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心理效應德西效應

2022-11-29 21:00:02 字數 3097 閱讀 8608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隨即抽調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

在實驗的第一階段,抽調的全部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進入第二階段,所有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乙個難題後,就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第三階段,在每個學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休息時間,研究人員觀察學生是否仍在做題,以此作為判斷學生對解題興趣的指標。

結果發現,無獎勵組的學生比獎勵組的學生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這說明:獎勵組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得快,而無獎勵組在進入第三階段後,仍對解題保持了較大得興趣。

實驗證明:當乙個人進行一項愉快得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得吸引力。這就是所謂得「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給教師以極大得啟迪——當學生尚沒有形成自發內在學習動機時,教師從外界給以激勵刺激,以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學習活動本身已經使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此時再給學生獎勵不僅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一味獎勵會使學生把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習目標的轉移,而只專注於當前的名次和獎賞物。

因此,作為教師,要特別注意正確使用獎勵的方法而不濫用獎勵,要避免「德西效應」。

看這則趣聞軼事:一位老人在乙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乙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

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老人的算計很簡單,就是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快樂地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美分玩」,而他操縱著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當有一天滿足不了孩子的願望了,自然就有辦法對付這些頑皮的孩子了。

德西的實驗結論以及趣聞軼事對我們改進教育方式很有啟迪,作為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家長首先應該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激發孩子對學習活動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獲得成功和樂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觀、價值**待成長的下一代,尤其一些經商的家長,總認為金錢是萬能的,這在教育孩子學習的問題上顯然是行不通的,這樣做會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的成功體驗,孩子在學習上怕吃苦,幹任何事都和利益掛鉤,在集體裡無服務意識,怕吃虧,我們一直所倡導的中華民族美德中的無私奉獻精神不具備,就連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也達不到。

再者,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孩子的學習有利的,諸如買書,或體育器械,對他的心身健康有幫助,如果獎勵一些諸如手機之類的東西,引起學生以此在同學之間炫耀、攀比,給學校教育帶來了不良影響,有些學生上課鈴聲不斷,就像我前面列舉的那位同學手機的彩鈴聲,她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而中學生玩手機帶來的弊端遠遠不止這些。聽說,就是在發達的西方國家,中學生是不准帶手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談到,在美國,學生如有不當的東西帶進學校,如手機,學校一律沒收,並不再還給學生。

相比之下,我們也沒收,但沒收後要求學生家長來校認領。曾經一名高三年級的家長認領時還跟老師說,你們學校管得太嚴了,現在都啥時代了,我的孩子在初中就給他買了手機……

道德教育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好,家庭教育的偏差是不是也難辭其咎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以後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這一願望能不能實現,就看我們為孩子的成長做了什麼,更要看我們是怎樣做的。切記,勿讓「德西效應」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避免措施

一:學生興趣不持久

「德西效應」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教學中,培養個人積極主動、持之以恆的興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僅靠物質的刺激遠遠不夠。雖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質刺激所激發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薄的,也是短暫的。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物質獎勵所激發出來的學生學習興趣只能是暫時的,無法保持持久。

二:學生思想不集中

當教師對學生實施物質獎勵的時候,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對物質的獎品會更感興趣。因學生急切地想得到獎品,就要迫不及待地爭取「先機」,而使其不能很好的集中思維、組織語言,導致思維深度不夠,學習效果不佳。

而且當獲獎學生拿到獎品後,由於其自控力差,常常是馬上欣喜於自己所得,開始專注於獎賞物,摩挲把玩,甚至想立刻品嚐那誘人的瓜果呢!而其他學生也會把視線和思維降落到獎賞物及獲獎學生身上。教師的問題在此時就變得那麼微不足道,甚至還需要教師再多費一番工夫來組織教學呢!

三:學生心理不平衡

課堂中教師要實施物質獎勵,獎品的數量往往是少量的,只能是一小部分學生才有幸獲得。但課堂中由於教師給學生發言的機會的不均等造成學生所獲獎的機率也極其的不均衡。應該說許多沒得到獎的學生也具備獲得獎品的能力,只是教師沒給機會。

因此我們看到了在獎品發放完了之後課堂上馬上有了唏噓聲、哀嘆聲或不滿聲。

得到獎品的自然是樂滋滋了,沒得到的呢,馬上像洩了氣的皮球,無精打采了。有甚者還表現出極度的不滿,怨老師對自己的不理睬,怨獲獎學生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造成學生情緒的不快,心理的偏激。

甚至有的學生還對此產生逆反心理,無論教師拿什麼作獎都表現得無動於衷,「我不稀罕!我也不學了!」效果真的不敢恭維。

四:帶欺騙色彩獎勵讓學生很失望

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看到這種現象:教師聲情並茂的渲染氣氛說誰有好的表現教師將有精美的禮物送給他∩是當學生表現突出時,教師拿出的獎品卻是用彩紙剪出的蘋果、桃子或者是刻得簡單的小花,對學生而言毫無吸引力,毫無用處。獲獎學生甚至是極不情願的領取了獎品,情緒表現是大失所望的。

在第乙個學生受到這種欺騙後,其他學生的情趣也深受打擊。這樣的物質獎勵不能激起學生興趣,可以說是費時低效的,情緒調動顯得十分牽強。

過於注重物質所得影響人生觀

五:學生會過於注重物質所得影響人生觀的確立

課堂教學中教師頻繁使用物質獎勵會導致學生把學習看成是帶有物質所得的一種活動,會改變學生的學習

方向,把獲獎看成是學習的目標。久之,學生會過於看重物質的獲取。學習、做事都帶上了物質索取的色彩,成為有償活動而不是自發行為。最終會影響其正確人生觀的確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要力求使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使他們在這種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勞動並得到了進步。

這本身就是乙個最重要的興趣**。

6 德西效應體會

學生需要愛心呵護,智慧型塑造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家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 為自己快樂而玩 變成了外部動機 為得到獎品而玩 他操縱著獎品這個外部因素,從而達到了操縱孩子們行為的目的。學生學習的好壞,遵守紀律與否,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分析原因,對症下藥,才會有好的效果 我們應該下功夫培育孩子的良好的學習動機...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後感

文峰小學葉雄發 銅鏡在中國古代主要是人們用來照面飾容的器具。古代銅鏡工藝源起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齊家文化,至清玻璃鏡普及後退出歷史舞台。它既是實用器具,又是具有審美特徵的工藝品。在現象學這一視域中,對古代銅鏡工藝展開審美觀照,使之去蔽,乙個它所關切的生存世界才得以呈現。古人云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

王慧慧《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後感

王慧慧讀了劉儒德等寫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這本書,感到受益匪淺。該書主要通過教學情景,用科學的心理學的方式對其進行剖析,講述,並為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學保障。這一部分從心理學角度揭示的教學規律,無論是對於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有很大的幫助。如 系列位置效應表明,如果學習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