於遷移思考,說得真好!剛才的幾組數量,不管是兩個同類的量,還是兩個不同類的量,都能用比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請大家想一想,歸納一下:什麼是比呢?

(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匯報。)

生:比就是除法。

生:兩個數量之間只要有相除關係,就能用比表示。

師:大家歸納得真好!在數學上,把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板書)

(出示:④淘氣買了5枝鋼筆,每枝4元。)

師: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能用比來表示嗎?

生:單價和數量之間是相乘的關係,沒有相除的關係,不能用「比」來表示它們的關係。

師:沒錯!你真棒!那麼,能不能改換一下條件,使兩個數量的關係能用比來表示呢?

生:可以算出總價20元,用它與數量5枝相比,或者用總價20元與每枝4元的單價相比。

師:說得真好!兩個數量之間具有相除的關係,才能用比來表示。

(評析:教師通過逐步揭示預設的四組數量,組織學生成功地**比的意義。集中力量解決學生的困惑之處,對於具有較好認識基礎的同類數量的比較花費力氣較少,而對於不同類的兩個數量之比則捨得花大氣力,認知過程組織得相當充分。

其間教者引導有法,講解有度,充分尊重學生意見,肯定其認識成果成為課堂討論獲得成功的策略保證。))

三、自學交流,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比與除法聯絡密切,除法裡有除號,比當然也要有——比號。有誰知道比號怎麼寫嗎?

(板書「:」)它與標點符號中的冒號類似。知道為什麼這麼寫嗎?

其實這是一種人為規定。

(出示:十七世紀,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兩個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於是他把除號中的小**去掉,用「:」表示。後來,這種表示方法逐漸在全世界被採用。)

師:萊布尼茲的發明很有道理。比號從除號中變化出來表示了比與除法關係密切,又和除法有區別。

其實,考察數學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很多數學知識都是人為規定、約定俗成,經過某位數學家創造出來後,逐漸被大家認可,最後成為世界通用的數學語言。現在請同學們自己看書。

(學生看書自學,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全班交流。)

14 = 1÷4 = 1/4

前項比號後項比值

師:怎樣求比值?

生:求比值就是用比的前項去除以後項。

師:比值通常用最簡分數表示,能除盡時也可以用小數或整數表示。想一想,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分別相當於除法算式或分數中的什麼?

(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

生:比的前項相當於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也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法算式中的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比值相當於除法中的商和分數中的分數值。

師:根據它們之間的關係,比也可以用分數的形式表示,比如:1:

4可以寫作1/4,讀作一比四。3:5可以寫作3/5,讀作三比五。

「分數、除法和比」的關係密切,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生:分數是一種數,除法是算式,比表示相除的關係。

師:講得很好!它們各有各的作用,彼此相互聯絡又有區別。

分數是數,除法是一種運算,是求兩個數的商的運算,可以用分數表示除法運算的結果。而比的定義是「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表示的是一種關係。那麼,為什麼學了分數還要學「比」呢?

這是因為分數刻畫的是整體與部分量的關係,而比刻畫的是部分量與部分量的關係。

(評析:學生掌握的並非是乙個個零散的概念,而應該是有著相互聯絡的乙個整體。引導學生思考「除法」、「分數」、「比」這三個概念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聯絡與區別,為什麼它們有著這麼密切的聯絡而還要區分理解等等。

這樣有利於使學生對三者之間關係更加清楚,同時也可加強對三者意義的再認識,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緊密相連性,形成網路體系。)

四、應用拓展,深化理解比的意義。

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用比來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

(出示:一瓶洗潔精,使用說明上寫著:原液與水的比是1:2。)

師:你知道1 ∶ 2表示什麼意思嗎?

生1:說明水是原液的2倍。

生2:表示1份原液要加2份水。

生3:原液是水的1/2。

生4:原液佔1份,水占2份,一共是3份。

師:大家理解得很正確,1:2表示兩個數量之間是1份與2份的關係。如果一瓶洗潔精的質量是600克,那麼,原液和水各是多少克?

生1:原液是200克,水是400克。

師:你是怎麼算的?

生1:600÷3=200(克)200×2=400(克)

(出示:在足球世界盃半決賽中,巴西隊以1 : 2不敵荷蘭隊,沒能進入決賽。)

師:這個比賽中的1:2和洗潔精的成分中的1:2意義一樣嗎?為什麼?

生:不一樣,體育比賽中的1:2表示的是兩個隊的得分情況,巴西隊進了1個球,荷蘭隊進了2個球。而洗潔精成分中的1:2表示原液佔1份,水占2份。

師:說得好!體育比賽中的比表示得分的相差關係,而數學上的比表示相除關係。

(出示:早在100多年前,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費希納就做過類似的實驗。他設計了各種比例的長方形,先後請了592人來參觀,並投票選出了最美的長方形。

長8寬5,長34寬21、長13寬8、長21寬13的長方形被評為最美的長方形。結果發現:這些感覺最美的長方形的寬與長的比值都接近於0.

618,0.618 : 1就被稱為「**比」。

當乙個物體的兩個部分之間的比大致符合「**比」時,會給人以一種優美的視覺感受。)

比的認識教案

教學目標 1 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方法,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2 比較比同除法,分數的關係,掌握求比值的方法,會正確求比值。3 能聯絡實際應用比的意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4 提高學生觀察 討論 交流 歸納的能力,懂得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方法,認識比的各部分名...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

生活中的比 教學設計 趙紅元 2016年11月21日 教學目標 1 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2 能正確讀寫,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 分數的關係。3 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覺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稱。教學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

課本 報刊雜誌中的成語 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學生寫作文運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運用也很難做到恰如其分。為什麼?還是沒有徹底 記死 的緣故。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簡單,每天花3 5分鐘左右的時間記一條成語 一則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寫在後黑板的 積累專欄 上每日一換,可以在每天課前的3分鐘讓學生輪流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