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教學設計

2022-12-02 00:09:02 字數 1901 閱讀 8564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體現解比例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情度、價值觀的發展。

教學重點:使學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並能輕鬆解出比例中未知項的解。

教學難點: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前面我們學習了比例的基本性質,你能說說它的具體內容嗎?

2、請你用比例的相關知識判斷下列哪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並且說明理由。

5:7和8:131/2:1/3和1/4:1/6

3、 想一想,括號裡該填幾:

14:( )=35:55=4:10

二、匯入新知

我們知道比例中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乙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對自己有信心嗎?

三、探索新知

1、教學例題。

呈現情境圖,解決實際問題。

⑴、呈現情景圖。

呈現校園景色**一張,長12厘公尺,寬8厘公尺;我打算在電腦上把**按比例放大,放大後**的長是15厘公尺,寬是多少厘公尺?

⑵、理解題目的意思。

引導學生理解「按比例放大」的意思:每條邊放大的倍數是一樣的。

⑶、嘗試解答。

學生嘗試解答,教師巡視。

⑷、學生交流,形成方法。

展示學生試做的作業,集體評價。

解:設放大後**的寬是x厘公尺。

12:8=15:x

12x=15×8

12x=120

x=10

答:放大後**的寬是10厘公尺。

引導學生交流思考過程,形成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依據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確定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寫出相關的兩個比,組成比例式;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項。

教師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板書:解比例。

2、比較、小結。

(1)、提問:解比例的方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有哪些相同處和不同處?

方法小結:解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我們處處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怎麼來解決呢?我們先來總結總結:

(在這道題裡,我們先根據問題設x——再依據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式——然後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最後解方程)。其實,比例就是一種特殊的方程,不論在書寫格式還是驗算方法上他與解方程都是相同的。

3、教學「試一試」

過渡:我們知道比例還有另一種表示形式,當是15/25=6/x這樣形式的時候,又該怎麼解呢?

(1)、你會讀這個比例嗎?讀一讀,並且找出它的內項和外項。

(2)、全班齊練,指名板演,集體評價。

(3)、方法總結:雖然比例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我們發現不論是比例的一般形式還是分數形式,都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分別相乘,然後解方程。

全班齊練,指名板演,集體評價。

三、學以致用,鞏固新知。

1、解比例。

5 :8 = x :40 x/9 = 7/3

1/2:x = 1/6:2/5 1.5:0.6=x:0.4

2、按下面的條件組成比例,並求未知數的值。

(1)、12和5的比等於3。6和x的比。

(2)、x和1/3的比等於4 :3。

3、拓展延伸。

(1)、在乙個比例中,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已知乙個內項是3,另乙個內項是多少?

(2)、在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乘積是最小的質數,已知乙個外項是2,另乙個外項多少?

四、課堂總結:

1、這節課主要學習了什麼內容?什麼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先依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2、現在你們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另乙個作用是什麼了嗎?(用來解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學會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2.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交流 嘗試練習,提高學生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教學難點...

解比例教學反思

篇一 解比例 教學反思 解比例一課是在學習好比例的基本性質後學習的,教學解比例之前,先複習根據比例的意義和除法中各部分間的關係可以求比例裡的未知項。然後告訴學生,還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比例裡的未知項。教學前,我認為要求比例裡的未知項,學生不但可以根據比例的意義 除法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求,還可...

教學解比例反思

期中考質量反思 期中考試已經告一段落,從學生的考試情況看,完成情況一般,這要從客觀和主觀情況去分析。首先客觀方面 有兩個班的電腦近乙個月都無法正常使用,乙個班音響無聲,乙個班投影儀壞了,使得這兩個班的學習效果較差,再加上中考時是五年級學生和六年級學生交叉同坐,乙個年級 錄音時另乙個年級做筆試練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