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開彝族文化傳承的傷口 張宇鋒

2022-12-08 01:06:06 字數 3864 閱讀 8521

距今2023年左右西安半坡出土的甲骨文,是神州大地上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與彝族文字有著深厚的淵源,彝族的畢摩認出其中21個彝文單字。距今2023年左右的巴蜀彝族**,更加證明彝族文字早於其他文字。彝人,這個雲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也是當今西南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曾經創造過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南詔文明」。

然而,昔日輝煌的彝族文化,如今卻進入尷尬境地。彝人的文化傳承的確陷入了困境,雖然許多同族人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但事實畢竟就是事實,不管採取什麼方式掩蓋都是徒然的。去撕開彝族文化傳承的傷口不是為了在傷口上撒鹽,而是要直入腠理探**,深入骨髓找病根,通過不斷的清洗傷口治症完善,讓彝族文化傳承之路順暢坦途。

一、對彝族文化傳承中潛在問題的思考

語言文字的不統一和對自我歷史的遺忘淡漠,導致的嚴重後果是彝人內部相互之間缺乏認同感,也就是民族認同的嚴重弱化和凝聚力的喪失,隨著時代的改變,許多東西也隨之發生變化,有所求必有所痛,想發展必須付出代價,在回顧祖先光輝歷程時我們更該撕開文化傳承的傷口,發現傳承過程中潛在的問題。

(一)彝族文化的傳承意識淡薄

在長時間接觸漢文化的過程中,彝族的文化逐步被同化,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我們選擇傳承古老的彝族文化,不是要保持落後的生產力,而是要繼承先進文化精髓,以至於影響後代子孫在追逐成功的時候不要忘記根本,形成強有力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文化意識淡薄,一是對語言的不重視。許多年輕人不會說彝族語言,也不願意去學習,總覺得那樣古老的文化符號和流行的網路新語相比沒有半點潮流,顯得俗套羞澀。二是存在不正確的彝族文化傳承觀念。

城市化提高了人們在物質生活上的待遇,卻改變了在文化傳承上的觀念。好多人從大城市回來,就將彝族服飾、風俗習慣、語言基礎文化忘記得一乾二淨,不再以彝族文化為驕傲,反而顯得羞澀和不自然。三是認為傳承彝族文化對追求優越的物質生活沒有絲毫意義。

所以勇敢的傳承彝族文化就顯得與追求物質生活格格不入。四是忽視了對彝族文化古蹟的保護。為了經濟發展或眼前利益,忽視了對彝族文化古蹟的保護,拆毀一些不可再生的彝族古老建築單元,導致彝族地區的地域風貌受到損毀。

(二)彝族文化陣地建設投入不足

在廣大的彝族地區,彝族文化陣地建設普遍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這就導致沒有彝族文化傳檄館所、沒有傳承文化的書籍資料和傳承教師。地方**多將資金用於搞建設專案,卻忽視了對彝族文化專案的搶救、保護與建設,這必然會造成物質性的彝族文化建築遭到破壞和毀損,也必然會造成非物質性的彝族文化建設與保護存在著較嚴重的缺失,使得流傳百年的民間藝術文化形式失傳。

(三)彝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空間擠壓嚴重

彝族文化是我國文化資源中較為豐厚的寶藏,但目前開發利用不夠造成發展空間擠壓嚴重,突出表現在,一是對彝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並未納入到彝族地區社會發展規劃之中。二是不少地方開發利用意識狹隘,只重視自然旅遊資源,而忽視了彝族地區人文資源,只懂得「請進來」,忽視了「走出去」。三是彝族文化生存空間正受到現代文化,特別是外來文化的衝擊,其生存空間與領域越來越受到限制。

四是創新與改造力度不夠,彝族文化無法顯示出應該有的生命力,也沒有解決好繼承傳統與向前發展的問題。

二、彝族文化傳承要保持的模式

文化傳承是一種基於文化認知的群眾實踐行為,必須要有其存續的土壤和動力。對於彝族文化而言,文化自覺的培養是文化傳承的關鍵,從文化的他者救贖到自我發展是文化傳承的可行方式,而傳統文化的村寨依託與保護無疑是文化傳承的有效選擇。在彝族文化傳承過程中有傳統與現代兩種模式,二者之間是具有相容性的,只是針對傳承者不同採取的模式各異,對於以村寨依託傳承為主的彝族百姓而言採取傳統模式是最好的方式,對於以持續發展傳承為主的**部門而言現代模式無疑是最佳方式。

(一)傳統模式

根據文化功能論的觀點,文化總是為人類的某種需要服務的,其延續性便是傳承性,而不是保護性,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無功利條件下的傳承,其特點是娛樂性為主的精神生活。主要表現有,一是無功利性,人們在舉行婚喪嫁娶和節日過程中經歷的是一種精神活動,表達的是一種生活情感和娛樂,而不是為了賺錢或謀取利益。二是集體無意識性,如慶祝火把節,無需刻意組織,大家在白天會主動聚集在一起鬥牛、摔跤、跳舞,晚上則點上火把圍著山水轉。

一種傳統文化的形成,都是乙個集體參與的結果,且成為該集體的生活模式,也是展現該集體觀念和思想的途徑。我們在傳承彝族文化過程中一定要保持這種傳統模式,要讓大家在享受文化帶來的愉悅過程中把習俗傳統、生活模式代代傳承下去。

(二)現代模式

在現代彝族文化傳承保護過程中,逐步形成以**行為為主導、法律意識為導向、資金投入為形式的模式。其特點表現為,一是功利性,目前許多地方**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動力一方面是希望借助「申遺」獲取國家資金投入搞建設,爭取政績;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當地傳統文化,開發旅遊資源,增加當地**收入。二是有意識性。

目前彝族文化保護模式在**主導下又有行政模式、傳承人模式兩種表現,前者以**推動文化產業和開發文化旅遊資源,獲取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後者則是把文化產業專利化,由專利人(傳承人)來傳承和享受文化資源。

對於彝族文化傳承本身,在選擇傳承模式上要以「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為原則,只要助力彝族文化最大限度的傳承的模式就是最好的發展模式。

三、對彝族文化傳承策略的選擇

全球化背景下的彝族文化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選擇彝族文化傳承策略過程中一定要實事求是,要從文化傳承意識、資金投入、民族教育事業、民族旅遊產業等方面入手,多措並舉紮實推進求取實效。

(一) 提公升民族文化傳承意識

民族文化傳承意識是彝民族意識中乙個重要的部分,但是作為傳承的內容民族意識又顯得異常重要。提公升民族傳承意識,一要把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團結統一思想和奉獻精神作為文化傳承的信念元素,要在民居建築裝飾、民俗節日活動、民族文化活動和民族教育事業中強調這一信念元素,使之成為彝族文化傳承之魂。二要發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引導大家深入了解彝民族意識的內涵,牢固樹立正確的傳承觀念,把意識教育日常化、實時化。

三要在改善彝族居民的生活起居、文化活動的硬體上加入民族信念元素和文化傳承符號,物質決定意識的進行傳承意識提公升。

(二)多渠道加大資金投入

發展文化必須建設陣地以提高硬體水平,要把建設彝族文化傳檄館所、購置傳承文化的書籍資料和扶持傳承教師人才作為陣地建設的根本,多種渠道增加投入促使文化傳承「有麵有料」。一是以彝族地區文化傳承物件為主,要積極大膽的「走出去」,把存在的困難向上級反映,到**部門爭取傳承專案經費;把優秀的彝族文化產品帶出去,和文化企業、宣傳**多接觸,爭取拉得贊助搞好宣傳增進學習。二是以**各職能部門為主,在整體推進彝族文化傳承和民俗旅遊過程中要以專案為抓手,以企業為龍頭,以當地實際為客觀要求,統一標準完善規劃紮實推進文化傳承。

三是以彝族文化傳承內容為主,要增加經費支援,對從事民間彝族藝術的藝人給予適當的生活支援與鼓勵;要採取有效措施,把民間的彝族文化文物、彝族建築單元進行及時收集、補救和管理。

(三)加強民族教育事業發展

教育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可是彝族孩子都在接受著漢文化傳統和主流社會的科學知識,遠離彝族傳統文化,因此,傳承彝文化必須在教育過程中加入彝族元素。一要在彝族聚居地學校推廣「彝漢雙語教學」模式,讓年輕一代認識本族歷史、學習本族文化、了解本族藝術,明白自己的責任與角色。二要組織彝族藝人編寫彝文教材,開設彝族文化專業特色班,培養真正的會說彝話、懂傳統習俗、有文化內涵的傳承人。

三要採取「文化傳承進家庭」的形式,以彝族家庭為單位開展以節日傳統、民俗習慣、歌舞技藝為主的薰陶活動;鼓勵各家庭編撰具有自己宗族文化色彩的傳承「家譜」,激發後人對歷史和現實的責任與擔當。

(四)加強旅遊產業開發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風俗民俗和彝族文化,推動旅遊產業的開發與地方經濟、彝族文化同步發展。一是有計畫地合理開發,找準彝族文化開發的切入點,在公升級風俗民俗、彝族文化等旅遊產品過程中,加大具有彝族文化色彩的旅遊文化商品、旅遊紀念品的開發利用,進一步保留彝族本土文化的延續性,拓寬文化旅遊發展空間。二是挖掘彝族民俗文化資源,增加民俗民藝的旅遊內容和專案,讓旅遊者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又能體驗到濃郁的彝族文化,享受到獨特的彝族風情。

三是在旅遊產業開發過程中要堅持以「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團結統一思想和奉獻精神」為主的文化傳承信念元素,要在吸收先進發展理念的同時仍然保持彝族文化的純粹性、地方差異性,要在與外來文化融入過程中保持彝族文化的根本性。

文化傳承的瑰寶 藝術

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娛樂遊戲的一種特殊方式,又是人們進 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屬於娛樂遊戲文化的範疇。藝術文化的本質特點,就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發生的基礎是人類的語言,有效的藝術創...

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 張逸歌 北方 2017年第13期 摘要 有效傳承和發展民族聲樂文化極有必要和意義。民族聲樂文化在 藝術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文化需要從理論研究層面深入進行。有效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文化需要博古通今,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 分析民族聲樂作品的旋律,充分理解其曲詞,體會其中精神主題 自...

文化傳承 大學職能的新發展

作者 楊映 中國電力教育 2012年第28期 摘要 傳統的大學職能包括人才培養 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新時代的大學被賦予新的使命,進而大學誕生了其第四大職能,即文化傳承職能。大學將成為文化傳承的基地,大學的發展將指引文化社會的發展。在分析大學基本職能及其演變路徑的基礎上,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