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複習例項分析 高三學習規劃中的三大問題

2022-12-11 00:03:04 字數 3802 閱讀 4932

導讀: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根據自己數十年的實驗研究提出了乙個論點:只要學習得法,97%-98%的學生都可以達到優等生的學習水平。

「黑馬們」的故事一次次驗證了此理論的正確性,所謂「成也高三,敗也高三」,十一年漫漫準備期,無論你曾經是輝煌還是失敗,在這剩下的一年時間裡,一切都可以改寫。於是,每一名高三生都躊躇滿志,盡心規劃自己的學習,準備吃盡「苦中苦」,背水一戰。下面我們就對高三生規劃學習的一些方法進行簡要評析。

半途而廢型

[樣例1]班主任給我們算了一筆時間賬:除了每天學校安排的固定的學習時間外,如果你早晨擠1小時,晚上擠1小時,星期天用5個小時的時間來進行學習的話,那麼計算下來,一周就是20多個小時,半年是600個小時。一天按8小時工作時間計算,相當於75個完整工作日,也就是多出了兩個半月的時間。

同樣道理,如果你每天浪費了這麼多的時間,就等於你損失了兩個半月的時間。時間不可逆轉、不可儲備,你是在慢悠悠中讓時間盪過,還是抓住時間的分分秒秒,這完全取決於自己。聽完後我如同醍醐灌頂,馬上給自己制定了乙份嚴格的魔鬼計畫,規定早上5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

我晚睡早起,每一分鐘都不願意放下書本,唯恐自己比別的同學少學了1分鐘,在生活中拒絕了歡歌笑語,拒絕了**、電視以及其他所有的娛樂方式。可是我的成績沒有提高,身體卻很受傷,我全身疲乏,頭痛,兩腿發軟,頭昏目眩,呼吸侷促……病休了乙個星期後我再也不想去看自己雄心勃勃的學習計畫了。

[分析]關於學習規劃乙個最大誤解就是將時間和學習效果畫等號,認為要想提高學習成績,就必須爭分奪秒。我們很多同學列出的學習計畫都是諸如早上5:30-6:

00英語,晚上20:00—21:00數學,21:

10-22:00物理等純粹以時間為依據的規劃,這種方式的不科學之處在於只是為了充分把握時間、填滿時間而制訂計畫,並沒有清晰的具體目標。比如你複習數學是要解決數學的什麼問題?

你用什麼方法來達到你解決此問題的目的?也就是說,計畫要以學習目的為指南,而不是以時間長短為標準。另外在計畫的時間安排上,也不能急於求成,違背客觀事物的規律而一味求快。

樣例1中那位同學的計畫表裡,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5個小時,這就很不科學。如果採用犧牲自己睡眠的時間的方法,強行長時間的學習,大腦會因為未得到充分休息而自動產生保護性抑制。此時,腦細胞賴以工作的血流量和氧就會過度消耗,導致訊號傳遞變慢,工作效率降低,要避免用腦過度,關鍵是要順應大腦活動的生理節律,保證腦的適度休息,切忌長時間以各種強制手段增加腦力勞動的負荷。

不斷更改型

[樣例2]我的學習成績一般,到了高三我開始惡補,週六下午和週日全天我都給自己安排了校外輔導班。可是老師講的太慢、內容也太簡單,花很多錢沒有什麼效果,上著沒意思就退了。後來又給自己買了很多套題,開始做題,可那些題有那麼多重複內容,做了一陣,就沒興趣了。

我每天都在忙,每天都在學習,可是考試成績並沒有太大提高。

[分析]達成目標需要合適的方法,每一名同學都應該充分了解什麼樣的學習方法適合自己。比如說上補習班、題海戰術、借鑑狀元學習法等都是經實踐證明的好方法,但好方法不一定是最適合你的方法。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去選擇相應的方法。

建議未找到方法的同學嘗試以知識點為核心,以日或週為單位建立短期計畫。首先收集所有的複習資料,如課本、筆記、練習資料等,按照各個科目的重要程度排乙個次序,然後找出每乙個科目中所要掌握的重要知識點,然後根據你所列出的知識點制訂學習計畫,以一天的計畫為例

第一,用25%的時間掌握乙個科目中的乙個新知識點,記住,不要一天之內安排學會兩個以上知識點。

第二,用25%的時間集中複習你已經基本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識點,並複習擬在前一天所學的新內容。

第三,用50%的時間解答相關知識點的練習題、默寫、給自己或別人進行講解、製作卡片等回顧、複述所學知識的練習。乙個小時為乙個間隔,短暫休息或者換一門科目再繼續。切忌在對知識有大概印象的時候就不再深究,因為這些知識對你來說,不僅僅需要理解,還要在考試那種高壓狀態下,能回憶出來並且能夠靈活應用,所以你所要做的是不斷地複述和練習。

第四,當你完成了預計的學習目標後,獎賞自己一下是完全必要的。消遣、聽**、吃東西等都是不錯的獎賞,達成目標後的快樂感受,也會讓你不再感到沒意思、沒興趣。

「教書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為熟悉的一種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麼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並非源於教書,最初出現的「先生」一詞也並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於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

可見「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師」之意,倒是與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看來,「先生」之本源含義在於禮貌和尊稱,並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於《禮記?

曲禮》,有「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致。不再變通型

[樣例3]我是一所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因為是重點中學,所以競爭很激烈。我的目標是考上復旦大學,高考分數定位650分以上,我把這些目標貼在我的床頭,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入睡前都大喊幾遍,想象自己拿到復旦大學通知書後的情景,以增強自己那少得可憐的自信心。

數學是很重要的科目,我的數學成績一般,所以我訂的學習計畫是著重補習數學。我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數學,但收效甚微。做數學題時的那個我和平時的我判若兩人,那時的我是脆弱的。

我六神無主,非常崩潰,睜開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怎麼做好頭天晚上沒完成的數學題,我一次又一次對它猛攻,可毫無結果!

一般說來,「教師」概念之形成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歷史。楊士勳(唐初學者,四門博士)《春秋穀梁傳疏》曰:「師者教人以不及,故謂師為師資也」。

這兒的「師資」,其實就是先秦而後歷代對教師的別稱之一。《韓非子》也有雲:「今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變」其「師長」當然也指教師。

這兒的「師資」和「師長」可稱為「教師」概念的雛形,但仍說不上是名副其實的「教師」,因為「教師」必須要有明確的傳授知識的物件和本身明確的職責。

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選的比較優秀的文章,還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選擇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背誦一些優秀篇目、精彩段落,對提高學生的水平會大有裨益。現在,不少語文教師在分析課文時,把文章解體的支離破碎,總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結果教師費勁,學生頭疼。分析完之後,學生收效甚微,沒過幾天便忘的一乾二淨。造成這種事倍功半的尷尬局面的關鍵就是對文章讀的不熟。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有目的、有計畫地引導學生反覆閱讀課文,或細讀、默讀、跳讀,或聽讀、範讀、輪讀、分角色朗讀,學生便可以在讀中自然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可以在讀中自然加強語感,增強語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這種思想內容、寫作技巧和語感就會自然滲透到學生的語言意識之中,就會在寫作中自覺不自覺地加以運用、創造和發展。[分析]乙個好的學習規劃應建立清晰的目標,有實施的願望和動機,在這一點上,上面的那位同學做的非常好。

問題在於如何圍繞目標進行戰略管理。要實現650分的目標,有兩種戰略可選擇,一種是將自己優勢學科的成績提高,另一種是將自己的弱勢學科的成績提高。我們獲得的普通常識是要補弱,老師經常給我們講「木桶理論」,說乙個木桶的容量取決於最短的木板長度,所以要把時間花在自己的弱勢學科上。

其實這是乙個錯誤,對於個人能力而言,乙個人能夠取得多大成績,是看他的優勢能發揮到何種高度。所以說,在向分數衝刺時,你應該變通戰略,可以降低對數學分數的期望值,適當地提公升自己優勢學科的分數值,這樣做,最終的分數目標仍然可以達到,同時收穫的還有更多的自信。執著是一種好品質,但過於執著反而會影響學習效率。

一來連續重複的聯絡會造成學習上的壓力,引起厭煩情緒;二來如果碰到難題,花很長時間思考,就等於花時間讓自己疲憊。此時應該選擇擱置,先學習其他內容,讓心情放鬆一會兒,再回過頭來思考,對解決問題會更有幫助。另外,在時間安排上要注意統籌規劃。

在大段德擊中時間裡,用來做知識的整理、比較、聯絡等資訊加工處理工作,也可以把重點、難點安排在這段時間裡;點滴、零散的複習時間,則用於知識的積累,可以複習舊課、預習新課、做習題或者背單詞。

寫給正在複習的高三學生 解讀高考複習關鍵點

應試教育體制下的考試,就其本質而言,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特定的心理氛圍引導下,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做定量的習題以求盡可能多得一點分數的過程。這是本人窮19年的教書生涯所得出的關於考試的定義。請各位看官注意這裡的幾個關鍵詞 特定的時空背景 特定的心理氛圍 做定量的習題 只要有高考,應試的成分就會存在,就...

高三學生必讀 三條高考複習的黃金規律oq

乙份有效的考試卷其難度應該是遵循3 5 2的規律的,如果知道這個規律,我們在複習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利用這個規律呢?高考題的難度分布為30 的簡單題,50 的中等題,20 的難題。這意味著基礎題佔了120分,它是複習中練題的主要部分,決不能厭煩它。要知道,高考不僅考你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考做題的速度...

備戰2019高考 高三學生如何提公升學習效率

6 函式影象的切線問題 7 與其它知識點的相關運用 為此面對高考真題,可以把高考中相關的題型放到一起歸納一下,看看每種型別中,知識點是如何體現的,對一些常見的問題,解題思路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積累,表達過程中需要怎樣的思路等等。就這樣不斷的積累,總結 歸納和完善,相信這系列的問題能被系統化吸收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