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結核藥物的研究進展

2022-12-12 07:33:05 字數 4865 閱讀 2053

抗結核藥物是結核病化學**(簡稱化療)的基礎,而結核病的化學**是人類控制結核病的主要手段結核病化療的出現使結核病的控制有了劃時代的改變,全球結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下降。最早出現的有效抗結核藥物當鏈黴素(sm)。它發現於20世紀40年代,當時單用sm**肺結核2~3月後就可使臨床症狀和x線影像得以改善,並可暫獲痰菌陰轉。

對氨水楊酸(pas)被應用於臨床後發現,sm加pas的**效果優於單用藥,而且可以防止結核分支桿菌產生耐藥性[1]。發明異煙肼(inh)後,有人單用inh和聯用inh+pas或sm進行對比**試驗,再一次證明了聯合用藥的優勢[2]。於是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著名的結核病「標準」化療方案,即sm+inh+pas,療程18個月~2年,並可根據藥源和患者的耐受性將pas替換乙胺丁醇(emb)或氨硫脲(tb1),俗稱「老三化」[3]。

70年代隨著利福平(rfp)在臨床上的應用以及對吡嗪醯胺(pza)的重新認識,在經過量的實驗後,短程化療成為結核病**的最大熱點,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4,5]。當人類邁入2023年的今天,抗結核藥物的研究已經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黴素和氟喹諾酮兩大類藥物,尤以後者更為突出。

一、利福黴素類

在結核病的化療史上,利福黴素類藥物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躍。隨著rfp的發現,世界各國出現了研製本類新衍生物的浪潮,相繼產生了數個具有抗結核活性的利福黴素衍生物,但殺菌效果都不如rfp,rfp仍是利福黴素類藥物中最經典的抗結核藥物。

1.利福布丁(rifabutin,rfb,rbu):rbu對rfp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是低的(<0.

06μg/ml),而對rfp耐藥菌株的mic明顯增高(0.25~16.0 μg/ml)。

此結果顯示rfp與rbu存在交叉耐藥;這麼寬的mic範圍,又提示rfp耐藥菌株對rbu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敏感比例高達31%。在mic<0.5μg/ml的結核分支桿菌株,或許可把rbu考慮為中度敏感[6]。

rbu的親脂性、透過細胞壁和干擾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於rfp,使之能夠集中分布在巨噬細胞內而具有較強的活性。

rbu也有其不足之處。如rbu的早期殺菌作用不如rfp[7],可能與其血漿濃度低有關。有研究結果表明,rbu口服劑量300 mg 4 h後的峰值濃度僅為0.

49 μg/ml,比同劑量rfp的峰值約低10倍。究其原因,可能與rbu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血清蛋白結合率均低有關,者只有12%~20%,後者僅為rfp的25%。

臨床上已將rbu試用於不同型別的結核病人。香港胸腔協會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同時耐inh、sm和rfp的結核病患者中,rbu和rfp的效果幾乎相等[8]。但已有研究表明,rbu對鳥分支桿菌復合群有明顯的作用。

2.苯並惡嗪利福黴素-1648(krm-1648):苯並惡嗪利福黴素-1648屬於3-羥-5-4-烷基哌嗪,為苯並惡嗪利福黴素5衍化物之一。

本品比rfp的mic強16~32倍。小鼠實驗結核病**結果顯示:單劑krm-16483 mg/kg的療效明顯優於rfp 10 mg/kg,與he聯用亦比rfp+he療效佳。

krm-1648和其它利福黴素類的交叉耐藥也必然是一問題,但綱谷良一[9]認為:由於krm-1648比rfp有更強的殺菌作用,即使結核分支桿菌對rfp具耐藥性,本藥也能發揮一定的殺菌作用。

最近芝加哥的乙份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krm-1648、rbu和rfp這三種相類似的藥物均對耐藥結核病(mdr-tb)無效[10]。

3. 利福噴丁(rifapentine, dl473, rpe, rpt):rpt又名環戊基哌嗪利福黴素,於2023年由義大利leptit公司首先報道,我國緊跟其後於2023年就已著手研製,並在2023年應用於臨床。

該藥為rfp的環戊衍生物,據arioli等[11]報告,其試管中的抗菌活力比rfp高2~10倍。本品口服後,胃腸道吸收良好,並迅速分布到全身組織中,以肝臟為最高,其次為腎、脾、肺及心臟,在腦組織中也有分布。人口服後4 h即達血濃度高峰。

rpt的蛋白結合率可達98%~99%,因此組織停留時間長,消除半衰期時間亦較rfp延長4~5倍,是一種高效、長效抗結核藥物。

我國使用該藥替代rfp對初、復治肺結核進行了對比研究,每週頓服或每週2次服用rpt500~600 mg,療程結束時痰菌陰轉率、病變有效率和空洞關閉率與每日服用rfp組相比,療效一致,未見有嚴重的藥物毒副反應。本藥不僅有滿意的近期效果,而且有可靠的遠期療效[12]。由於rpt可以每週只給藥1~2次,全療程總藥量減少,便於督導,也易為病家所接受。

二、氟喹諾酮類(fq)

第三代氟喹諾酮類藥物中有不少具有較強的抗結核分支桿菌活性,對非結核分支桿菌(鳥胞分支桿菌復合群除外)亦有作用,為臨床**開拓了更為廣闊的前景。由於結核分支桿菌對氟喹諾酮產生自發突變率很低,為1/106~107,與其他抗結核藥之間無交叉耐藥性,目前這類藥物已成為耐藥結核病的主要選用物件。

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主要優點是胃腸道易吸收,消除半衰期較長,組織穿透性好,分布容積大,毒***相對較小,適合於長程給藥。這類化合物抗菌機制獨特,通過抑制結核分支桿菌旋轉酶而使其dna複製受阻,導致dna降解及細菌死亡。氟喹諾酮在肺組織、呼吸道粘膜組織中有蓄積性,濃度均超過結核分支桿菌的mic。

感染部位的組織濃度對血藥濃度的比值較正常組織中高,在痰、支氣管粘膜、肺等組織的藥濃度/血清濃度為2或更高,顯示了對肺結核的強大**作用。

1.氧氟沙星(ofloxacin, oflx):oflx對結核分支桿菌的mic約0.

5~2μg/ml,最低殺菌濃度(mbc)為1~2 μg/ml,在下呼吸道的組織濃度遠高於血清濃度。oflx有在巨噬細胞內聚積的趨勢,在巨噬細胞中具有與細胞外十分相近的mic,與pza在巨噬細胞中產生協同作用。oflx與其他抗結核藥之間既無協同作用也無拮抗作用,可能為相加作用[13]。

oflx的臨床應用已有若干報道,儘管人體耐受量僅有中等程度抗結核作用,但不論對鼠實驗結核或人結核病**均有肯定療效。現在香港將oflx與其它可供使用的配伍藥一起,常規用於少數耐多藥的慢性肺結核病人[8]。

我院採用含有oflx的化療方案**耐多藥肺結核,獲得了痰菌培養2個月陰轉率50%、3個月62%以及6個月75%的可觀效果。廠家推薦的用於**嚴重呼吸道感染的劑量為400 mg 2次/日。有人對22例單用oflx 300 mg/d或800 mg/d**,持續9個月到1年,所有病人耐受良好,並顯示較大的劑量效果較好[6]。

多次用藥後,血清或各種體液中無臨床上明顯的蓄積作用,有利於肺結核的長程**。人體對oflx的最大耐受量為800 mg/d,我院選擇的經驗劑量為300 mg 2次/日。

2.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cplx, cip):cip對結核分支桿菌的mic和mbc與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於有人認為該藥在試管內和rfp一起應用有拮抗作用,所以臨床應用的報道也還不多。

cip因胃腸吸收差,生物利用度只有50%~70%,體內抗結核活性弱於oflx。基於上述因素,oflx被更多地用於耐藥結核病。

3.左氟沙星(levofloxacin, dr-3355, s-oflx, lvfx):2023年開發的lvfx為oflx的光學活性l型異構體,抗菌活性要比d型異構體大8~128倍。

在7h11培養基中,lvfx抗結核分支桿菌的mic50、mic90均為0.78μg/ml。在7h12培養基中對敏感菌及耐藥菌的mic為0.

25~1 μg/ml(mbc1μg/ml,),比oflx強1倍。與oflx一樣,lvfx亦好聚集於巨噬細胞內,其mic為0.5μg/ml(mbc是2 μg/ml),抗結核分支桿菌的活性也是oflx的2倍。

兩者之間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差異,可能與它們抗dna旋轉酶的活性不同有關[14]。

lvfx口服吸收迅速,服藥後1 h血藥濃度達3.27 μg/ml,達峰時間(1.05±0.

17) h。服用lvfx 4 h後痰中藥物濃度平均4.44 μg/ml,高於同期平均血液藥物濃度1.

89μg/ml,證明本品在體內吸收後滲透入支氣管-肺屏障的濃度極高。而且,該藥的副反應發生率只有2.77%。

lvfx良好的抗菌活性、優良的藥物動力學和較高的安全性以及與其他抗結核藥間的協同作用[15],使lvfx正逐步替代oflx而成為mdr-tb的主要**藥物。

4.司氟沙星 (sparfloxacin, at-4140, spfx) 與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lmlx):spfx是現行氟喹諾酮類中抗結核分支桿菌活性較高的品種。

spfx的mic為0.25μg/ml,mbc 0.5 μg/ml,較oflx和cip強2~4倍,亦優於lvfx。

採用spfx50 mg/kg(僅相當於oflx的1/6)就完全能夠控制鼠結核病,臨床上為達到最佳**結核的效果,宜採用400 mg/d。但spfx對腦脊液的滲透有限,單次口服200 mg後腦脊液中的藥物濃度分別低於0.1或0.

4 mg/l。

lmlx對結核分支桿菌亦具有活性,但弱於對其它革蘭陰性菌和陽性菌的活性。用於抗結核的劑量為400 mg 2次/日,如**超過乙個月的患者可改為400 mg 1次/日。primak等對43例初治肺結核用本藥或rfp聯用其它抗結核藥進行療效對比,3個月的痰菌陰轉率不遜於rfp組。

spfx與lmlx和氟羅沙星(fleroxacin)一樣,因光毒性,使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5.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mxfx, bay12-8039):mxfx因附加的甲基側鏈可增加抗菌活性,屬第三代喹諾酮藥物。

對結核分支桿菌的mic為0.25 mg/l,雖體外活性大致與spfx和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相當;體內如在鼠實驗結核中,克林沙星無活性,而mxfx的殺菌力較spfx更高[16]。mxfx對**結核具有一定的開發潛力。

儘管上述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較好的抗結核作用,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和rfp相提並論[17]。由於氟喹諾酮類藥物影響年幼動物的軟骨發育,對兒童和孕婦的安全性至今尚無定論,原則上暫不考慮用於這二類人群。

三、吡嗪醯胺

pza是一種傳統的抗結核藥物,後來對它的殺菌作用又有了新的認識。根據mitchison[18]的新推論,雖**開始時病灶內大多數細菌存在於細胞外,但當其中某些菌引起炎症反應使ph下降,部分細菌生長受抑制,此時pza較inh更具殺菌作用。所以在短程化療開始的2個月中加用pza是必需的,可以達到很高、幾乎無**的**率。

目前國外正在研製新的吡嗪酸類衍化物[20]。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研究進展

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的首位,肺癌的 模式和藥物選擇正日趨多樣化。其中靶向 藥物具有高效 低不良反應的特點,越來越被認同並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已有一些靶向 藥物成功應用於肺癌臨床 如以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pidermalgrowth factorreceptor,eg fr 的小...

光子儲存的研究進展

摘要 扼要介紹了光子儲存原理及不同型別光資訊儲存的物理機制 同時對儲存型別進行分類敘述.關鍵詞 光子學 光資訊儲存 儲存分類.1.光子學與光子技術簡介 光子學的悄然崛起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地關注.光子學的正式誕生應追溯到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雷射器的發明.光子學 photonics 這個概念是由荷蘭科...

血小板活化的研究進展

國際檢驗醫學雜誌 年 月第 卷第 期 胞外胱氨酸蛋白酶的水解活性受抑,從而導致腫瘤細胞的生 長 侵襲和轉移。因此,檢測 可觀察腫瘤患者病情的 變化。張英芬,鐘桂香 腎功能損害程度與血清胱抑素 的相關性研究 口 中國誤診學雜誌 王冬娥,袁春雷,李栓文,等 胱抑素 與尿素 肌酐檢測的臨床 在高血壓病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