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2022-12-01 08:09:04 字數 1673 閱讀 9003

8.古詩二首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背的差不多,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現其實好多根本就讀不准。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連長句子都讀不好,怎麼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我心裡沒有底。但是我這知道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所幸一堂課下來倒有了新的啟發。

1. 交給孩子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讀讀《登鸛雀樓》這四個字,我問他們詩人是在什麼地方準備做什麼?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接著我又問:

「他登上鸛雀樓之後都看到了什麼?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以此學生意識到了新的學習階段。

馬上我又進入閱讀。

2. 從生活情感啟發詩的情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讀。當學生能感受到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時,我就不失時機地問:「站的高真的能看的遠嗎?

」好多同學說是的,也有的說不是,藉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討論。最後我們得出了結論。「站的高才能看的遠」此時我的目的也達到了。

課後,我一直在思索這節課我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怎樣才能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呢?讓孩子真正去體會文字,去感受文字中的喜怒哀樂?

當課堂上發生預設之外的狀況,是不是應該在意外發生之前就應該有所警覺,而做出相應的措施呢?歸根結底,是不是我對孩子上課注意力的關注還沒真正鋪開呢?

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我仔細研讀了教材,查閱了大量資料,把深入感受廬山瀑布的壯美這條明線和初步感受詩人豪放、誇張、灑脫的詩風這條暗線相結合,讓這兩條線索貫穿始終。一節課上完,受益頗多,感慨頗多。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兩點:

1.魯迅先生說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運用多**,可以創造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激發學生審美的情感。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

之後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頓時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在教師啟發的情感體驗下談談:瀑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必將爭先發言。教師趁勢激起學生課文的慾望:唐代大詩人李白遊了廬山瀑布後詩性大發寫下了千古名詩《望廬山瀑布》,同學們想不想學?

帶領學生以飽滿的情緒,進入了學習古詩的最佳狀態。這為整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這也就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是朗讀和領悟詩情。

2.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先緊扣詞句品意境,讓學生自由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乙個怎樣的畫面?

做得不夠的地方有許多:

1.把三、四句詩給分開品析了。潛心再讀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乙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學生理解後,沒有把兩句詩整合起來品析,破壞了瀑布流態的整體之美。

2.時間安排不合理,前松後緊。在「細品詩句,領悟詩情」環節花了太多時間,個別讀太多。本來設計的學生練字也無法進行,總覺得結束得太匆忙。

3.對課堂的生成處理的不夠嫻熟,對學生的發言沒做到中肯的、帶鼓勵性的評價。

遺憾的地方還很多。總而言之,我覺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教師精心的「預設」,也不能沒有學生精彩的「生成」,讓預設與生成相統一,關注學生在課堂中處處閃現的生成點,學習處理好生成點中的智慧型火花,學習處理課堂教學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關係,是我以後前進的方向。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烏江中心小學唐茹 1.深入挖掘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古詩二首 的教學中,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本課的重難點沒有得以突破。2.指導學生學習古詩 體會視覺的語言美,首先要讀懂語句。根據小學生學習特點,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古詩學法 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教師可在學生學習詩...

《古詩二首》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 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8個字 正確流利地朗讀 背誦這首古詩 了解古詩的大概內容,感受詩句的節奏美,體會詩的意境美,初步感受這種文化內涵。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 想象畫面 繪畫等方法來體會詩文所描繪的意境。情感特點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實踐,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古詩...

2 古詩二首

詠竹 宋 文同 忽憶故園修竹因作此詩 故園修竹繞東溪,佔水浸沙一萬枝。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應是怪歸遲。筍宋 王元之 數里春畦獨自尋。迸犀抽錦亂森森。田文死去賓朋散。拋擲三個玳瑁簪。1 背誦古詩。2 讀了這兩首古詩詞,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情景?3 你對竹有了哪些新的了解?高風峻骨剛正不阿的潘天壽 對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