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名詞解釋

2022-12-10 01:15:02 字數 4898 閱讀 5362

1、 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事實和教育問題,提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系統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施加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影響,以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3、 課程就是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的內容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學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劃及其過程。

4、 學科課程亦稱分科課程。它是根據學校教學目標,教學規律和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發展水平,分別以各門科學中選擇部分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們教學順序,教學時數和期限。

5、 活動課程是相對於系統的學科知識而言,側重於學生直接經驗的一種課程形式。

6、 顯性課程是指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畫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

7、 隱性課程是指學校通過教育環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傳遞對學生的非公開性的教育影響。

8、 教學計畫指的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層次和型別學校的培養目標,由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檔案。

9、 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畫,以綱要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檔案。

10、教學設計是研究教學系統,教學過程和制定教學計畫的系統方法。

11、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明確的目的,循序漸進地以掌握教材為主的一種教育活動。

12、理論聯絡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以理論與實際的聯絡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13、科學性和思想性性語言原則是指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授予學生的科學知識並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正確人生觀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

14、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知能力。

15、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16、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系統性原則)

17、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夠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18、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學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19、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20、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而組織和使用教學技術,教材,教具和教學輔助材料的方法。

21、講授法是指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

22、談話法是指師生通過相互提問,以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推理獲取新知識,鞏固舊知識,增進記憶的一種方法。

23、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辯明是非真偽以獲取新知識的方法。

24、讀書指導法是教師知道學生閱讀教科書,參考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培養獨立閱讀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25、演示法是指展示實物、模型、**等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用現代化視聽等手段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26、參觀法是組織學生到大自然或社會特定場所觀察,接觸客觀事物或現象以獲取新知識和鞏固驗證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

27、練習法是指為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培養創造能力,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反覆多次完成某些動作或活動方式的教學方法。

28、實驗實習法是指在老師指導下,學生通過獨立操作儀器裝置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

29、發現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獨立的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方法。

30、情境教學方法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要求,有計畫地使學生處於一種類似真實的活動情境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綜合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的一種

31、教學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上,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實施總體方案。

32、課堂管理是教師在課堂上用以維持學生適宜行為的措施,是教學活動中最基本,最綜合的一項技術。

33、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34、輔導是根據學生的需要由老師給予引導、啟示、諮詢和指點的以幫助他們完成獨立作業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

35、講座是由教師不定期向學生講授與學科有關的科學趣聞或新的發展,以擴大他們知識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

36、素質教育是指以符合規律`的教育措施,對新一代素質按現代化需要實現開發、完善、提高和再創造的過程。

37、道德意志是在自學執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時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

38、道德行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識的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活動。

39、,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他們言行一致。

40、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便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41、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42、,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43、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44、在集體中教育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45、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與有目的、有計畫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夠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簡答題一、 情景化了的教育學對課堂教學產生的影響?

1、 加強了教材的教學功能。2、幫助任課教師克服缺少中學教育經驗的侷限。3、引起課堂教學結構和課型的變化。4、引導教學內容的更新。

二、 對教育的理解?1、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2、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象。3、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

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

四、 教育要素之間的關係?1、教師是教育影響和學生間的中介。2、教育影響是教師對學生施加影響的橋梁。3、學生是教師選擇和使用教育影響的依據。

五、 教育的發展分為:遠古教育-古代教育-現代教育。

六、 遠古教育的具體表現:非獨創性、貧乏性、無階級性。

七、 從遠古教育進入古代教育的主要表現:1、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獨立活動領域。2、教育內容豐富充實起來。

3、教育具有了階級性、等級性、狹隘性。4、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和對立。

八、 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基本特點:1、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基礎。2、鮮明地提出培養人的政治方向。3、主張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九、 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1、遺傳 2、環境 3、教育 4、個的主觀能動性。

一十、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特點:1、順序性 2、階級性 3、不平衡性 4、個體差異性

一十一、 人的道德性表現:1、關心別人 2、對道德問題作出判斷 3、行動

一十二、 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基本上可以用「制約」和「促進」概括,它表明了社會與教育兩者之間對立統一的關係。社會決定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並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保證條件,教育通過提高人的素質,培養人才又反過來不斷推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一十三、 教育對政治的作用:1、通過教育,宣傳一定的政治觀點、理論、方針、路線,造成**。2、組織學生直接參加社會政治活動。

3、通過教育制度,實現對受教育者的階級和階層的選拔,使原有的社會政治關係得到延緩和和發展。4、通過教育培養合格的公民和各種政治人才。

一十四、 學校教育外部的文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1、社會文化的發展提高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完善2、社會文化發展促進學校與社會聯絡加強3、人們的生活方式、習俗、民族特性等因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師生的身心各方面的發展。

一十五、 教育對文化的作用:1、表現為教育文化的延續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2、對文化的普及3、具有交流,整合不同型別文化的作用。

一十六、 科學對教育的作用表現:1、科學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點2、科學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學質量3、科學可以滲透到教育資料的所有環節中去,為教育資料的更新和發展提供各種必備的思想基礎和技術條件。

一十七、 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1、教育對科學知識的再生產2、教育推動科學的體制化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4、教育向科學提出將科學成果在教育應用上技術化的要求,從而豐富科學技術的活動,擴大技術的成果。

一十八、 應試教育的負效應:1、片面的追求公升學率2、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3、公升學教育造成學生分化。

一十九、 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徵:1、商品性2、生產性3、科學性4、民主性5、發展性

二十、 促進的教育態度分為:1、理解理解學生2、與學生和諧相處3、積極的自我意識4、教育的期待。

二十一、 教師的知識結構:1、通曉所教的學科和專業2、具有比較廣泛的基礎文化知識3、掌握教育科學理論,懂得教育規律。

二十二、 教師的能力結構:1、預見能力2、教育傳導能力3、教育過程的控制能力。

二十三、 教師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角色,重要的是履行:1、解決人的人生方向問題2、對學生的思想灌輸和改造。

二十四、 中國教師角色行為中的文化傳統:1、道德追求大於社會索取2、社會本位高於個人本位3、自我修養先於對他人教育。

二十五、 教師勞動的特點:1、特殊的複雜性2、強烈的示範性3、獨特的創造性4、顯著的長期性5、空間的廣延性和時間的連續性6、勞動量的隱含性7、教師勞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8、勞動的協作性

二十六、 教師的學生觀分三個層次:1、觀念、法制水準的學生觀2、一般的學生觀3、具有學生觀。

二十七、 學生是人所包含的意義:1、是乙個能動體2、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3、具有獨特的創造價值。

二十八、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的原理:1、學生具有與**不同的身心特點2、學生具有發展的潛在可能3、學生具有獲得**教育關懷的需要。

教育學名詞解釋

1.教育學 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 教育問題為研究物件,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2.教育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3.廣義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意識影響人 培養人的活動,包括個體從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會生活影響的總和。4.狹義的教育 是指通過專門的教育機構 學校 進行的有目的 有計畫 有...

教育學名詞解釋

1.廣義教育 指一有意識影響人 培養人的活動,包括個體從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會生活影響的總和。2.狹義教育 是指專門通過教育機構進行的有目的 有計畫 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的需要與可能,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在受教育者積極參與下,對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 有計畫 有組...

教育學名詞解釋

1 教育學 是通過研究教育現象來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2 教育科學 指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3 教育規律 是教育 社會 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絡和關係,具有客觀性 必然性 穩定性 重複性 4 教育學的任務 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的研究,來探索和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