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師大教育碩士第三次作業

2022-12-30 18:48:03 字數 4917 閱讀 3432

習題三一、填空

1.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之一,人類活動的意識性、目的性決定了教育活動的___目的性__。

2.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_____國家和個人_________對教育培養和形成怎樣的人的要求,是他們對教育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的設想。狹義的教育目的是____國家___對教育培養怎樣人的要求,與教育方針在提出主體、對教育社會性質的規定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絡。

3.教育目的一般表現為三個基本的層次:一是_____國家的教育目的__;二是各級各類學校的______培養目標_______;三是_ 各種課程教學的目標_。

4. 一般來看,確立教育目的具有兩個最基本的依據,即___社會依據__和__個體依據。

5. 確立教育目的的原則有資訊完備原則、_____系統協調原**主參與原則_____和現實可行原則。

6. 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其理論依據是__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____-,客觀現實條件是中國的國情。

二、單選

1.教育活動最終是(a)自身的主體活動。無論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麼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過是外在的東西,受教育者的發展取決於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

a 受教育者 b 教育者 c 國家 d 學校

2.從教育目的的主輔性來看,可分為( d )。

a 外顯的教育目的和內隱的教育目的b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現實目的

c 理論性教育目的和行動性教育目的d主導性教育目的和輔助性教育目的

3. 在(a)中,美國明確要求在20世紀結束時實現「國家六大教育目標」,徹底改變中小學教育模式,從根本上提高全體美國人的知識和技能水平。

a 《2023年的美國——一種教育戰略b 《2023年目標:美國教育法》

c 《美國2061計畫d 《不讓乙個孩子掉隊》

4. (b)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發展,教育目的應當根據人的本性之需來確定。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一般注重個人價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諧發展

a 社會本位論 b 個人本位論 c 文化本位論 d 人格本位論

三、辨析

1. 教育目的是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一。

答:從教育目的產生的機制來看,教育目的是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一。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為核心,那麼,在回答這一問題之時,教育目的首先表現為一種主觀的東西,它與教育價值密切相關,是教育目的的確定主體依據自身對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

當然,基於主體需要對教育目的的回答又不完全是憑空的設想和夢想,而是要基於教育客觀的活動及功能的展示。也就是說,從其提出主體來看,教育目的總是由人制定的,體現著人的主觀意志。但就其確定的最終依據來看,都必須根據社會的客觀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

2.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目的應當根據社會的要求來確定,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受教育者掌握社會的知識和規範。

答:主張教育目的應當根據社會的要求來確定,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受教育者掌握社會的知識和規範。這種目的觀一般強調人是社會的產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為社會需要的、維護社會穩定和促使社會進步的人。

代表人物有柏拉圖和涂爾幹等。

國家學說和社會政治學說,在柏拉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實際上主要是作為其國家學說的乙個組成部分而存在的。他提出,乙個完美的理想的國家,必須由三部分人組成:哲學家、軍人和勞動者(指農民和手工業者),而培養這些人並達到理想國的目的,主要通過教育來實施。

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和選拔出統治國家的哲學家——最高統治者,他們是「深謀遠慮的,真正有智慧型的」;訓練出勇於維持國家秩序和保衛國土的軍人,使他們永遠保持著「什麼該怕,什麼不該怕的信念」,「對內鎮壓不法之徒,對外抗虎狼般的入侵之敵」;也得訓練出一大批安于生產,願意供養統治者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使他們在「誰應當統治,誰應當被統治」的問題上,易於「達到意見一致」。可以說,柏拉圖關於教育目的的認識,是與其社會政治思想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他那裡,教育是社會政治的附庸。涂爾幹,這位教育社會學創始者,在他的學說中,是把教育與社會聯絡起來進行分析的,他的教育學說實際上是其社會學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涂爾幹看來,教育是乙個社會事物,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不同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不同型別的教育,他說:「今天,我們難道看不到教育同樣隨著社會階級的不同,甚至隨著居住地點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嗎?現在,城市教育就不同於鄉村教育,資產階級受到的教育也不同於工人受到的教育。

」整個社會及特定的社會環境,決定著教育能夠發揮怎樣的功能,正是由於每個社會都具有適用於全社會的全體成員的規範,教育才使兒童產生:「(1)他所屬的社會認為其每個成員不應該不具備的某些身心狀況;(2)他所屬的特定社群(社會等級、社會階級、家庭、職業)認為其全體成員必須具備的某些身心狀況。」基於這種認識,他認為,「教育在於使年輕一代系統地社會化」,「其目的在於,使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狀況都得到某些激勵與發展,以適應整個社會在總體上對兒童的要求,並適應兒童將來所處的特定環境的要求。

」四、簡答

1.簡要回答教育目的的性質。

答:教育目的是一種指向未來、超越現實的人才培養方針,是國家和個人對教育培養和形成怎樣的人的要求,具有以下重要的特性。

(1)教育目的是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一;

(2)教育目的既具有時代性,又具有發展性;

(3)教育目的是社會性和個體性的對立統一;

(4)教育目的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實踐性。

2.教育目的的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目的作為主觀和客觀、時代性與發展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社會性與個體性的對立統一,對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1)從教育活動發展的方向來看,教育目的具有導向的意義;

(2)從教育活動展開的過程來看,教育目的具有規範的意義;

(3)從教育活動和教育內容產生的過程來看,教育目的具有選擇的意義;

(4)從教育主體活動的動力來看,教育目的具有激勵的意義;

(5)從教育活動過程和結果的價值來看,教育目的具有評價的意義;

3.從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審視各國的教育目的,分別體現了怎樣的特點?

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與社會和個人的關係不斷加強,各國都充分認識到確定合理且現實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性。所以,從以上對各主要國家教育目的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們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的選擇上都體現出一下特點:

(1)注重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合;

(2)注重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結合;

(3)注重適應價值和發展價值的結合。

4.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的教育是社會主義的教育;

(2)教育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

(3)全面發展的人是從事經濟建設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各級各類的人才;

(4)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的途徑和方式。

五、論述

1.分析和論述教育目的確立的基本依據,並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一般來看,確立教育目的具有兩個最基本的依據,即社會依據和個體依據。

(1)社會依據。馬克思認為:「為了建立正確的教育制度,需要改變社會條件,另一方面,為了改變社會條件,又需要相應的教育制度。

」所以,認為,乙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狀況,都對教育目的起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是確立教育目的的重要社會依據。

①社會經濟狀況和科技發展。社會經濟狀況是乙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出發點。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教育目的的確立,雖然直接體現的是政治統治集團的主觀需要,但是,從根本上看,則反映了以生產力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狀況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理在教育目的上的具體體現。

②社會政治狀況以及其發展的需要。教育目的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與社會政治經濟有著直接的制約關係。教育目的作為統治階級人才標準的集中體現,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具有什麼樣的政治傾向和思想意識,需要哪些型別與規格的勞動力,都集中地反映在所制定的教育目的上。

③國家的歷史背景和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還受到國家的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東方文化的傳統比較重視個人對於集體的義務感,所規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無不強調對社會和國家的義務和忠誠。

2.結合實際分析我國教育目的存在的問題,並談談如何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建?

答:我國教育目的體現了以下價值取向,這些價值取向正好體現了我國教育目的中問題。

(1)適應論或工具論的價值取向。教育目的要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二和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來制定,使得教育和教育所要培養的人,不免會落人工具或附庸者的角色。

(2)近視化的傾向。從社會化的觀點出發來選擇教育目標,不能擺脫現狀的困擾和當前所信奉的價值觀念,容易導致一種近視化的功利取向。

(3)把人作為客體的傾向。教育目的在強調社會要求這一外部因素的前提下,對兒童自身的發展,只提到了「適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把人僅是作為客體來對待,這樣導致的必然結果是:教育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外部影響的過程,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

上述三種價值傾向是密切相關的,即根據當前社會的要求來制定教育目的,在這個目的中不考慮人的主體地位,最多只是不違揹人的自然發展規律。所以,以往對教育目的的研究,可以歸結為這樣乙個順序:社會要求——人的素質(教育目的)——實施教育。

這是一種適應論和工具論的教育目的觀。

教育的消極適應論及其導致的教育目的工具論的觀點,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社會(環境)與教育關係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作為現實的實踐活動主體決定了環境的形成和變革,人的發展決定了社會的發展,教育要根據人的發展規律為未知的社會培養人,這種人不是社會的工具,而是自身和社會發展的主體。這樣教育目的的研究順序就成了:

實施教育——培養新人(教育目的)——創造「新」社會。這種主體論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教育的超越論:一是教育面向未來,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它不再簡單地為維持乙個已存在的社會而培養「工具」,而是要為乙個尚未出現的社會培養主體。

這個社會不是宿命式的、既定的,而是由人創造和決定的。二是教育不再僅僅回應當下社會生活的要求,不再有什麼樣的社會就要什麼樣的教育,被動地接受社會的指令,而是積極干預和參與社會生活及其發展。教育通過培養主體人來變革社會、決定社會。

從而真正達到教育先社會而行。因此,教育目的要真正走出誤區,必須首先在價值觀念上實行轉換。

第三次作業

10 30日,新民工廠發來的甲材料800千克,本月27日已入庫,月末仍未收到有關憑證,款項未付,按每千克4.50元估價入賬。三 要求 1 根據上述經濟業務,編制會計分錄。2 開設並登記 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異 的t形賬戶。3 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編制會計分錄,調整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習題三一...

第三次作業

數列與不等式是高中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式,在解決數列問題時我們要注意數列的屬性項數。掌握數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及遞推法的應用。學生在做數列題時,首先判斷該數列是否是特殊數列,即等差等比數列。如果是用公式解決,如果不是,那麼用其他方法解決。數列與不等式綜合問題是比較難於理解,學生在學習...

《教育學》第三次作業

一 名詞解釋 1 教育理論 是在普通教育學理論體系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一門學科,它把教育中最一般的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物件,或者說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問題的科學。2 遺傳決定論 遺傳決定論 是一種強調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的教育思想。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遺傳素質在人的發展中有一定的作用,遺傳素質是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