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言翻譯

2022-12-10 07:33:05 字數 7925 閱讀 9780

文言翻譯

【教學目標】

1.了解高考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過相關練習加以鞏固和提高。

【教學重點】如何引導學生掌握辨析較複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掌握辨析較複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注重積累。

【教學課時】

本專題共3課時。其中講讀課1節,練習課1節,講評課1節。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鉅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

「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

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

二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有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5.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 省略句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御之者。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子裡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

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

「夫戰,勇也氣。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

「賜之(以)彘肩。」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南,臣戰(於)河北。

譯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5、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四、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一)、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餘欺也!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彼且奚適也?《逍遙遊》〈莊子〉

沛公安在?《鴻門宴》〈史記〉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微斯人吾誰與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遙遊》〈莊子〉

介詞賓語前置,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例如:「東鄉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成語)

惟利是圖(成語)

惟馬首是瞻《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荀子〉

(四)主語後置:(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1 "……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乙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2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

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3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麼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勸學》〈荀子〉

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用得著…呢,表反問《逍遙遊》〈莊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8"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9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10唯……是「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物件的唯一性

11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難道(《陳涉世家》)

12與其……孰若……、與其……寧……

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相當於「與其……寧可……」

13"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第二、三課時

文言文語段翻譯訓練

一、二人並走

(前秦符融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於路,喝賊,路人為逐擒之。①賊反誣路人,時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見而笑曰:

「此易知耳,可二人並走,先出鳳陽門者非賊。」既而還入、融正色謂後出者曰:「汝真賊也,何誣人乎?

」賊遂服罪。②蓋以賊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賊也。

(《晉書。符融傳》)12

二、臥薪嘗膽

勾踐之圍會稽也,嚼然嘆曰:「各終於此乎?」種曰:

「湯系夏颱,文王囚麥里,晉重鬥奔翟,齊小白奔苦,其卒王霸。①由是觀之,何速不為福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曰:「②女志會稽之恥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織,③食不加肉,衣不重採,折節下賢人,厚賓客,贓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123三、孟子少時(漢韓嬰《韓詩外傳》)

孟子少時,東家殺豬,孟子問其母曰: 「東家殺豬何為?」①母曰「欲唆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合懷妊是於,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②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賣東家鄰脈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12四、小時了了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扎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①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

「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扎問曰:

「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棄世為通好也。

」元扎及賓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陳題後至,人以其言語之,起曰:「②小時了了,大未必住。

」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12

五、袁虎少貧

袁虎少貧,①嘗為人傭,載運租。謝鎮西經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諸閒估客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誦五言,又其所未。嘗聞,嘆美不能已。

②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 因此相要,大相賞得。12

六、魏文侯問李克

魏文侯問李克:「吳之所以亡者何也?」 李克對曰:

「數戰數肚。」文侯曰:「數戰數勝, 國之福也,①兵以此亡者何也?

」李克曰:「數戰**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制疲民,此其所以亡也。②是故好戰窮兵,未有不亡者也。

」12七、枯梧樹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閥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

」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12

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塗,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捨,曰:「今者我亡緇衣。」婦人曰:

「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

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褝緇也,以褝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宓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將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與之俱至於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賤令吏二人書。吏方將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

吏書之不善,宓子賤為之怒。①吏甚患之,辭而請歸。宓子賤曰:

「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二吏歸報於君,曰:「宓子賤不可為書。

」君曰:「何故?」②對曰:

「宓子賤使臣書,而時掣搖臣之肘,書惡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辭而去也。」魯君太息而嘆曰:

「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亂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必數有之矣。③微二人,寡人幾過!

」遂發所愛,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來,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於亶父者,子決為之矣。」

2023年高考語文《文言文語句翻譯》高三參賽版

一 設計說明 高考對文言文語句翻譯的考查,雖然材料選自課外,但是考查立足於課內,立足於考查學生對所學文言知識能否靈活運用之上,對學生理解並翻譯語句能力的客觀考查,符合課程改革和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結合 課程標準 立足教材本身,勾連高考試題,我設計引導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悟法 學法 用法,...

中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技巧

句子翻譯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譯有兩種形式 一是直譯,即用現代漢語對原文進行機械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一是意譯,即不採取實詞虛詞字字都落實的辦法,僅是根據文章的意思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無論是採取直譯還是意譯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認真領會...

高三語文文言複習精析精練 二

時間 40分鐘分值 42分 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21分 木假山記 蘇洵木之生,或櫱而殤,或拱而夭 幸而至於任為棟樑,則伐 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餘,或彷彿於山者,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