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孔子教育思想

2022-12-07 09:54:06 字數 2693 閱讀 1717

10本科數學與應用數學胡亞新 16號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①主張「仁」:「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諧社會、以德治民),即要求統治者能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②維護「禮」:「貴賤有序」 ③要改良:制度因時而變。

孔子認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治國才能的君子知識面要寬廣。他指出:「君子不器。

」就是說君子不能只是作為某種需要的特定用途的器具,而應當成為具備多種才能的通才。為此,就應「見賢思齊」,虛心向別人學習,見不賢而內自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思想是歷史的產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的光輝思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贊同.對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調整人與人的關係,遵守公共道德觀念,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它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

至於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學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認可.

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當今社會的意義:

一、有教無類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光輝的思想,就是「有教無類」。這短短四個字,把歷史分成了兩截。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學校教育、學術文化知識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說的「學在官府」就是這個意思。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有權受教育,一類無權受教育。

有權受教育的也是有權辦教育的,無權受教育的也就無權辦教育。辦教育與受教育都是一種特權。孔子的貢獻就在於他不僅首創了私學這種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這一思想。

那麼,什麼是有教無類呢?

二、因材施教

(一)含義(面向全體學生)

孔子在教育實踐中發現,人與人相比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所以在教育實踐中,他注意分析每個人的特點,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正因如此,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裡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誨的意思。

合起來就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由教師這個人對學生那些人的雙邊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先由教師去認識學生、了解學生,進而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迅速發展。

(二)理論依據(個體差異)

人的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學依據。

所謂個體差異就是個體在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個體差異包括個體內差異和個體間差異:

個體內差異是指每個兒童內部不同能力之間的差異。在他的發展的不同方面或不同階段,差異比較明顯。例如,某個兒童的成績表明其閱讀是一年級水平,而算術則是三年級水平。

個體間差異是指同齡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例如:

1、不同兒童同一方面發展的速度、水平各不相同。如有的兒童在八歲時抽象思維已有很好的發展,而有的兒童到十四歲以後才得到顯著的發展,

只有因材施教,才可能使各種不同質地、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人,都從自己不同的起點上,循序漸進。那麼,孔子是怎樣因材施教的呢?

(三)孔子因材施教的模式(問同答異)

首先,了解學生的情況,掌握他們的特點。

《論語》儲存了許多孔子對學生情況進行個別分析的記錄。如從學生優點方面分析,從學生缺點方面分析,從學生才能專長方面分析,對不同學生作比較分析等等。他常常能用精煉的語言,甚至只用乙個字就能把學生獨特的優點或缺點準確地概括出來。

他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唁。」(意思是說,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

其次,區分智力的差異,講授不同的內容。

為了因材施教,孔子非常注意區分人在智力水平、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差異。他把人的智力分為上、中、下三等,還是符合實際的。現代教育與心理統計學研究表明:

千分之三的人是高智商,千分之三的人是低智商,其他的人都是正常的,符合正態分佈曲線。孔子主張根據這種不同,應教授不同的內容。他說,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給他講授較難理解、比較深奧的問題;中等智力以下的就只能給他講授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

三、啟發誘導

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對於如何傳授知識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與總結,他提出了乙個非常重要的教學原則,這就是啟發式教學。孔子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

「啟發」、「舉一反三」,最早源於孔子的經典性論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他是在與學生的討論過程中,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告訴學生答案。整個一部《論語》就是孔子和學生討論、談話的記錄。

《論語》中還記載了孔子用詰問的方式,啟發人思考問題。子張問孔子:乙個知識分子,怎樣做才能順順利利、非常通達呢?

孔子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問子張:你所說的通達指的是什麼?孔子在詰問子張、了解了他的癥結所在之後,給了他有針對性的回答。

比喻 通過比喻說明道理,以學生所熟悉的事物為例,來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道理。孔子教育學生要向松柏一樣經得起嚴寒的考驗「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把君子之過比作日食、月食。

啟發式則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採取各種有效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引導來促進學生的學習。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傳統教育中的寶貴財富,對我們推進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借鑑意義,應該得到科學的繼承並加以利用。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借鑑並傳承下去,使我們祖國的未來更加美好。

孔子教育思想培訓心得體會

六盤水市第二十中學姚灩 2012年6月28日,我到曲靖參加孔子教育思想培訓,這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更加明白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它對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將此次培訓心得 如下 在這次培訓中,我對教師的站,立,行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國學是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中國文...

孔子教學思想啟示

作者 白小晶常健白向梅 課程教育研究 中 2014年第12期 摘要 孔子的教學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從孔子的 因材施教 教學思想,學思結合 教學主張,啟發誘導 教學方法中,引出對現代教學的啟示,以培養多元化的綜合型人才,發展學生的智慧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關鍵詞 孔子因材施教學思結合啟...

孔子中庸思想探析

作者 國坤 青年文學家 2015年第29期 摘要 孔子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集中代表了儒家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它強調凡事要堅持適度,防止過猶不及,不走極端,但並不等同於折中主義。關鍵詞 中庸 過猶不及 執兩用中 時中 折中主義 作者簡介 國坤 1989 女,漢族,河北省邢台市人,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