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第二章

2022-12-26 12:21:03 字數 4785 閱讀 6802

第二章社會及其構成

【教學目的】通過本章的講解,使學生了解什麼是社會、社會的構成要素和主要型別,以及社會學考察社會的幾種角度,掌握文化的含義及其結構與功能。

【重點難點】了解什麼是社會,並掌握社會的構成要素和主要型別、社會結構與社會執行。

【學時分配】4學時

【教學方式】講授為主

【教學內容】

第一節什麼是社會

一、社會的概念

「社會」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古籍中。《舊唐書·玄宗本記》有「村閭社會」的說法,意為村民集會。

1、「社」指用來祭祀神靈的一塊地方,「會」指集會。

2、指志趣相同者結成的團體。

3、古代社群單位。

二、對社會的理論解釋:

1、唯名論。對社會本質的看法之一是把社會看成為僅僅是乙個由真實的個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認為「社會只是單純的名稱,個人才是最終的實體」。故社會就是人的集合體(共同體),僅僅是代表了許多人的總和。

韋伯(德)、吉丁斯(美)、塔爾德(法)等。

2、唯實論。認為「社會不僅僅是個人的集合,而是乙個客觀存在的實體,它塑造了個人的思想和行動,即規定了個別人的存在」。齊美爾(德)、迪爾凱姆(法)等。

3、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

社會是人們的有機結合體,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是全部生產關係的總和。生產關係是社會的基礎和本質。

三、社會的要素、

兩要素:人、自然界:物質的或無機的環境、生物的或有機的環境

三要素:人口、自然環境、文化

五要素:自然環境、人口因素 、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思想文化因素

四、社會的特點

1、社會是由人群組成的,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最大群體。

2、社會是以人與人的交往為紐帶。

3、社會是有文化、有組織的系統。

4、社會是以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

5、社會系統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聯絡。

6、社會系統是乙個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機體。

五、社會的型別

馬克思主義以物質生產方式為依據,把社會基本形態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

按生存方式分:狩獵和採集社會、游牧社會、園藝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

按社會總體結構分:傳統社會、現代社會。

六、社會的功能

1、整合功能:指社會將無數單個的人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調整種種矛盾、衝突與對立,並將其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維護統一的局面。

2、交流功能:社會創造了語言、文字、符號等人類交往的工具,使個人之間、家庭之間、群體之間、國家之間的交往成為可能。

3、導向功能:社會有一整套行為規範,用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調整著人們之間的關係,規定和指導人們的思想、行為的方向。

4、繼承和發展功能:人類一代代的更替,而社會則是長存的。

第二節社會的構成要素

社會既是抽象的,優勢具體的。就具體社會存在而言,它是由一些基本要素結合而成的,這些要素主要包括:人口、資源、環境、文化。

一、人口要素

人口,是指在特定時空內,由一定社會關係聯絡起來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有生命的個人所組成的總體。人口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構成的中心要素。

人口是乙個社會範疇,也是乙個具體的範疇。

1、人口的數量和質量

數量:指某個國家、民族、地區中人類個體的總和。

質量:指人口素質,包括社會成員的體質、智慧型和文化程度、勞動技能等因素。

2、人口的構成,是指從不同方面和層次,按照不同的規定和標準區分的人口內部組合狀況和比例關係。包括人口的自然構成、人口的性別構成、人口的社會構成和人口的地域構成(人口的空間分布)等方面。

一般來說,數量適度、質量合格、結構合理的人口是社會良性執行、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依然面臨著人口過多特別是某些地區人口增長過快,高素質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偏低,以及人口老齡化趨勢迅速發展等嚴峻問題,所以,要使我國人口繼續向數量適度、質量合格、結構合理轉變,仍是未來一定時期內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資源要素

資源要素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是社會系統執行的動力**。資源是由人類從自然界或世界中發現的有用途和有價值的物質。資源是生產活動的前提,並通過生產轉換為社會生活的物品,然後在消費過程中產生價值。

在最一般意義上,資源大體分為兩大型別:自然資源和人類資源。自然資源又可分為兩類:

可再生性資源和不可再生性資源;人文資源則可劃分為經濟資源、政治資源、文化資源、社會資源。

資源是相對於人類社會活動而言的,即可供利用的物質或事物。因此,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以及整體性等特性。因此,合理分配、利用和保護資源尤為重要。

三、環境要素

環境要素是社會存在和執行所依託的空間的、物質的基礎。環境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分,這裡的社會構成的環境要素為狹義的環境,即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

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山林、河流、陸地、地下資源、動植物等。自然環境不等於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乙個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間接影響人類社會的那些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人類生活的一定的生態環境、生物環境和地下資源環境。

自然環境是社會結構的基本構成要素,在社會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自然環境影響著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另一方面,人類社會生活也作用和改變著自然環境,其中有些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破換性的,這就是現代化程序的環境汙染問題。環境汙染的危害性在於其破壞社會的基本要素,因此,環境汙染表現為對自然環境的損害,其實質則是對社會根基的危害。

保護環境,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可持續良性執行的重要條件。

四、文化要素

文化是社會的又一重要構成要素。任何社會,都包含了人類通過智慧型和心智而創立和積累的文化,如語言、習俗、藝術、宗教、法律、制度以及各種物品等。

文化之所以是社會的構成要素,是因為文化把自然人統合起來構成社會。如中國古代的「社」就是與祭祀活動相關,表明人類總是要通過文化活動來組織和安排生活,並通過文化來維繫人群的關係,構成相當穩定的社會秩序。

文化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機制,個人通過學習文化掌握成為社會成員所需的規則、技能和知識。

第三節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社會共享的成果,是交流的產物,文化伴隨著人類的發展,是乙個演進的過程。

文化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只講精神現象及表現形式,包括知識、思想(主要是思維方式)、藝術、道德、風俗、法律等。廣義的概念則包含了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產品,主要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種方式,即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切凡是與自然狀態相對立的都屬於文化,非自然的人類活動所創造、活動方式本身」。

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1)文化是人類的第二本性,是人類與動物相區別的主要標誌。動物是依賴「本能」(這種本能可以通過生物「基因」遺傳)生活,而文化則是後天創造和學習的。

另外,(2)文化涉及面廣,它涉及到所有生活領域,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與非物質的東西(與自然現象相對立);(3)文化是社會形態,是說文化世界不是個人的行動事實,而是許多人或大多數人行動的事實;(4)文化與社會融合在一起,如存在經濟文化、政治文化。總之,人類的各種活動(經濟和政治生活等)和制度中都存在著文化。

文化分析的主要問題涉及資源(教育公平問題:擇校費等;電影分級制度等)不平等的意義、權力的運用與衝突的發生等。

文化分析的視角主要有:(1)功能主義視角。強調所有的文化都具有社會功能,沒有功能就被社會淘汰。

(2)衝突論。強調所有的文化都具有社會功能,沒有功能就被社會淘汰。(3)任何一種文化的特徵都與其他文化不同,任何文化都是適應了當地的生存環境。

文化是生存、適應的需要,表現為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依賴。

二、文化構成

1、符號:是指能夠傳遞事物資訊的一種標誌。聲音、文字、顏色或圖畫、手勢、姿態(肢體語言)、緊握的拳頭、國旗、十字架等都是一種符號、表情、物體等都是符號。

符號在生活中,代表著一定的資訊或意義。語言也是符號的一種。文化的存在取決於人類創造、使用符號的能力。

2、價值觀:人們評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行為的標準,決定著社會中人們共有的區分是非的判斷力問題。

3、規範:特定環境下行動的指南。也叫做社會規範(可從文化的含義內容理解)。

規範是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動準則、規則。控制、調整、干預生活的文化維持模式。他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行動。

其主要是(1)確立標準(從人生目標、價值選擇、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調節人們的行為。可以做什麼、不可以作什麼。否則難以正常地進行社會生活)(2)規範人的成長。

社會化涉及規範,其實是用規範等引導人們進入社會的過程。使人能理解他人、社會、群體的要求。(3)保護社會秩序。

(4)控制越軌。

4、物質文化:社會已有的物質形態。

三、文化的特徵

1、文化的創造性,這是從文化的形成上看。在這一點上,文化既具有聖賢創造的特性,又具有大眾共同創造的特性。高度智慧型的文化往往是聖賢的創造成果,而一般民間則是大眾創造的結果。

在後一種意義上說,文化是在同別人的互動中創造的。人們在互動中學習經驗、知識、生活的技能和交際和合作,同時也就在互動中影響了文化

2、文化的非生理遺傳性,這是從文化的獲得性上看(也即「超生理」性、「超個人」性和超「自然性」)。因此文化是唯一無法當作遺產進行繼承的人類創造物。

3、文化的多樣性,這是從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上看,文化是多種文化要素的復合,如「茶」文化由茶具、茶葉、茶的功效、茶的炮製、飲茶方式和飲茶體驗等要素復合而成;同時,文化形式也是多樣化的,從存在於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的不同形式,到存在於人自身以外的各種物質產品及文化形式(**、舞蹈、繪畫、電視電影)等均如此,這就是為什麼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的重要原因。

4、文化的象徵性,這是從文化的意義上看,例如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如火炬象徵光明等。

5、文化的動態性,是從文化的發展上看,文化不斷變化和發展。

習題:1.社會的涵義是什麼?

2.介紹一下你身邊的社會關係,以及其構成要素。

第二章社會學研究方法

問卷法 訪問法 觀察法 量表法 抽樣方法 測量方法 統計分析方法 定性資料分析方法 計算機應用技術 spss 三 兩種主要的社會學研究方法 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式 一 研究方案的設計 1 確定調查研究課題 2 查閱文獻 3 初步探索 4 確定調查物件與調查內容 調查物件也稱為分析單位,是指研究中進行抽樣...

保險學第二章

第二章保險概述 第一節保險的產生與發展 一 保險 一詞的 原始解釋 保 左為人,右為呆,當災害來臨時,人呆在某個 地方 險 左為耳,右為臉,雙手捂著耳朵 說文解字 穩妥可靠 年,廣東保險會社 當時稱 諫當 年,insurance,譯為 燕梳 年,魏源,海國圖誌 擔保 年,王茂蔭,保險 魏源在 海國圖...

魚類學第二章小結

1.骨骼系統 2.典型的骨骼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 膜質期 軟骨期 硬骨期。3.硬骨 由骨細胞和細胞間質組成,間質內有血管分布。4.經過上述3個階段形成的硬骨稱之為軟骨化骨 也稱脆骨 魚類的脊椎骨 有些硬骨的形成不經過軟骨期,膜質狀間葉組織直接在硬骨細胞的作用下形成硬骨,這種骨骼稱之為膜骨 魚類頜弓 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