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學品社新思路

2022-12-27 12:51:03 字數 4009 閱讀 2978

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

《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課程。儘管社會綜合課在我國尚屬乙個新的課程研究領域,但在國外已成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導原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養。

當前這門課的主要課題包括:有關課程性質、課程定位的研究,有關構建綜合內容的研究,有關開發示範性教材的研究,有關開放教學活動的研究。

小學課程以綜合課程為主,是此次課程改革方案的突破點之一。由於綜合課程教學在我國實施的時間較短,研究積累相對薄弱,加之課程改革的節奏不斷加快,使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遠不能勝任課程發展、教材更新、教師教育的需要。為此,我們以申報並通過審查立項的「小學綜合課程教材的開發與實驗研究」這一「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為依託,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實驗研究。

我們認為,這樣的研究符合推動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有助於促進多樣化教材的開發,也有助於發展我國的綜合課程理論。

課程特徵——突出綜合性、實踐性、區域性;強調開闊的視野;重視問題解決學習方式《品德與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課程長期以來,小學中高年級的品德課與社會課分科設定。分科設定帶來許多問題,如各自強調學科本位、內容交叉重複;品德課依據德目方式構建,內容較程式化,脫離兒童生活;社會課因內容多而忽略品德教育,等等。《品德與社會》課的設立,不是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簡單結合,而是在課程理念、要求、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養。概括地說,就是使學生在了解和認識家庭、社群、國家等不同範圍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在學習祖國國土、文化、民族和歷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愛父母、愛學校、愛老師同學、愛家鄉、愛祖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規範意識,認識人際關係,形成社會技能和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質奠定基礎。

據此,《品德與社會》課的內容涉及廣泛,包括:社會生活、地理、歷史、道德、法律、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與公民素質養成相關的各種知識和技能。正因該課程有著強烈的公民性和實踐性,所以課程的內容構建不可能依據某個系統學科來組織,而特別適宜有機融合各領域學習內容的綜合主題的構建方式。

當然,作為課程學習指南的《課程標準》,也必須具有基礎性、開放性的特徵,以使地方、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開發、利用本地區的社會資源,並將其轉化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資源。

為增進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品德與社會》課特別強調實踐和體驗,要求學生在充分感知和體驗的基礎上,提公升對社會的關心,發展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基本認識,進而形成積極的社會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為此,《品德與社會》課根據不同的社會情景和課題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性學習,以兒童的主體活動為主,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注重養成學生的實踐能力,將教學過程變成乙個富有生命意義的、有益於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有益於群體認知和合作的鮮活的開放系統。與此相應,評價的主要目的亦在於鼓勵和引導兒童參與學習活動。

評價的指導與激勵作用,不僅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而且最終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實效***。

我們把《品德與社會》課定位在公民教育上,並結合國情賦予其特殊的課程使命——學做人。學做什麼樣的人呢?用《課程標準》中的話說:

是對生活有「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和個性品質的人」。迄今為止,國內外有關綜合課程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為我們研製和開發這樣的新課程提供了寶貴經驗。

1有關課程性質的研究

「品德與社會課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課程標準》中這段陳述課程性質的話,有兩點是大家的共識,即「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和「綜合性課程」。但就並列提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就讓人在概念上有些不解。

一些研究者認為,這種表述方式本身就是「兩科相加」,仍可以看成是個拼盤課程。另一些研究者認為,社會性發展是個大概念,本身就涵蓋品德形成,至於有人提出的「社會性發展」是中性詞(即其價值導向的多樣性),如果沒有「良好品德」的限定則失去了政治方向的觀點,他們大不以為然。因為討論這個問題不能脫離學校課程本身,作為學校課程都有著鮮明的目的性,更何況《品德與社會》這樣有著明確的道德教育內容的課程,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不可能沒有定向。

再者說,既然把「兒童社會生活」作為基礎,實際上也就承認了學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是存在於社會性發展之中的。當然還有乙個中間認識,把承認《課程標準》的表述作為前提,盡可能論證其合理性,這一方代表者的基本立場是《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德育課程。這就又匯出了另乙個與課程性質相關的複雜問題,《品德與社會》是滲透德育的綜合課程嗎?

還是顯性的德育課程?「品德」與「社會」,乙個是分科課程,乙個是綜合課程,二者合併就是一門新的綜合課程?總之,對於「品德」與「社會」這兩門在課程性質、課程功能、內容體系及其傳統有著很大區別的課程,合併之後必須給出合理的理由,而且所給的理由不能都是從意義上定義,或僅從邏輯推理方面得出的「辯證」看問題的理由,它應該是實證性的、有紮實的學術理論基礎的理由。

2 有關課程定位的研究

與上個問題聯絡最密切的是課程定位。從《課程標準》看,無疑課程的總目標為此做了回答:「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這裡,教育的落腳點是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儘管如此,我們認為對課程定位仍有深究的必要。其一,在課程理念方面,我們對公民教育的性質、意義、內容缺乏深入研究,導致對課程定位籠統,理念粗糙,這直接影響課程設計方面的合理性和周密性。

其二,「以人為本」或「以育人為本」的思想與綜合課程的關係不清,致使課程結構、教材結構拼湊痕跡重,不能真實反映綜合課程的「人本」特色。在實踐中最常見的例子是,只要是心中有學生的教師,即使是運用傳統的分科教學形態、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傳統的教材,也能夠深受學生歡迎,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為什麼要改課程見?

課程觀念與課程形態,教學思想與教學方式,究竟是個什麼關係呢?教師們急需明白,我們也急需搞明白!其三,伴隨著新課程體系的建立,《品德與社會》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係也有待於進一步明確。

其中包括課程的一貫性的問題,即與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初中的《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歷史》和《地理》等課程的銜接問題,以及課程門類之間如與《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的銜接問題。課程的銜接問題與本課程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學習方式的設計,以及教學活動的展開和師資培訓等直接相關。

3 有關構建綜合內容的研究根據對國外有關綜合課程的研究和分析,以及「九五」期間我們承擔的小學社會課教學實驗研究的成果,我們認為,應該把兒童的社會生活看作是乙個有機整體,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中心,以學生的自身認識和發展為依據,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現實社會密切聯絡起來,用主題方式建構綜合性的內容,是小學綜合課程建構的一種有效方式。如此構建學習內容,有利於使學生的品德、行為習慣養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教育落到實處。但是,怎樣選取和組織主題;怎樣體現主題、單元之間的邏輯線索,使學習內容之間有機融合為乙個整體;怎樣使學習活動符合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需求,並實現合理的迴圈上公升,對於這些問題仍在摸索中。

我們特別關注「知識整合」問題,認為它是構建《品德與社會》綜合課程的乙個核心問題。

4有關開發示範性教材的研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教育內容是構建《品德與社會》課學習內容的乙個基本原則,為此,教材的開發要體現「區域性」特徵。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建構學習內容,則須突出開放性、綜合性、活動性原則。就《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材而言,關注我國多民族和不同地區文化的多樣性,滿足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開發符合我國實際和不同地區實際以及教師實際操作需要的教材,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教材如何體現「範例性」,如何為教師發揮主動性、為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留有餘地,如何為不同地方的課程資源開發留有充分餘地,是我們力圖改變傳統教材學習功能和呈現方式的突破點。

5 有關開放教學活動的研究根據多年來教學實驗經驗的積累,我們認為,創設開放、民主的教學環境是實現有效教育的前提。《品德與社會》課旨在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養,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注重發展質疑、反思、批判的能力。為此,課程倡導圍繞主題內容,開展體驗、**、問題解決學習等活動,倡導教師採用有利於學生自主活動的學習指導方式。

重視學習體驗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此促進學生的社會性、創造性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如何開放學生的思考空間、促進師生互動,如何開放教學空間和利用資源、將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如何形成個人發展評價機制,等等,是落實課程目標的關鍵。圍繞這些問題,我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策略研究,以及教師培訓和能力開發的研究上。

激發組織活力探索團青工作新思路

引言青年是企業的希望和未來,為了更好地了解青年思想狀況,把握青年思想動態,加強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為企業的改革發展和新時期的團青工作提供準確 可供參考的決策依據,近期,石嘴山供電局團委組織開展了一次青年思想狀況的調研,在認真梳理歸納後,找到青年普遍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與大...

小學高年級班級管理新思路

具體做法可分為以下四點 1 推行 班幹部值周制 競爭上崗,輪流任職。在這一周中,他們負責班級每天的各項活動。一周結束時,還要發表自己的值周隨想。實踐證明 有的同學從中學會了關心他人,有許多同學過後發表了自己的感想 曉婷同學說 我當了學習委員後,常去問問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沒有不懂的問題,如果有,我就耐...

找準切入點,探索新思路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工作

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 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 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 總書記在省部級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提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總要求,並強調 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 感情上貼近群眾 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指明了社會管理的實現路徑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