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對當代的影響

2022-11-19 23:00:03 字數 3692 閱讀 9110

引言上高中時,我們就在課本中學習了許多陶淵明的詩歌作品。從最初的《桃花源記》,到後來的《飲酒》,再到最後的《歸去來兮辭》和《歸園田居》,一路學來,他的詩中所展現的田園風光讓人沉醉,他的詩中所包含的恬淡的情懷讓人欽佩。他的詩中所刻畫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

不只是我們中學生能夠體會他詩歌的美,事實上,千百年來,陶淵明和他的詩作一起閃耀在中華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其產生的影響,即使是在今天——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慾望不斷膨脹的今天——依然十分巨大。

淵明其人

陶淵明(365 – 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潛。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出生於沒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他的青少年時代,生活貧困,但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覽群書。

29歲起,出仕,起家為江州祭酒,後賦閒;繼而為荊州刺史桓玄屬吏,後因母喪辭職歸家,在家鄉潯陽開始躬耕。**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繼而轉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再任彭澤令80餘日,辭官回家。42歲起,歸田躬耕,直至貧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學創作豐碩,今存詩歌125首,文12篇,影響巨大,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詩作包括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前者一般,後者包括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

詠懷詩內容豐富:有中年遊宦在外的行旅詩,表達宦海奔波者對家園的想念,透露出時代的汙濁與動盪;有晚年歸田後的抒情言志詩,如《雜詩》、《飲酒》、《詠貧士》、《擬古》、《讀山海經》、《輓歌詩》等,或者表達了詩人堅持躬耕道路,傲視豪門世族,拒絕統治者的徵召,淡然忘世的態度,或者表達詩人身在鄉村關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他的現存文包括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賦》雖是自悲有志莫騁、懷才不遇,卻也表達了寒門庶族文士備受壓抑的憤激聲。《歸去來兮辭》更是他同封建官場訣絕的宣言,是至今被傳誦的不朽之作。

散文《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都有很大的影響。陶淵明的詩文,藝術成就自唐代以來,備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中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他的詩文,在他死後100多年,才由蕭統蒐集編定,稱《陶淵明集》,今已不存。

閃耀的詩篇

《歸園田居》組詩的第一首是我們在高中課本中學過的詩歌,也是陶淵明久享盛名的作品,在詩歌中,詩人抒發了對宦海沉浮的厭倦和掛印還鄉的欣喜之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這詩大約作於從彭澤令解職歸田的次年,抒發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中間寫景的一節,「方宅」以下四句,以簡淡的筆墨,勾畫出自己居所的樸素美好;「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視線轉向遠處,使整個畫面顯出悠邈、虛淡、靜穆、平和的韻味。作者正是以此作為汙濁喧囂的官場——所謂「樊籠」——的對立面,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和人生觀念。

結末「復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陶淵明在這首詩中表明了自己對農業勞動的認可和嚮往。在上大學語文選修課時,老師也提到陶淵明能在當時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參與勞動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的體力勞動在其經濟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義?

大約是很有限,甚至,也許是可有可無。這種農業勞作的實際意義,在於它體現了陶淵明的一種信念。《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開頭就是: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個人生活方式。

儘管詩人實際做不到這一點,但他嘗試了,這就是很了不起的。

再看陶淵明著名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看起首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詩人不經意地在與你談話,然而,那內涵、那滋味卻又是相當豐富的。首先,它蘊涵著詩人對田園生活深深的喜愛。"結廬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車馬之喧的侵擾,這裡滿含著詩人對人境之喧鬧、官場仕途的厭惡和對安靜田園之讚美;其次,詩人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一矛盾狀況所作的解答,是「心遠地自偏」,這裡面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只要「心遠」,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遠",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這與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境界已很相似。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對上句「而無車馬喧」和「心遠地自偏」的坐實。它不是抽象地論證,而是由虛入實,信手拈出詩人田園生活的乙個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審美意義的場景,給予了最完美、最藝術而又最自然的表現。「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一層淡淡的暮靄籠罩著遠處的山景,飛鳥們也在夕陽中結伴回家了。詩人通過描寫這一場景,表達了自己對家園的眷戀和對寧靜生活的嚮往。

結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實化虛,以虛涵實,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裡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但又感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當然,也無須用言語表達。詩人由「欲辯」而達「忘言」,這也是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吧!

照耀今古的光輝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乙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唐代的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儲光義、白居易和李白詩中那種蔑視權貴的精神,正是陶淵明那種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精神的發展。

由於中國有了陶淵明這個典範,「不為五斗公尺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仕和歸隱的選擇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到了近代,同樣有眾多民族的巨人表達了他們對陶淵明的欽佩之情。魯迅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開啟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

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及至今日,陶淵明的詩歌所散發的光輝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愈發明亮。因為這是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每個人都在拼命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我想有不少人都被這時代的浪潮裹挾著向前奔湧,沒有時間停下腳步來稍作休息。

於是,在當代中國,出現了不少隱士。

著名的《空谷幽蘭》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寫的一部關於中國的「尋隱之旅」。他通過二十世紀**十年代親身探訪隱居在終南山等地的中國現代隱士,引出了中國隱逸文化及其傳統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並將其與他正在採訪的現狀相對照,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讚嘆和嚮往、懷戀,並寫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

我們很容易理解的是,這些在鍾南山,或者在其它任何地方的當代「隱士」們,必定是受到了陶淵明的詩歌創作的影響。他們或許也在快速前進的社會中疲於應付,轉而選擇擁抱自然,擁抱中國傳統文化。陶淵明極其詩歌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除了這些極端的例子,更多的是那些城市生活中的成功者們。他們事業有成,然而也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為了排遣這種苦惱,他們選擇將更多的時間花在與自然的親近上。

他們在郊外置辦住宅,吃的是自己的田裡種出的蔬菜,甚至他們也會騎馬作樂,享受原始,但在今天顯得奢侈的快樂。儘管我認為這並不算一種真正的回歸,但也可以從中窺見,幾千年來從陶淵明的作品中傳承的信仰,已經扎根在每乙個中國人,以及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的心中。

結束語陶淵明的詩風和不朽的人格,影響了古往今來多少偉大的靈魂,由陶淵明而始的田園之情,是多少中國人心中的情節。希望今天的我們,能夠更頻繁地拿起他的詩作來誦讀,我們能從中收穫的不僅有美的享受,更有乙份寧靜的心緒。

學號:091210129

姓名:蔣子涵

陶淵明的田園詩

1 歸園田居五首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 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

大氣汙染及其對健康的影響

市政環境工程學院張鵬飛 摘要 水汙染,大氣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是環境汙染中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大氣汙染具有公認的汙染範圍廣,影響程度深,治理難度大等先天性條件,是三大汙染中最難以解決與 的部分。本文將以大氣汙染為中心點,圍繞汙染的形成,擴散,影響,治理方法行文,大氣汙染對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關鍵...

演講與口才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具有卓越的口才能力的人擁有更強的說服力,能夠更直接 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能夠使主體更適應於社會的需要。從社會層面上講,當代高度資訊化的社會需要其主體之間有充分的交流,而口才則是資訊化社會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口才能使交流更加有效率,促進社會分工合作的進一步完善,從而為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