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師考試基礎知識複習

2022-12-12 23:24:05 字數 5083 閱讀 3294

第一章勞動經濟法

第一節勞動經濟學的研究物件和方法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市場經濟制度中的勞動力市場現象及勞動力市執行規律的科學。

一、勞動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的有限性稱為資源的稀缺性即相對於人類社會的無限需要而言,客觀上存在著制約滿足人類需要的力量。

勞動力資源三個屬性:相對稀缺性、絕對性、本質表現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現代勞動經濟學產生於勞動資源的稀缺性與成本的存在,其研究物件正是這種客觀存在所決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

個人追求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即在個人可支配資源的約束條件下,使個人需要和願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企業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

三、勞動力市場

勞動力市場是生產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業量和工資的決定是勞動力市場的基本功能。

勞動力市場的功能是通過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的機制,實現、調節資源的配置;解決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一經濟社會的基本課題。

勞動經濟學的主要任務:要認識勞動力市場的種種複雜現象,理解並揭示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以及工資和就業決定機制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兩種,主要是實證研究方法和規範研究方法。

㈠實證研究方法

重點: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實證研究方法試圖超越或排斥價值判斷,只提示經濟現實內在的構成因素及因素間普遍聯絡,歸納概括現象的本質及其執行規律。

特點:①實證研究方法的目的在於認識客觀事實,研究現象自身的運動規律及內在邏輯②實證研究方法對經濟現象研究所得的結論具有客觀性,並可根據經驗和事實進行檢驗。

主要步驟:確定研究物件,設定假定條件,提出理論假說,驗證四個步驟。

㈡規範研究方法

規範研究方法特點:①規範研究方法以某種價值判斷為基礎,說明經濟現象及其執行應該是什麼的問題②規範研究方法往往成為為**制定社會經濟政策服務的工具。

互惠交換障礙:①資訊障礙②體制障礙③市場缺陷

實踐表明:規範研究方法脫離不開實證研究方法對經濟現象的客觀分析,實證研究方法也離不開價值判斷的指導。

第二節勞動力供給和需求

一、勞動力與勞動力供給

㈠勞動力與勞動力參與率的概念

勞動力——在一定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與就業要求,從事或能夠從事某種職業勞動的全部人口,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

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在一定範圍內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測度人口參與社會勞動程度的指標。

總人口率參率= 勞動力 ×100%

總人口年齡(性別)勞參率= 某年齡(性別)勞動力 ×100%

該年齡(性別)人口

勞動力供給變數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被定義為勞動力供給的工資彈性,簡稱為勞動力供給彈性。

供給無彈性 es=0 無論工資率如何變動,勞動力供給量固定不變。

供給有無限彈性 es→∞ 工資率給定,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絕對值大於0。

單位供給彈性 es=1 在這種情況下,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與勞動力變動的百分比相同。

供給富有彈性 es>1 勞動力變動百分比大於工資率變動百分比

供給缺乏彈性 es<1 勞動力變動百分比小於工資率變動百分比

㈡勞動力參與率的生命週期:

1、15~19歲年齡組的青年人口勞動參與率下降。

2、婦女勞動參與率上公升。

3、老年人口勞動率下降。

4、25~55歲男性勞動參與率保持較高程度,沒有什麼變化。男性成年人是穩定的高水平勞動力供給主體,在家庭經濟內部的分工中處於最優先就業的位置。

㈢經濟週期與兩種勞動參與假說

經濟週期——經濟執行過程中繁榮與衰退的週期**替。

兩種勞動參與假說——附加性勞動力假說與悲觀性勞動力假說

兩種假說的前提觀點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勞動力參與率與經濟週期不存在敏感的反應性。無論是否處於就業或非就業狀態,總停留在勞動力市場中。

附加性勞動力經濟假說認為:在經濟總水平下降的時候,由於衰退,一些一級勞動力(男性成年人)處於失業狀態。此時,為了保證家庭已有收入,二級勞動力(中年婦女)走出家庭,以期尋找工作。

因此,二級勞動參與率與失業率存在著正向關係:失業率上公升,二級勞動參與率提高。

悲觀性勞動力經濟假說認為:失業率上公升,二級勞動參與率下降。

二、勞動力需求

勞動力需求——企業在某一特寫時期內,在某種工資率下願意並能夠雇用的勞動量。

勞動力需求的派生性——真實、具體、有效的社會消費需求→社會生產→對勞動要素的需求→單位從事產品或勞務的生產並完成銷售→得到利潤↑

在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需求與工資率存在著如下關係:工資率上公升,勞動需求減少,工資率下降,勞動需求增加。

需求無彈性:ed=0

需求無限彈性:ed→∞

單位需求彈性:ed=1

需求富有彈性:ed>1

需求缺乏彈性:ed<1

三、企業短期勞動力需求的決定

㈠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

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當把可變的勞動投入增加到不變的其他生產要素上,最初勞動投入的增加會使產量增加;但是當其增加超過一定限度時,增加的產量開始遞減。

㈡企業短期勞動力需求的決定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資本等生產要素不變,唯一可變的是生產要素為勞動投入,故可變的成本也就是工資。

短期企業勞動力需求決定的原則:mrp=vmp=mp*p=mc=w

四、勞動力市場的均衡

㈠勞動力市場的含義

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勞動力市場是廣義的勞動力市場交換關係的外在表現,是實現勞動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

勞動力市場的性質:

1、勞動力市場是社會生產得以進行的條件。

2、勞動力是一種等價交換。

3、勞動力市場的交換決定了勞動力的價值——工資。工資是實現和決定這種交換行為的必要手段。

4、通過勞動力市場的交換,實現勞動要素和非勞動要素的最佳結合。

勞動力市場的本質屬性表現:

1、是在產權邊界界定清晰的條件下的必然產物

2、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調節勞動力的配置,實現勞動要素與非勞動要素結合的最佳途徑

3、勞動力通過勞動力市場的勞動交換,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後,所開始的勞動過程是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過程

㈡勞動力市場的表態與動態均衡

區域性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 馬歇爾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l 瓦爾拉。

㈢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意義

1、勞動力資源的最優分配。2、同質勞動力獲得同樣的工資。3、充分就業。

五、人口、資本存量與均衡工資率

㈠人口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1、人口規模——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勞動力供給增加;如果勞動力需求不變,其結

果必然是均衡工資率下降。

2、年齡結構——通過勞動年齡組人口佔人口總體比重的變化,影響勞動力供給;通過勞

動年齡組內部年齡構成的變動,影響勞動力供給內部構成的變化。

3、城鄉結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的轉移,使勞動力供給彈性趨向增大。

㈡資本存量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

生產率提高→行業的平均生產成本和邊際生產成本降低→行業產品供給的增加→產品**下降→勞動力需求減少

㈢人口、資本存量與勞動力市場均衡

在人口增長、資本存量增加的條件下,資本存量的增長率高於人口的增長率,結果是均衡工資率得到提高,就業也在擴大。

第三節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工資水平與工資結構

一、均衡**論的一般原理及工資決定

均衡**論——說明通過商品供給與商品需求的運動決定商品**形成的理論。

工資——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的均衡**,即勞動力的需求與供給**相一致的**。

工資作為勞動力要素的均衡**是由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的。工資具有與勞動的淨產品相等的趨勢。所以工資決定是以勞動力價值為基礎,最終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和勞動力再生產費用及勞動的負效用。

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決定受社會的、歷史的因素影響。

二、工資形成

生產要素分為四類: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家才能。

工資形式的關鍵是以何種方式準確地反映和計量勞動者實際提供的勞動數量。

工資形式:基本工資+福利

㈠基本工資

基本工資是以貨幣為支付手段,按照時間或產量計算的報酬,是工資構成的主要部分。

1、工資率

工資率——單位時間的勞動**。

2、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

貨幣工資——工人單位時間的貨幣所得

實際工資——經**指數修正過的貨幣工資

實際工資=貨幣工資/**指數

3、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

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是應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資支付方式。

①計時工資——依據工作的工資標準與工作時間長度支付工資的形式

貨幣工資=工資標準×實際工作時間

②計件工資——依據工人合格產品數量和計件工資率計算工資報酬的工資支付形式

貨幣工資=計件工資率(計件單價)×合格產品數量

計件工資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計件工資的特點決定了:低生產率的風險主要由工人承擔,勞動過程的控制成本較低;但產品數量統計、質量檢驗、定額標準、生產組織和勞動組織等的管理成本較大。

㈡福利福利是工資的轉換形式和勞動力**的重要構成部分。

福利和基本工資之和構成立了勞動報酬。

福利支付方式分為兩類:實物支付和延期支付(如:保險支付、如退休金、失業保險等)。

福利實質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勞動支付的。其特徵如下:

1、福利支付以勞動為基礎,不與個人勞動量直接相關;2、法定性;3、自定和靈活性

實物支付優點: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變相的提高了個人所得稅的納稅起點,從社會的角度看實物支付可以增加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

延期支付當員工具備享受資格時,獲得使用權。

延期支付優點:①可使企業獲得一種穩定的生產經營的外部條件;②增加企業對勞動力市場的多種適應性;③自定性強;④可使若干社保**實現積累

第四節就業與失業

一、就業總量的決定

所謂就業或勞動就業一般是指有勞動能力和就業要求的人,參與某種社會勞動,並通過勞動獲得報酬或經營收入的經濟活動。

㈠總供給、總需求與均衡國民收入

總供給——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按**計算的貨幣價值總量。

總需求——指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對產品和服務需求的總和。

均衡國民收入=總需求=總供給=消費+儲蓄=消費+投資

y=c+s=c+i

㈡就業總量決定

總供給**函式:z= (n)

總需求**函式:d=φ (n)

人力資源管理師 基礎知識

人力資源管理師 新 基礎知識 提綱 本課件系統內容 一 勞動經濟學 1 16 二 勞動法 17 24 三 現代企業管理 25 59 四 管理心理與組織行為 60 84 五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85 117 第一章 勞動經濟學 1 16 第一節 勞動經濟學研究物件和研究方法 一 勞動資源稀缺性。1 相...

人力資源管理師 基礎知識

人力資源管理師 新 基礎知識 提綱 本課件系統內容 一 勞動經濟學 1 16 二 勞動法 17 24 三 現代企業管理 25 59 四 管理心理與組織行為 60 84 五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85 117 第一章 勞動經濟學 1 16 第一節 勞動經濟學研究物件和研究方法 一 勞動資源稀缺性。1 相...

人力資源管理師 基礎知識

人力資源管理師 新 基礎知識 提綱 本課件系統內容 1 勞動經濟學 1 16 第一節 勞動經濟學研究物件和研究方法 第二節勞動力供給和需求 第三節完全市場競爭下的工資水平和工資結構 第四節就業與失業 二 勞動法 17 24 三 現代企業管理 25 59 四 管理心理與組織行為 60 84 五 人力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