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名詞解釋

2022-12-11 07:33:06 字數 4801 閱讀 3017

1、傳播:傳播是帶有社會性、共同性的人類資訊交流的行為和活動。

2、自我傳播:體內傳播或人的內向交流,是每乙個人本身的自我資訊溝通。

3、人際傳播:狹義指個人與個人之間面對面的資訊交流。廣義包括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在內。

4、群體傳播:即團體傳播,指人們在「群體」範圍內進行的資訊交流活動。

5、組織傳播:一種有組織、有領導、有計畫、有一定規模的資訊交流活動。

6、大眾傳播:是指傳播組織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誌、圖書等,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資訊傳播活動。「大眾」,是指分布廣泛、互不相識的廣大受眾。

7、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

8、傳播過程:即傳播現象的結構、要素和各個要互之間的關係。美國學者戴維伯洛透徹分析了傳播過程,主要論點是:

①傳播是乙個動態的過程,無始無終,沒有界限;②傳播過程是一組複雜的結構,應將其中的多元關係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③傳播過程的本質是變動,即各種關係的相互相互影響和變化。他提出「s-m-c-r」(訊息**-訊息-渠道-受者)的傳播過程模式,強調了「過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學性。

9、「過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模式。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資訊、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新增了情境和動機兩個環節,把它變成7w模式。傳播學上的三大類基本模式:①線性模式,②控制論模式,③社會系統模式。

10、拉斯韋爾模式(傳播過程中的5w):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資訊、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農-韋弗模式:線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為三種,把訊息分為發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傳統線性模式:以拉斯韋爾和申農-韋弗模式為代表,傳播被表述為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忽視了反饋和社會過程對傳播過程的制約。

13、控制論模式: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迴圈性」,引入了「反饋」機制。

14、反饋:傳播過程中的受者對收到的資訊所作出的反應。

15、「傳播單位」:每乙個傳播的參加者,無論個人還是團體,都可看做是「傳播單位」,都兼有傳者、受者這兩種身份。

16、編碼和解碼(或解碼):編碼:認知-表述過程,就是把看到、聽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號。解碼:表述-理解過程,就是把符號還原成意思。

17、基本群體:也叫初級群眾、首屬群體,指家庭、鄰里、親密夥伴等。

18、參照群體:個人未必置身於其中,但以其為參照系而建立或改變自己的信念、態度和行為的群體。

19、馬萊茨克的傳播模式:傳播結構的四大要素並沒有變,但各個要素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被勾畫出來了,社會與傳播之間的關係展開了。

傳者方面,記者編輯都有主動性,反過來又承受著「訊息的壓力」,媒介的壓力。有三個層面的制約和影響:個人層面、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受者方面,與傳者對應,也不能不對大量資訊進行「內容選擇」,受者同樣受到「媒介壓力」。「感覺和效果」是雙向互動的過程。訊息作用於受者,受者也反作用於訊息。

與傳者一樣,受者也有複雜的背景:個人層面、組織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20、歸納:以資料為基礎,把資料反映的實際關係組織為理論原則。

21、演繹:從理論解發布發,尋求資料以檢驗理論的**。

22、抽樣調查法:從研究物件的全部單位中抽取一部分單位進行考察和分析,並用這部分單位的數量特徵去推斷總體的數量特徵的一種調查方法。

23、隨機抽樣和非隨機抽樣的區別

隨機抽樣:使總體中所有個體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機會的抽樣形式。

非隨機抽樣:調查目的僅是對問題做初步探索,獲得研究的線索和提出假設,而不是由樣本推論總體,採用的抽樣方式。

24、內容分析:文獻研究的一種型別,是對印刷文字、影片、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中顯性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一項研究技術。特點:

①客觀性。②系統性。③定量性。

④顯性內容。

25、皮亞傑、托爾曼、史蒂芬森的個人功能學說:傳播的個人功能,可以分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兩種。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社交性的談話是試圖影響對方或者實際上是在和對方交換意見。

自我中心性的「談話」則是在對他自己「談話」,或者是為了同恰好在那裡的任何人發生聯絡而感到高興。

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認為,有很多傳播是屬於工具性的行為,即使是最明顯的自我意識的傳播也往往具有作為工具使用的目的。傳播行為既有目的性,又有認知性。

英國心理學家史蒂芬林認為,傳播的目的不是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僅僅是為了獲得各自的滿足和快樂,而對某些導致行動的傳播則貶低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英國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認為,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歸入受眾研究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之中。他把傳播的功能和受眾關注傳媒的動機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當的,個人動機只是一種主觀的願望。

26、個人的社會化:大眾傳播通常能夠潛移默化地使個人接受或認同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從而使個人和社會取得協調一致。

27、麥奎爾的傳播媒介的個人功能:英國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認為,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歸入受眾研究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之中。他列舉了傳播媒介個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現:

資訊功能;發展個性的功能;與社會整合的功能;娛樂功能。

麥奎爾把傳播的功能和受眾關注傳媒的動機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當的,個人動機只是一種主觀的願望。

28、大眾文化:是以工業社會的發展為背景,經技術革命特別是傳播技術革命而出現的一種文化。大眾文化不同於高階文化,因為高階文化具有明顯的階層性;它也不同於鄉土文化和群眾文化,因為後者具有明顯的自發性。

大眾文化的特點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隨著文化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大眾文化活動屬於一種伴隨商品買賣關係的消費行為;②通俗性,即大眾文化不是特定階層的文化,而是為社會上散在的眾多「一般個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④娛樂性;⑤大眾傳媒的依賴性,即大眾文化主要是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沒有大眾傳媒,也就沒有大眾文化。

在這個意義上,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傳媒文化。

29、大眾傳播的授予地位功能:大眾傳播通過新聞報道等多種形式,能夠授予個人、團體、社會問題以及社會運動以顯赫的地位。

30、大眾傳播的重申社會準則的功能:大眾傳媒可以通過「揭露」某些背離公共道德的行為發起有組織的社會行動。

31、大眾傳播的麻醉功能:大大小小的傳媒給人們帶來的訊息,其數量之多已達到令人難以招架的地步。對社會問題和社會活動的虛幻滿足,反而削弱了人們的行動能力。

32、雙重行動模式:巴斯指出,傳播媒介的把關活動分為前後相連的兩個階段、兩個步驟,這就是他所說的「雙重行動」。其中的第一階段是新聞採集採集,這裡的把關人主要有記者。

第二個階段是新聞加工,這裡的把關人主要以編輯為代表。

「潛網」:任何處於特定社會環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用乙個形象化的詞來概括就叫潛網。

如剛踏入新聞界的年輕記者無所顧忌、敢作敢為,但最終會變得同老記者一樣循規蹈矩,將自己逐漸融入那張潛網。這張潛網便是布里德所說的編輯部中的社會控制。

33、「權力的媒介」:美國傳播學者阿特休爾教授的所著。此書對自由主義理論與社會責任學說的主要區別作了評斷。

即:自由主義理論主張新聞媒介應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約束,而社會責任論則認識到不受限制的自由會帶來危險。

34、報刊的四種理論:施拉姆參與撰寫《報刊的四種理論》,即:「報刊的集權主義理論」、「報刊的自由主義理論」、「報刊的社會責任理論」、和「報刊的蘇聯共產主義理論」。

四種理論所涉及的傳播觀念及體制,基本上包括了大眾傳播興起以來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約束與國家統管式。

①集權主義理論

思想主旨是:一,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二,真理是權力的產物,權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在這種背景下,當時西方各國實施嚴格的控制和壟斷,體現了君主**式。

②自由主義理論

其基本主張有:

一,個人權益高於一切,所謂國家歸根結底應用來保護個人權益。

二,之所以允許人們有言論自由,是因為人是具有理性的動物,不論各種言論如何氾濫,人都能憑理性辨別出什麼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種意見展開「自由而公正」的競爭中才能產生,才能發展。

自由論堅決反對對傳播活動實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讓傳播媒介隨意報道任何事實,「無拘無束」的傳播體制便隨之確立。

③社會責任理論

傳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會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環境中,還應主動地、積極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體現了大眾傳播的自我約束體系。

④蘇聯的共產主義理論。

這一理論針對的是以原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傳播理論與體制,《報刊的四種理論》一書的作者看來,這種傳播理論與體制不過是集權主義傳播理論與體制的繼承延續。

35、報刊的四種控制觀念(控制體系):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現在**部門對傳播的限制與管理上。常見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縱新聞。

二、經濟控制。關鍵媒介在所有權上,另外乙個重要因素是廣告。

三、受眾控制。受眾對傳播的控制主要表現在反饋上。有直接表示意見建議的(通過信件、**等),有間接顯示態度和看法(是否訂閱報紙、收看節目等),傳播者也主動收集公眾反應。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組織對本機構人員的紀律要求與行業規範,二是各類傳播從業者按照一般的行為準則和自身的職

36、內容分析法是一種研究方法。貝雷爾森定義為「對於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的分析與描述的一種方法。」它不研究內容分析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和意義,傳播內容(資訊)的實質和分類,資訊符號的區別及其內在的關聯性等基本問題。

內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內容。「內容」是社會上傳播和各種各樣的資訊。傳播內容是乙個主要因素,體現和表達傳播者的意圖與願望。

38、前台行為與後台行為(戈夫曼的情境決定論):戈夫曼的情境決定論將人們的社會生活同戲劇進行模擬,他認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會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觀眾成員面前顯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變體形式」。人們在特定的環境中的行為舉止可分為兩大類:

「在前台的行為」和「在後台的行為」合適的在前台的行為代表擔任某一社會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會規範應有的行為。

材料效能學名詞解釋

第一章 單向靜載下力學效能 彈性變形 材料受載後產生變形,解除安裝後這部分變形消逝,材料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的性質。塑性變形 微觀結構的相鄰部分產生永久性位移,並不引起材料破裂的現象 彈性極限 彈性變形過度到彈 塑性變形 屈服變形 時的應力。彈性比功 彈性變形過程中吸收變形功的能力。包申格效應 材料預先...

教育學名詞解釋

1.教育學 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 教育問題為研究物件,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2.教育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3.廣義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意識影響人 培養人的活動,包括個體從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會生活影響的總和。4.狹義的教育 是指通過專門的教育機構 學校 進行的有目的 有計畫 有...

生態學名詞解釋

1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物論壇,生物秀論壇,中國生物科學論壇,中國生命科學論壇,生物社群,生命科學,學 2 由大氣層的氣體引起的全球變暖即為溫室效應 生物秀論壇 中國生物科學論壇 3 轉換率 在一定群體 群落和生態系統中,現存量 個體數或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