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的藝術化與藝術的環境化

2022-12-21 04:45:05 字數 5097 閱讀 6517

——顧孟潮教授在**電視台《百家講壇》的講演(節選)

顧孟潮我想從三個方面說說這個題目。

什麼是環境藝術

環境藝術乃是綠色的藝術與科學,是創造和諧與持久的藝術與科學。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城雕、壁畫、建築小品等都屬於環境藝術範疇。它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工作、休閒的關係十分密切。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類環境藝術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藝術的理念和實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基礎上在我國崛起和發展的。中國當代環境藝術的崛起和發展,是我國近年來極為重要的科學文化藝術成就。

回顧一下環境藝術在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對其做出客觀評價,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環境藝術的定義與沿革。環境藝術(environmentalart)又被稱為環境設計(environmentaldesign),是乙個尚在發展中的學科,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關於它的學科物件研究和設計的理論範疇以及工作範圍,包括定義的界定都沒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和說法。

這裡先引用八卷的環境藝術叢書主編、著名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的環境藝術定義。

多伯說: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築藝術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重實效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

環境藝術的實踐與人影響其周圍環境功能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

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類居住環境質量和裝飾水平的能力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多伯的環境藝術定義,是迄今為止我所見到的、具有權威性、比較全面、比較準確的定義。他雖然聲言這只是從藝術角度講的,是「作為藝術」的環境藝術定義,但是它已經遠遠超出了過去門類藝術的陳腐觀念。

該定義指出,環境藝術範圍廣泛、歷史悠久,不僅具有一般視覺藝術特徵,還具有科學、技術、工程特徵。在多伯定義的基礎上,我將環境藝術的定義概括為:環境藝術是人與周圍的人類居住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

「環境藝術是一種場所藝術、關係藝術、對話藝術和生態藝術。」

所謂場所藝術,不僅指物質實體、空間外殼這些可見的部分,還包括不可見的、但是確實在對人起作用的部分,如氛圍、活動範圍、聲、光、電、熱、風、雨、雲等,它們是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觸角和心理、生理、物理等方面的諸多因素。形成「場所感」的關鍵問題是,經營位置和有效地利用自然和人文的各種材料和手段(如光線、陰影、聲音、地形、歷史典故等),形成這一環境特有的性格特徵。所謂關係藝術,是指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必須恰當地處理各方面的關係:

人與環境的關係,環境諸因素之間的關係,因素內部組成之間的關係等。關係可以分成不同層次、不同的範疇:如人——建築——環境;人——社會——自然;人——雕塑——背景……諸關係的核心是人。

因而以尺度(或尺度感)作為衡量關係處理得好壞、水平高低的標準。「尺度」(scale)在這裡主要是從視覺角度講的,它不同於「尺寸」,尺寸是客觀地度量出來的,而「尺度」(或「尺度感」)是主觀的度量,即人所具有的感受,不是具體的尺寸。對話藝術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環境所包括的「關係」無窮之多,它們必須有機地組合起來,彼此「對話」;另一方面,人們普遍希望「對話」,這是當代環境以人為主的民主性特徵,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是物質的豐富和表層資訊變化的享有,更不能容忍那種非人性的壓抑人的環境。

人們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追求美和美感的享受。既是「對話」,就發生了人如何與環境對話的問題。

環境藝術觀念的變遷。城市、建築是環境藝術的主要載體的體現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藝術觀念的變遷,可以從建築藝術觀念的變遷中看到它的足跡。從建築誕生之日起,它便是作為人的環境出現的,它就是環境藝術,只不過人們真正認識到建築作為環境藝術的性質比較晚,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才認識到這一點。

所以說,環境藝術觀念的變遷與建築觀念的變遷是同步的。

那麼,建築價值觀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呢?它經歷了五個階段:(1)實用建築學階段,追求適用、堅固、美觀的建築;(2)藝術建築學階段,視建築為「凝固的**」;(3)機器建築學階段,把建築看作「住人的機器」;(4)空間建築學階段,認識到「空間是建築的主角」;(5)環境建築學階段,認為建築是環境的科學和藝術。

本世紀,建築價值觀已開始進入第六階段——生態建築學階段。人類經歷了適應環境、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以致發展到汙染、破壞環境之後,隨著人類文明程

度的提高,才逐漸意識到要保護環境,恢復自然生態環境和部分歷史人文環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的當代環境藝術觀念形成和發展起來了。美術界、環境界、建築界的有識之士紛紛行動起來,探索環境藝術問題。

而建築界對環境藝術的研究,是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從研究環境行為與環境設計效果的關係開始的,是從研究社會生態學、研究人對環境的心理行為要求,包括藝術審美需求開始的。

環境藝術在中國

環境藝術在中國的崛起與發展。我國環境藝術作為學科和行業,是自2023年起步的。2023年,中國建築學會在北京召開了中青年建築師座談會。

建築作為環境藝術的性質,在會上引起廣泛的重視,與會的建築師重溫了《華沙宣言》(2023年第14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主題為「建築·人·環境」),會後,撰文**有關環境藝術問題。2023年,《中國美術報》專門召開了以環境藝術為主題的座談會。與會的專家開始籌建中國環境藝術學會。

2023年,《環境藝術》叢刊創刊號問世。2023年,中國環境藝術學會(籌)等舉辦「中國80年代優秀建築藝術作品評選」,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2023年10月8日,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成立。

該會宗旨為:建築設計、城市規劃、環境科學、美學、造型藝術以及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界人士攜起手來,為提高人民生活環境質量,創造中國當代環境藝術,保障人類健康永續發展而努力。2023年元月,中國建設文協環境藝術委員會等主辦的「中國當代環境藝術優秀作品」(1984~1994)評選結果公布。

近2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我國城市化的速度和規模空前地加速加大。城市建設、住宅區的建設速度與規模也是空前的。城市廣場、街區、公共建築、私人住宅開始加強環境設計與裝修。

環境設計與施工隊伍急劇膨脹,每年的產值高達數百億上千億之多。這些環境建設都存在著十分迫切的藝術文化要求。

我國環境藝術的現狀。我認為,我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目前處於「正在上路」的階段。為什麼說環境藝術正在上路?

因為環境藝術在我國「有行無思」,還沒有成業。近年來,我國雖然有大量環境藝術的實踐,但是,環境藝術作為乙個行業和學科,在我國尚沒有公認的科學的行業標準、行業規範,更沒有進行相應的學科理論建設。環境藝術處於「有行無思」、「有行無業」、尚未成熟狀態。

值得重視的是,由於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特殊性,其主角是建築,是城市空間,是構成建築與城市空間的材料、結構骨架、立意等。所以,規劃師、建築師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主導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而現在有些重要的環境藝術專案,因為對規劃師、建築師的作用認識不夠,致使這些專案完成得不夠好,這是令人遺憾的,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規劃師、建築師在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主導作用。

怎樣提高環境藝術水平

要提高我國整體的環境藝術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從觀念、理論上解決問題。

要有明確的環境藝術創作起點。有人問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大師菲利浦·詹森:您的建築創作從**開始呢?

詹森答:從腳底板(footprit)開始。這不愧是大師的回答。

大師體驗未來空間環境的主人角色是從腳下開始的。中國園林、中國建築十分重視腳底板的感覺。作為景觀尺度層次來說,這是「零層次」,不是視覺的感受,而是接觸的感覺。

特別是紀念性建築,十分重視地面的作法、材料的選擇。環境藝術創作從腳底板開始,也意味著從閱讀大地、體驗環境的需求和可能開始,從研究材料的優勢和特點開始。

要樹立正確的環境藝術的理念。關於環境藝術的概念目前還沒有公認的定義,也缺少概括性的敘述。我認為,僅僅從現象學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是不夠的,根據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本身的性質,可以給它下乙個廣義的定義和狹義的定義。

廣義上講,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是「使城市環境藝術化」的工作。狹義上講,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是「使環境中的每個物件(環境藝術作品)環境化」的設計。

要認清環境藝術的範疇和特點。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範疇是十分廣泛的。包括城市公共環境的城市空間、道路、廣場、橋梁、建築物、建築群、園林、雕塑、壁畫、紀念碑、建築小品,及至櫥窗、廣告、欄杆、花池、台階、道路等人造景觀;包括天空、山脈、地形、水面、河流、樹木、草地等自然景觀;包括屬於城市公共環境中起作用的但不是固定有形的東西,如人們的行為心理需求、習慣模式、人口構成特點、生產、生活、文化、交際要求等人文因素。

由於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物件、空間、時間上的廣泛性,使得它具有許多其他藝術門類不同的特點。它是多種藝術組成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雕塑、壁畫等機械的合成,也不等同於某一種藝術。環境藝術最大的特點是「環境的藝術化」和「藝術的環境化」,是環境與藝術的互動,這種互動處於最佳狀態時的環境藝術作品,方是成功的環境藝術作品。

要有科學的環境藝術的評價標準與條件。環境藝術的評價標準具有模糊性和無定性。乙個環境藝術作品,不會像一幅畫、一尊雕塑、一棟建築物那樣,有簡單而明確的評價標準。

藝術作品的評價是比較複雜的問題。環境藝術作品的評價涉及多種評價標準。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綜合評價體系,才能協調多種標準各執己見的分歧。

否則無法正確評價乙個環境藝術作品。為了能在多種評價標準下作出適當的選擇,我們要有多元化、多樣化與一元化、主流化辯證統一的思想。在這裡,我認為,以人為本應該是第一標準、主流標準。

環境藝術作品的評價,還可以根據觀賞尺度、遠近程度分為不同層次。錢學森先生曾提出中國園林是景觀、園技、園藝三個方面的綜合,並且分析了中國園林不同的觀賞尺度和層次。受錢老這一思路的啟發,我認為,可以補充觀賞尺度的「零」層次和「無

限大」層次。這兩個層次對於實現環境藝術創作的目標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零」層次,即指人與某個景觀物件(如欄杆)的距離為零,是人用身體接觸景觀物件的感覺和體驗;「無限大」層次,指景觀物件的意境,能夠引起觀賞者產生無窮的想象,不僅能超越眼前物件的幾何時空,而且能超越它的歷史時空。

著名的城市設計專家諾伯特·舒爾茨提出的「城市意象」,我國建築學家梁思成提出的「建築意」,都是對環境藝術綜合效果提出的高層次的目標,追求相應的意境。高水平的環境藝術作品,不能只滿足於「藝術的環境化」,更要追求「環境的藝術化」,即不但要有「境意」,更要有「意境」,達到「精神家園」的層次。

講演者小傳

顧孟潮,教授、高階建築師。生於北京,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系。現任中國建築學會編輯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建築學報》編審,中國建築學會人類居住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基建優化學會專家委員會專家。

兼任東南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建築理論與評論學科帶頭人。主要著作有《建築構圖概論》、《當代建築文化與美學》、《中國建築評析與展望》、《現代住宅的科學和藝術》、《世界建築藝術史》、《世界建築科技發展水平與趨勢》、《奔向21世紀的中國城市》、《山水城市與建築科學》、《巨集觀建築與微觀建築》等。

著作、**多次獲國家和省市級獎項,部分**被國外學術期刊**。

環境藝術化建設設計方案

大石橋市溝沿中心小學環境藝術化建設設計方案 蘇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形象地比喻為 讓學校的每一面牆壁都說話 學習既使人睿智豐富 淵博深刻,又能使人舉重若輕 瀟灑從容,還能使人胸懷開闊 品格高尚。因此,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校園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這說明校園環境的創設能陶治學生的情感,淨化學生...

學校校園環境藝術化自查報告

我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南,根據上級指示精神,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宗旨,圍繞 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創讓人民滿意的學校 做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這一主題,突出 以人為本,和諧育人 的辦學理念,促進能夠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的形成。在具體工作中遵循以下原則 1 以人為本的...

校園環境藝術化建設設計方案

為全面 實際 有效地開展學校的藝術教育工作,使學生在良好 和諧 優美的校園環境氛圍中學習 生活,使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階。學校特制訂校園環境藝術化建設設計方案。一 成立領導小組,每項工作有專人負責,任務明確,職責明確。組長 任斌藝術化建設全面工作 副組長 孫玉山李富總體規劃 藝術設計 組員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