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2022-12-02 00:42:03 字數 2714 閱讀 6205

教學目的:

1、了解駁**的特點,學習駁**的寫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的論證特點

2、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3、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難點:

本文通過駁論證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查詢蒐集有關魯迅及時代背景和駁**的有關資料,準備課堂交流。

2.整理有關今天中國巨大發展的各種資訊,課堂展示交流並作出評價。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

請同學們說說當今中國取得的成就。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應該是幸福,自豪的,因為我們的國家強大了,生活富裕了。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

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衝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新的啟發。:中華民族面臨日本軍國主義長驅直入,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偉大的愛國者魯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悲觀失望的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戰鬥力。他認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不是帝王將相、狀元宰相,而是被壓迫的人民,他們是中國的脊梁,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是一篇駁**。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

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體現出魯迅雜文的風格。

本文收入《且介亭雜文》,屬魯迅後期雜文。

二、檢查預習

1、掌握字詞。

搽玄虛省悟渺茫誆騙

2、講述本文的背景(學生講述)

三、初讀感知,思考下列問題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2、文中反覆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後文的批判有什麼關係?

先確認敵論據的真實性,但這真實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後文的駁論證奠定基礎。

3、「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乙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這裡的「新生路」指什麼?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號召全國民眾團結起來抗日救亡。

4、文章如何駁論證的?

(1)自誇「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並非「自信」。

(2)希望國聯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這些批駁證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說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這就是批駁的突破口」。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二、列出本文提綱:詳見板書設計

三、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怎麼證明正面論點的?

作者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作為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

2、「中國的脊梁」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作者為什麼讚揚他們「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

由於中國長期的**奴役統治,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於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

這是比喻的說法。這些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是中國的主流,是中國的希望。

3、作者「這一類的人們」指的是誰?

指堅持抗戰和民族解放的人們。

4、「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

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號起什麼作用?

起諷刺否定的作用。

6、「中國的脊梁」在當時有什麼意義?

當時國民黨到處散布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梁」的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覆讚揚「中國的脊梁」,可以鼓舞鬥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梁」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二。

2、請寫一片斷作文,介紹今天的「中國脊梁」,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有哪些成就?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這是一篇議**當中的駁**。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定為掌握駁**的寫作特點和體會文章精闢含蓄的語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本人從編寫提綱入手,讓學生合作,共同列出本文的提綱,整理思路。

一堂課完成一兩個教學目標就可以了,不用麵麵顧到。如果面面細細將來,就會使課堂思路很煩亂,學生的落實也不到位。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

教師 趙隆發 本節課計畫講授魯迅先生於1934年寫作的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一文,經過綜合考慮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學習者等多方面的因素,確定以下三點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 研討論證方法,了解駁 的寫法。2.品讀語句,體會尖銳犀利 富於戰鬥性嘲諷意味的語言特點。3.感受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相關知識 1 國聯 國際聯盟 的簡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1920年成立的國際 間組織。九一八事變 後,國民黨 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後,在發表的 國聯調查團報告書 中,指出日本發動 九一八事變 並非 合法之自衛手段 但居然承...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案列印稿

學習目標 1 積累詞語,了解 玄虛 誆騙 懷古傷今 為民請命 的讀音 詞義,並運用。2 理解本文反駁論證的方法。3 體會文中體現出來的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通過這種感情培養自信力和愛國主義精神 學習重點 掌握文章的駁論方法,並理解其語言特色。一 背景知識 1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 九一八 事變三周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