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成因概述

2022-11-11 10:30:07 字數 5981 閱讀 4344

第24卷第1期

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11年3月

【青少年研究】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成因概述

王倩,陸鵬娟

(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江蘇蘇州215123)

摘要:個體內因、同伴關係影響、家庭環境濡染及社會環境影響,無疑是青少年產生偏差行為基本的原因層面。從多學

科視角看,在個體內因層面中,包含著行為遺傳、生命意識缺失、歸因偏差、應對方式偏頗等因素;在同伴關係層面中,核心的問題是青少年心理和行為上的二元性;在家庭環境層面中,主要有家庭功能缺失和家庭功能過度介入兩方面因素;

在社會環境層面中。應特別關注互動模式和傳媒導向兩大因素。

關鍵詞: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

中圖分類號:c91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偏差行為通常又稱問題行為,指偏離或為。行為遺傳學研究顯示,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產生也受遺傳因素

超越社會規範(主要是倫理道德與法制、紀律規範),不符合或的影響。結合分子遺傳學的研究,caspi等2oo2年的研究_2j發現,

違***公共生活準則的行為規範,或者不能良好地適應社會

兒童受虐待的生活經歷與單胺氧化酶(mao—a)基因互動作用有生活,從而給社會、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危害,但尚未

關,那些幼時受到虐待並且攜帶編碼低水平mao—a基因型的兒構成犯罪的行為l1j。偏差行為不一定都屬於違法行為,但卻有童與那些雖然幼時受虐待但攜帶編碼高水平mao—a基因型的可能發展為違法甚至犯罪行為,或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兒童相比,前者的***行為幾乎是後者的兩倍【3j。

本研究所說的「偏差行為」主要表現為逃學、偷盜、學業不良、自

2.生命意識的缺失

,殺、暴力行為、性行為低齡化以及吸毒等問題。此外,還表現為青少年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初步形成

具有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張揚出位的率直個性、引人注目的人生的意義感與責任感。生命意識的形成與對生命的敬畏密著裝打扮、出人意料的行為舉止等。無論何種意義上的個體或

切相關。法國哲學家與社會慈善事業的倡導者施韋澤博士在群體的偏差行為,都應盡力預防並加以遏制以免惡化。

20世紀初就指出:「敬畏生命」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徵【4j。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主

生命意識與生命感是人生意義的核心。正確的生命意識是形觀因素,又有多種客觀因素;既有巨集觀原因,又有微觀原因。本

成自我意識、角色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的關鍵。青少年由於缺

研究擬從青少年個體自身因素、同伴關係、家庭關係以及社會乏生命意識,導致自我價值感缺乏,而自我價值感的缺乏又導

因素四個方面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成因作出分析。

致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缺乏使青少年在遇到挫折與不良的外界誘因時,易採取極端的方式去應對,從而一

、個體自身因素

導致極端偏差行為。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產生過程,是青少年主體性不斷萌發和掙3.歸因的偏差

扎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個體自身因素影響較大,主要表現在:

歸因是對造成結果的原因進行推斷和分析的過程。歸因1.行為遺傳的影響

影響著個體對外部世界反應的途徑與方法。不同的歸因會導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認為,青春期的個體正處於身體和

致個體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應。一般來說,人格發展成熟的個

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處於人生的轉折點。這一時期的個體心理

體能夠對外部刺激進行合理的歸因,並以積極的態度進行自我

發展的獨特性,使其承受著較多的壓力和挫折。青少年的社會適心理調節。如果青少年能夠合理歸因,則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

應功能和應對挫折的能力發展還不成熟,因此容易發生偏差行

結果,從經歷中學習;如果進行不合理的歸因,則會認為自己受

收稿日期作者簡介:王

倩(1985一),女,江蘇徐州人,蘇州大學教育學院2008級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心理諮詢與輔導。

陸鵬娟(1984一),女,山西晉城人,蘇州大學教育學院2008級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心理諮詢與輔導。

12到的傷害是由外部世界和他人導致的,就會採取消極的、極端的反應方式。由於青少年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過程中,情緒具

得不到應有的關心、愛護、尊重和理解,即存在家長對孩子心理上忽視的現象。「兒童忽視」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導致青少年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或精神障礙的主要危險因子_8j,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毀滅性」的打擊。近幾年,「兒童忽視」問題越來越得到國際上的普遍關注,許多研究表明,忽視對兒童的不良影響絕不亞於各種虐待的後果 9j,因為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較為敏感,特別是對心理、情感和教育忽視的敏感程度比

有衝動性,思維具有偏激性,往往以一種消極的、帶有偏差的思維模式對外部世界與自己的關係進行不合理的歸因。這種歸

因的偏差必然導致他們採取盲目的、情緒化的行為來對待相關的人和事,從而導致偏差行為。

4.應對方式的偏頗

一般來說,青少年都有一種創造性的衝動,這種創造性的較高。

家庭氛圍和父母養育方式對兒童影響較大。家庭關係不

力量既可以使青少年的行為朝著符合社會規範和社會需要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成為一種破壞性的力量。究竟朝哪個方向發展,取決於青少年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係和青少年自我內在控

制力的強弱。如果青少年的內在控制力較強,他們在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就會從挫折中奮起,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反之,就易採取衝動的或極端的方式做出攻擊性反應。

當人們面對不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外部刺激時,就會調動心理防禦系統。與外部世界建立起密切聯絡的青少年在面對挫折

時,防禦的方式通常是積極的、建設性的,是合乎社會規範與自我社會角色的,反之則會採取以破壞性和攻擊性為特徵的不恰當的防禦方式。所以,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偏差行為是青少年與外部世界關係不和諧的反應,是青少年面對外部世界給自己帶來的威脅時的錯誤反應l5]。

二、同伴關係影響

同伴關係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係,或者主要指同齡人之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它在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和社會適應中具

有**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_6j。實際上,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沒有哪個階段的同伴關係會像青少年階段那麼重要。許多研

究也發現,同伴關係在青少年期比兒童期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 。在青少年期,同伴的影響首次超過了父母,如果缺少朋友,或同伴關係不良,青少年就會感到孤獨、自卑。同伴關係是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自我成長參照,是獲取各種資訊和習得交往技巧的最重要的關係。

就個性心理與行為特點來說,進入青

春期的青少年,其心理與行為具有開放與封閉、自覺自主與隨意從眾共存的二元性特徵。一方面,他們希望能享受**的權利、得到**的理解和重視,能與**進行平等自由的溝通。他們以自己的語言、服飾、行為以及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為應對

方式,並在道德規範和行為模式中內化。另一方面,他們總感覺得不到**及社會的理解,情感出現封閉的模式,於是不再遵守規範和秩序。在這一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有著相同心理和

年齡的同伴自然成了青少年心靈的寄託,他們並不在意同伴的行為方式是否妥當以及自己與他們一起做什麼。

三、家庭功能因素

1.家庭功能的缺失

現代社會中,「代溝」現象的存在,使許多青少年在家庭中

和睦,家庭成員間缺乏互相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會使兒童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出現消極情緒,進而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家庭環境因素可以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妨礙其正常人格的形成,導致其不良的應對方式,使其產生不良的行為 】。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如家長的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內容等),會對偏差行為的形成產生作用,使青少年難以建立健康的「超我」,最終因心理能量缺乏、信念動搖而導致偏差行為。

社會學習與控制理論認為,有暴力現象的家庭容易使子女滋生暴力傾向。這是因為,成長中的青少年個體模仿力強,辨別是非能力差,社會認知不成熟,其正常的社會化程序深受父母

的影響。在家庭中,青少年很容易模仿父母的行為,如果父母對

社會規則的理解出現偏差或有不良行為,不能用正確的社會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教育子女,青少年就容易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的規範。

2.家庭功能的過度介入

家庭功能的過度介入是指父母對子女愛得過度,這種現象

在現代物質富裕的社會很普遍,尤其存在於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為子女提供無所不在的幫助和照顧,在物質、精神、生活上對孩子有求必應,造成親情過剩,長此以往,孩子沒有學會愛和付出,不會移情,不會愛,甚至沒有愛,認為所有的接受都是理所應當的,冷漠、自私,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徵。溺愛使子女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係,造成其生活中的低能,在成長中遭受挫敗而無力承受時,容易放任自己的情緒,甚至產生自卑、極端的心態,進而引發偏差行為。

四、社會環境因素

1.互動模式因素

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看,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是青少年在與外部世界互動作用過程中不良社會化的結果[「]。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公尺德認為,青春期性問題並不是因為青年本身,而是社會文化的作用。社會控制理論認為,個體和社會的聯結強度是主要的社會控制力量,而足夠的社會控制力量是促成個體

不會犯罪的主要原因,維持秩序和法律的是社會控制而非道德價值觀。青少年處在社會關係、社會權力地位與社會生活的邊緣狀態,因而他們並不認為**是最值得信賴的,而是認為成

人世界並不接納他們,社會只屬於成年人,自己既無地位又無自我,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因某些社會弊端而否定整個社會,並有意無意地拒絕與**溝通,其行為的選擇更多的是

13逃避與自虐式的宣洩,並具有隨意性與爆發性的特點。因此,當青少年與社會(及其所歸屬的團體)的聯結力保持或增強時,社會對青少年就具有約束力;當這些聯結關係變弱或瓦解時。

青少年找不到依附,得不到約束,即可能產生偏差行為。

2.傳媒導向因素

安東尼吉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指出:「在現代性

的條件下,**並不反映現實,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現實oletu由**傳遞的經驗所引發的熟悉性常常會導致『現實倒置』的感覺:所碰到的真實的客體和事件,似乎比其**表現的表徵還

缺乏具體的存在。」【1。]在傳媒營造的時空幻境裡,青少年與真實

世界的聯絡被有意或無意地割斷、扭曲,他們不僅習慣於漠視真實,而且可能敵視真實,社會認知和情感體驗方式發生潛移

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已成為青少年成長環境的一部分,

影響著青少年的社會化。美國學者j.j阿恩特指出,青少年對

**共同與一般的使用有五個方面,即娛樂、認同模式、追求轟動、對付和青年文化認同。**是青少年所生活的社會、文化

程序的組成部分,在這一程序中,青少年預設或抵制社會、文化

默化的轉變——經過精心剪裁、拼貼的以聲音和畫面形式出現的現實映象或虛假組合,被認為是真實可信的,而身邊實際發生的一切反倒是不真實、不可信的,甚至會認為其中必然包含所提倡的行為或信仰【1。因此,當青少年社會化過程被打上了著蓄意蒙蔽或欺詐成分 。

**的烙印時,他們的思維與行為便具有現代傳媒導向的特

此外,青少年在家庭和學校裡所經受的不良情緒、挫敗、壓

徵。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模仿。社會學習理論認為,

抑等,嚴重打擊了他們的「自我」概念,於是他們對自我形象產偏差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是經由學習得來的,而觀察模仿是

生懷疑,形成較低的自我認同感,而偏差行為能對自我概念的一

個很重要的學習過程。青少年處於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如

修復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使青少年能從中獲得自我肯定。這果長期接觸具有導向偏差的內容,自然就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樣,他們的價值觀、信仰和偏差行為模式會代替家庭和學校的其二是認知方式和情感體驗的「現實倒置」。傳媒發展到今天,塑造期望,影響青少年自我結構中社會與道德規範的「超我」部其功能已不再侷限於影響社會**或公眾意見這一基礎層面,

分,這一點應引起社會各方高度注意。

而是深入和滲透到一般的社會心理和個體思維活動過程之中。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的研究——現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潘建平,李玉風.兒童忽視研究的最新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4]施韋澤.敬畏生命[m].陳澤環,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張可刨.青少年極端偏差行為的心理分析與教育策略[j].教育科學

[6]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惠民,許

波.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響[j].中國臨床**

[12]j.j.阿恩特.青少年使用**實現自我社會化[j].青年研究

[13]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je京:三聯書店,1998:29.

(責任編輯:孟建偉)14

青少年犯罪概述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據人的生理年齡所作的犯罪類別劃分。在我國有關的法律檔案中,對 青少年 的概念未予明確的界定。就其詞義而言,青少年 即指青年與少年的合稱,青年 是指人從十五六歲到三十歲左右的年齡段,少年 指人從十歲左右到十五六歲的年齡段。理論界對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關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與預防對策

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頻發,不良的思想 文化 風氣隨社會的高度發展而充斥氾濫,導致青少年的心靈受到嚴重侵蝕,特別是寒暑假期間,青少年脫離了學校的教管,父母又忙於工作,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發時期。據統計,2013年以來,華鎣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共27件,34名青少年進行拘留教育,如何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

青少年網路遊戲行為的心理需求研究

作者 李汝康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第09期 摘要 艾瑞市場諮詢將 網路遊戲 又稱 遊戲 定義為 必須依託於網際網路進行 可以多人同時參與的電腦遊戲,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達到交流 娛樂和休閒的目的。本研究擬在對18 25歲青少年學生進行網路遊戲時的心理需求與行為特徵進行質性分析的基礎上,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