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價的主要三種模式

2022-11-07 22:00:02 字數 1054 閱讀 4145

教育評價的模式是相對固定的評價程式,它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對教育評價的基本範圍、內容、過程和程式的規定。西方教育評價的模式一般都有較大的適用範圍。不但可以廣泛地用於學生評價,在實踐中也被廣泛地運用於課程與教學方案評價等各個方面。

1.泰勒模式

泰勒模式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泰勒評價模式與現代學生評價的關係最為密切。這一模式的基本觀點集中體現在所謂的"泰勒原理"中。泰勒原理是由兩條密切相關的基本原理組成的:

一條是"評價活動的原理";另一條是課程編制的原理。泰勒評價模式的評價步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確定教育方案的目標;

(2)根據行為和內容對每個目標加以定義;(3)確定應用目標的情景;(4)確定應用目標情景的途徑;(5)設計取得記錄的途徑;(6)決定評定方式;

(7)決定獲取代表性樣本的方法。2. cipp模式

cipp模式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有人對泰勒評價模式提出疑問,認為,如果評價以目標為中心、依據,那麼,目標的合理性又根據什麼去判斷?教育除了活動要達到預期的目標外,還會產生各種非預期的效應、效果,這些非預期的效果等要不要進行評價?

……。在西方,有一種教育流派認為,教育乃是個人自我實現的過程,用統一的目標模式去統一個人的自由發展,去評價教育、教學的結果,從根本上是不可以接受的。2023年斯塔弗比姆首創了cipp評價模式。

這是由背景(context)評價、輸入(input)評價、過程(process)評價和成果(product)評價這四種評價組成的一種綜合評價模式。3.目的游離評價

這種模式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斯克里文提出。嚴格地說,目的游離模式不是一種完善的評價模式,它沒有完整的評價程式。因此,有人把它僅當作一種關於評價的思想原則。

斯克里文斷定:"對目的的考慮和評價是乙個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步驟。"按他的觀點來看,目標評價很容易使評價人受方案制定者所確定的目的的限制。

因此,他建議把評價的重點由"方案想幹什麼"轉移到"方案實際幹了什麼"上來。他認為,評價委託人不應把方案的目的、目標告訴評價人,而應當讓評價人全面地收集關於方案實際結果的各種資訊,不管這些結果是預期的還是非預期的,也不管這些結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樣才能使人們對方案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種學習評價模式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這是一句流傳了半個多世紀的俗語,用以描述學生 教師 學習 考試之間的關係。但是隨著教育制度的多元化改革,學生的學習已經遠遠超越了單純知識的攝取。人性的培養 感情的交流 道德的歷練等等也都被包含在了學習的範疇之中。因此,單純的 閉卷筆答 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於非智力...

高效教學的三種課堂模式

劉樹勳建設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讓師生有序可循。基於課堂教學改革 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的理念,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構建以下三種課堂教學模式 一 新授課 自學 合作 展示 反饋 教學...

管理激勵的三種模式

激勵一般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 物質與利益激勵 地位與權力激勵 信念與文化激勵。一 物質與利益激勵 管理者想要做好激勵工作,就離不開物質和利益,而在此之前必須要先搭建乙個平台,以此為基礎開展激勵工作,使員工在基本物質需求上得到滿足。物質激勵常用的方式是收入激勵和股權激勵,如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