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案列印稿

2022-10-16 03:33:02 字數 3320 閱讀 4938

【學習目標】

1、積累詞語,了解「玄虛、誆騙、懷古傷今、為民請命」的讀音、詞義,並運用。

2、理解本文反駁論證的方法。

3、體會文中體現出來的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通過這種感情培養自信力和愛國主義精神 。

【學習重點】掌握文章的駁論方法,並理解其語言特色。

一、背景知識

1.寫作背景: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凌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的一時甚囂塵上。

當時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發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推卸責任。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乙個月,就發燒,「自覺肋痛」,肺病已相當嚴重。

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可是,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

2、國聯——「國際聯盟」的簡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2023年成立的國際**間組織。「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後,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並非「合法之自衛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

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採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3.《且介亭雜文》,2023年12月編訂,收入了2023年魯迅創作的雜文。在這本雜文集的命名中,魯迅用了「損形」的修辭手法,「且介」分別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當時,魯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這是帝國主義越過租界範圍以後修築馬路的區域,被稱為半租界。

魯迅以雜文集名告訴讀者,這些雜文創作於「半租界的亭子間」,表達了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無比憤懣之情。

二、文體知識:

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和問題發表議論,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論點有三種形式:

①直接駁斥對方的論點。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後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駁斥,揭示出謊言同事實、謬論與真理之間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證明與論敵的論點相對立的論點是正確的,以此來證明論敵的論點是錯誤的。

②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論點的根據,是證明論點的。錯誤和反動的論點,往往是建立在虛假的論據之上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

③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過程的謬誤(駁其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駁倒了它的論證中關鍵問題,也就把謬論駁倒了。

三、檢查預習

1、填空:

①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和 。原名 ,字 ,浙江人。2023年發表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文**猛烈地抨擊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質。

②本文是一篇駁**。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或駁論點),或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並加以論證。

2、給加粗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慨嘆( ) 省悟( ) 家譜( )搽脂抹粉( )( )

miǎo茫( ) jī梁( ) kuāng騙( ) wū蔑( )

3.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語。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

玄虛(2)他們在前仆後繼地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

前仆後繼

(3)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為據

4、課文掌握

對方的錯誤觀點是

作者因為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

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

四、合作**

1、默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請畫出本文的結構圖)

2、誦讀第1~5段,討論**: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2)第4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麼?

3.品讀第6~9段,討論**:

(1)作者是如何立論的?請簡述作者的思路。

(2)「中國的脊梁」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3)「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4、作者用什麼方法反駁對方的錯誤論調?

5.「中國的脊梁」在當時有什麼意義?

6.揣摩第1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麼?

7.揣摩下列加線字詞的表達效果:……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衊。

五、課堂達標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乙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在這種籠罩之下,我們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中國人各指的是哪些人?

2.「中國的脊梁」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3.「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4.作者反覆強調這些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梁」,為什麼?

5、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麼?

6、文章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你能說出對「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的理解嗎?能從中國歷史上舉出這樣的例項嗎?

▲「埋頭苦幹的人

▲「拼命硬幹的人

▲「為民請命的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教學目的 1 了解駁 的特點,學習駁 的寫法。2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3 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學重點 1 理解本文的論證特點 2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3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教學難點 本文通過駁論證的方法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相關知識 1 國聯 國際聯盟 的簡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1920年成立的國際 間組織。九一八事變 後,國民黨 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後,在發表的 國聯調查團報告書 中,指出日本發動 九一八事變 並非 合法之自衛手段 但居然承...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

教師 趙隆發 本節課計畫講授魯迅先生於1934年寫作的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一文,經過綜合考慮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學習者等多方面的因素,確定以下三點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 研討論證方法,了解駁 的寫法。2.品讀語句,體會尖銳犀利 富於戰鬥性嘲諷意味的語言特點。3.感受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