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心理學導論

2022-12-12 22:42:04 字數 5392 閱讀 4021

導論第一節文藝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產生與發展:

(一)西方:

1、文藝心理學的開創:

費希納的實驗心理學、立普斯的「移情說」、布洛的「距離說」等。

2、文藝心理學的發展:

精神分析文藝心理學(弗洛依德)、格式塔文藝心理學(阿恩海姆)、人本主義文藝心理學(馬斯洛)、社會文化歷史文藝心理學(維戈茨基)

(二)中國:

1、文藝心理學的開創:

王國維的「境界說」、郭沫若的詩論、魯迅的文論等。

2、文藝心理學的發展:

朱光潛的《悲劇心理學》《**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論、文藝心理學研究與作家作品研究的結合。

二、文藝心理學產生與發展的原因:

1、自然科學、特別是心理學發展的影響;

2、社會變革、特別是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

第二節文藝心理學的性質和物件:

1、性質:屬文藝學美學的乙個分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文藝創作、文藝作品和文藝接受中的現象。

2、研究物件:審美主體在一切審美體驗中的心理活動,文藝創作和文藝接受中的審美心理機制。包括:藝術家、創作過程、藝術作品、藝術接受。

第三節文藝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多種學科的綜合:美學、文化學、藝術學、心理學等的結合。

2、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心理學傳統方法、美學和文藝學的方法(系統方法、比較方法、型別方法、結構符號方法、歷史分析方法等)。

3、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注意審美主體心理活動的歷史制約性和社會實踐性)。

4、研究的關鍵:充分考慮審美物件的審美特性。

5、文藝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的關係:

研究物件不同:人類普遍心理與人類特殊心理(審美心理)之分;

研究方法不同:實驗方法與體驗、內省方法之分;

二者的結合:普通心理學理論方法的指導性與審美心理的特殊性。

第一章實驗派心理學與藝術心理學

第一節費希納的研究:

一、費希納簡介:

費希納(1801—1887),德國實驗心理學的先驅者之一。代表作《美學導論》。

二、費希納的16種原則:

審美閾原則、審美加強原則、多樣統一原則、和諧真實原則、清晰性原則、審美聯想原則、審美比較原則、審美序列原則、審美調和原則、審美的總和、中和與飽滿原則、審美的持續與交替原則、審美的傳導原則、審美感受的雙重表現原則、審美的適中原則、審美的耗力最小原則、審美的安定性原則。

第二節吉布森的研究:

一、吉布森簡介:

吉布森(1904—1979),美國實驗心理學家。代表作《對可視世界的知覺》、《作為知覺系統的諸感受》、《視知覺的生態學研究》。

二、主要觀點:

個體知覺與群體知覺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在視覺藝術上,個人的藝術風格(或樣式)也可以通過知覺移植轉化為社會性的普遍的風格(或樣式),從而達到一種共相狀態。

第三節貝里尼的研究:

一、貝里尼簡介:

貝里尼(1924—1976),英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代表作《衝突、喚醒和好奇》、《思維的結構和方向》、《美學與心理生理學》、《新實驗美學的諸種研究學》等。

二、主要貢獻:喚醒理論。

1、審美愉悅的兩種喚醒:

一是「漸進性」喚醒;

一是「亢奮性」喚醒。

2、影響喚醒的三種藝術特徵:心理物理特徵、生態學特徵、「相對易變性」的形式特徵。

第二章表現主義與藝術心理學

第一節淵源流變與基本主張

一、代表理論家:

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1866——1952),代表作品:《美學:作為表現的科學和普通語言學》、《精神哲學》等。

英國美學家科林伍德(1889——1943),代表作品:《宗教與哲學》、《藝術哲學大綱》、《藝術原理》等。

(德)布萊希特。

二、淵源流變:

克羅齊的「直覺-表現」說,源於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和浪漫主義詩學。

科林伍德的表現主義文論,繼承了克羅齊的學說。

布萊希特的表現主義劇論,基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三、基本主張:

1高度重視作家研究:藝術的根本在於作家的直覺-表現。

2、強調對藝術的心靈傳達的研究:藝術傳達是作家心理產生、形成意象的過程,是由聯想、想象構成審美意象的過程,是作家心靈的直覺-表現過程。

第二節表現主義的基本理論:

一、克羅齊的基本觀點:

1、直覺與表現構成了藝術的特殊性:藝術是幻象(內心圖象)或直覺,直覺即表現,美是成功的表現。(反對模仿論)

2、直覺是充滿個性的,也洋溢著情感,因此,直覺是抒情的表現。

3、直覺是創造的,直覺的獨特性包含了表現的獨特性,因此表現也充滿了

獨特性和創造性。

4、心靈的綜合作用是作家創作過程中藝術聯想與想象的作用。成功的表現是訴諸想象和情感的。

5、「人是天生的詩人」,詩人的語言即讀者的語言。

6、直覺即表現的背後蘊涵著堅實的藝術素養的積累。

7、靈感與格律、表現與意象成功結合的「古典詩」才是真正的詩,反對「演

講詩」、「聲色詩」。

二、科林伍德的基本觀點:

1、強調表現,反對模仿,真正的藝術是作為表現和想象的藝術。

2、把藝術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再把再現藝術分為巫術藝術和娛樂藝

術:巫術藝術把被激發的情感用於實用目的,娛樂藝術則使情感得到釋放,不涉及目的。認為再現藝術(傳統藝術)隻及技藝,不是真正的藝術。

3、藝術表現情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4、讀者讀詩是把詩人的語言變成了讀者的語言。

5、提出「總體想象性經驗」的理論,是對克羅齊想象論的發展。

(1)總體想象是不同於感官經驗的一種特殊化經驗;

(2)總體想象又包括感官經驗,更具有自己的特殊因素;

(3)總體想象既指作品使人激發起自己的想象力,又指讀者的想象力滲透

於作品之中(攜帶想象力),從而揭示作品的意蘊。

6、提出了想象力、想象性經驗、想象性活動的聯絡與區別。

第一節結束語:

一、合理性:

1、強調了藝術的獨立性和特性,反對藝術的說教主義和道德主義,體現了對藝術本身規律的重視。

2、強調了藝術與人類精神活動的聯絡,看到了直覺受心靈其他活動的制約,比較辨證,對作家思維層次的研究上也具有積極意義。

3、強調藝術表現情感,對藝術本質的**深入了一步。對想象與情感的審美心理活動的特殊規律的把握在藝術創作的心理機制的研究上具有獨**值。

二、侷限性:

1、主觀唯心主義傾向,把藝術完全看作主觀心靈活動的產物,同社會現實相隔離,是不符合藝術創造實際的。

2、倡導藝術的非理性主義,把藝術完全侷限於知覺界限之內,否定理性和思想對創作的指導作用,是片面的。

3、輕視作品研究的重要性,把藝術生產與藝術產品對立起來;

忽視藝術技巧對藝術創作的重要作用,把藝術技巧等同與一般實踐技巧。

第三章精神分析與文藝研究

第一節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學的建立:

一、弗洛伊德和他的學生:

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醫生,著名心理學家。創立精神分析學說。

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人,建立「個人心理學」。

卡爾·榮格,瑞士人,建立「分析心理學」。

二、弗洛伊德的獨特貢獻:

1、對無意識心理的揭示和發現;

2、建立精神分析學說。

三、精神分析學的基石和研究物件:

基石:性本能或「性力」說。

研究物件:無意識、夢、幻想、慾望等。

第二節精神分析說的主要觀點:

一、無意識(下意識、潛意識)理論:精神分析學的核心。

1、意識的層次性: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

意識:處於表層,乙個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內容;

前意識:處於中層,可以回憶起來的過去的經驗;

無意識:處於底層,主要是一種性本能的衝動。

2、冰山理論:意識露於海面之上,佔1/8;前意識處於海平面部分;無意識沒於海水之中,佔7/8。

3、無意識的主導作用:無意識是心理活動的基本動力,支配意識。

4、無意識理論的貢獻與侷限性:

貢獻:⑴、展示了人的心理的複雜性和層次性;

⑵、把文學作品的心理分析手法提高到乙個新的層次。

侷限性:貶低了意識和理性的作用。

二、三重人格學說和「力比多」理論:

1、三重人格結構學說:

伊德(id,本我),無意識的,由性本能組成,按「快樂原則」活動;

自我(ego),代表理性,按「現實原則」活動;

超我(superego),代表社會道德準則,壓抑本能衝動,按「至善原則」活動。

2、「力比多」理論:

內容——性力(隱藏在無意識領域裡的本能慾望)。

力比多的愉快原則——同一切化學物理運動一樣,向平衡狀態或和諧狀態發展,伴隨著平衡狀態或和諧狀態的出現,身體也就從不愉快和不滿足狀態進入愉快和滿足狀態。

力比多的現實原則——受到文明社會的限制、約束和壓抑,把節餘下來的精力用於其他一些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

弗洛伊德——泛性主義的文藝論者,把社會的人降為動物的人。

三、俄狄浦斯情結:

1、「俄狄浦斯情結」(戀母情結)和「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情結);

2、俄狄浦斯情結是乙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四、夢的理論:

1、夢的本質是用偽裝的形式表現被壓抑的本能慾望。

2、夢的內容:「顯現內容」(所記得的夢中形象)、「潛在思想」(隱藏的慾望)。

3、夢的四種作用方式:

壓縮:多種潛在思想被壓縮成一種形象;

移置:把潛在思想的重點移開;

表現手段:把夢的思想用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

二次加工:把夢中的材料加工成近於連貫的情節。

第三節精神分析學的文藝研究:

一、文藝本質論:藝術是人的本能的一種昇華。

1、昇華:藝術是「力比多」遵循現實原則向社會承認和允許的方向昇華。

2、力比多轉移:昇華本質上是一種轉移,即本能的發洩由生物性轉移到社會現實中,使之得到一種補償。轉移的兩種方式:

一般轉移:轉移到夢境中;

高階轉移:轉移到藝術想象中——昇華。

3、替代性滿足:在想象中滿足現實慾望,解脫現實束縛。

性慾的替代性滿足是藝術所賦予人的真正快樂,是美的源泉和藝術的意味所在。

藝術的替代性滿足會使那種在現實層次中追求滿足的衝動減緩,起到淨化作用。

文藝既是本能的昇華,又是對本能的補償。

4、一切作家都是夢幻者,一切藝術都有精神病性質。

二、藝術幻化論:

1、幻化:包括幻想和外化(表現這個幻想)。

幻想人人都有,幻想的**因人而異(與過去的行為思想密切聯絡)。

夢境源於幻想,幻想不可能全部實現。

4、藝術幻化由人類共存的幻化性演化而來。

⑴、本能需要的壓抑把藝術家從現實引入幻想性的創造;

⑵、再現型作家和表現型作家:

再現型作家:接收現成的材料。再現型作品再現的是人類的心理結構,對人們早已形成的幻化結果的再幻化。

表現型作家:創造自己的材料。更富於想象力和創造力,與白日夢者相似。表現型作品多為心理**,作家對角色的創作是自我的**,自我又以扮演旁觀者的角色滿足自己。

文藝心理學》複習 最全

文藝心理學 複習資料彙編 緒論部分重點 20世紀影響最大的文藝心理學派是精神分析文藝心理學學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文藝心理學的研究重點從審美客體轉向審美主體,它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採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記憶標示 它不是高度思辯和演繹的方法,而是經驗的 實證的 歸納的方法。文藝心理...

心理學導論

第一次作業 1.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用計算機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將人類大腦與計算機模擬,研究人類行為,如言語理解 物體辨認 遊戲,等等。2.0分 a a.正確 b.錯誤 2.皮亞傑將兒童認知發展過程分為哪四個階段?2.0分 abcd a.感知運動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

《人格心理學導論》讀後感

二 關於人本主義理論的幾點啟示 1 生活中的明燈 首先,生活中,我一直在思考人格 人性的問題,迷惑人和人的區別,為什麼男人和女人在人格和人性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就是同性之間關於人性等區別也很大。相同的事情發生了,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接受,而有的人卻覺得不可思議?人本主義假設人的本質是善的,雖然許多人難以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