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中的問題設定

2022-10-29 20:12:04 字數 4306 閱讀 3128

作者:佚名

:數學課堂中問題設定的恰當與否,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現從引出新課內容的問題的簡潔性與複雜性、問題的明確性與開放性、問題指向單一的知識與指向結構化的知識、提出的問題既要關注基礎知識,也要關注研究問題的方法四個方面進行**,進而指出應如何設定課堂問題,才能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逐步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

:問題設定;研究問題的方法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課堂中的問題不同於真正的科研數學問題,但卻是數學課堂的靈魂。數學課堂中問題設定的恰當與否,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課題組第六次會議的課例中,教師展示了較高的教學水平,在問題的設定中,有許多成功的做法,但也有一些問題的設定值得商榷。

數學課堂問題的設定,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

一、引出新課內容的問題的簡潔性與複雜性

引入新知識的問題的作用主要是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數學基礎知識解決面臨的新數學問題,把新的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在初中數學課堂,限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入新知識的問題應力求簡潔,背景為學生所熟悉、感興趣,涉及的資料盡可能簡單,避免「複雜背景—簡單數學」。

本次會議執教「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消元」的教師甲所涉及的例題、練習如下。

例解方程組:

a組:必做題

(1)(2)(3)

b組:選做題(4)

以上方程組的係數都是整數,且數字較小,學生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本課的核心──消元。略顯不足的是教師引入新課的背景不夠直接,且出現了較大的數字。在學生分別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列式的過程中,教師沒有抓住兩種列式方法的異同,引導學生把二元轉化為一元。

人教版課標教材的引入問題簡潔而直接,容易引導學生把二元方程組轉化為一元方程,教師棄用教材的引入方式,而又未能設計出更簡潔、高效的引入問題,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二、問題的明確性與開放性

數學教師應關注開放性思維的培養,但過度關注「開放性」容易造成問題指向的不明確,也有一些教師因過於重視數學的「嚴謹性」而導致不能突出數學的本質問題。

教師乙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消元」的教學中,由引例提出以下一系列問題。

引例在上一節課,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我們列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組:

(1)對於上式,你最關注的是什麼?

生1:方程組的解。

(2)解方程的依據是什麼?

生2:等式的性質。

(3)上述方程組的解是多少?

(4)你怎麼檢驗?

生3:代入原方程。

(5)具體怎樣求解?

生4:用②—①,得x=18,進而求解。

生5:用含x的多項式表示y,由①得③,把③代入②,得,進而求解。

(6)這兩種解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7)你能說說生5的解法(指代入消元法)的依據嗎?

生6:第一步的依據是等式的性質,第二步的依據是等量代換。

(8)請你說說方程組的定義。

(9)能給這兩種解法分別起個名字嗎?

生7:生4的解法可以叫做加減消元法。

生8:生5的解法可以叫做代入消元法。

(10)生5用代入法,由①變形得③,為什麼只能將③代入②?

生9:否則會變成恒等式。

教師不限制學生用什麼方法消元,「放飛學生的思維」,解題方法由學生獨立「發現」。從課堂的實踐看,在教師沒有進行示範的情況下,學生均能用加減消元法或代入消元法算出正確的答案,學生的數學語言表述精確到位,整體水平很高。問題在於:

這樣的處理方式放到普通中學的普通班適用嗎?是否全體學生都能用兩種方法解方程組?(由該引例,學生容易得出「加減消元法」,但難以獨立得出「代入消元法」.

)課堂上有一名學生多次回答問題,其他學生的參與度如何?該引例耗時較多,25分鐘後學生才有機會做其他的練習。僅對乙個方程進行解法、依據、解題思路的分析,缺少足夠素材供學生歸納,「數學的高度形式化」應該後置,「先做後說」或「只做不說」(如問題(10),學生在「試誤」中自然能得出結論),多解幾個方程組再「說理」效率會高些。

上述問題過多過細,容易掩蓋本課的核心──消元。

筆者在這一課時的教學實踐中設定如下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環節1:創設情境

如圖1~3,你知道其中漢堡、雪糕的單價是多少(單位:元)嗎?

圖1圖2圖3

環節2:數學形式化

設漢堡每個x元,雪糕每個y元.你能用數學式子表示圖1~3的意義嗎?

【設計意圖】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基於已有的一元方程知識**二元方程組的解法,由圖1表示的「方程組」可用代入消法,圖1、2既可用加減消元,也可用代入消元。

教師丙在「反比例函式的圖象和性質」一課,歸納出反比例函式的性質後,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1:面對乙個新的函式,如何研究?

試比較如下的問題:

問題2:上一節課我們如何研究一次函式的性質?這一課如何研究反比例函式的性質?

【說明】問題1過於抽象,沒有參照物,而問題2則相對具體,有參照物。對於這個問題,還可以令k取具體的已知數。

三、問題指向單一的知識與指向結構化的知識

在不少教師的觀念中,一節課學習乙個知識點學生往往容易接受,一節課學習多個知識點學生會難以接受。對於這個問題,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多個知識點的融合會造成問題的複雜化,也可能由於知識點的增多豐富知識的背景,提供更多可供學生歸納、模擬的資訊,從而使學習變得容易。

例如,一次方程、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四次方程等概念,放在一起學習要比單獨學習容易;一元方程、二元方程、三元方程等概念,放在一起學習要比單獨學習容易;三角形全等的三種判定方法,在同一課時學習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方法的遷移(三種判定都是尋找兩三角形的邊角要滿足的條件)──如果一節課只學習一種判定方法,學生在練習中只有一種判定方法可用而無需選擇,而如果集中學習,第一課時的練習中,學生就要從三種判定中選擇,思維更廣,效益更高。

四、提出的問題既要關注基礎知識,也要關注研究問題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的實施,促使教師關注「過程與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創造條件,引導學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丁在「反比例函式的圖象和性質」一課中,設計了以下問題。

問題1:(複習)正比例函式的圖象形狀、分布、增減性如何?哪個量決定正比例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問題2:(新課)用什麼方法畫圖象研究的圖象和性質?

問題3:請同學們細心體會每個點的位置?這些點大概構成怎樣的圖形?

教師範讀的是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採用範讀,讓幼兒學習、模仿。如領讀,我讀一句,讓幼兒讀一句,邊讀邊記;第二通讀,我大聲讀,我大聲讀,幼兒小聲讀,邊學邊仿;第三賞讀,我借用錄好配朗讀磁帶,一邊放錄音,一邊幼兒反覆傾聽,在反覆傾聽中體驗、品味。

「教書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為熟悉的一種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麼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並非源於教書,最初出現的「先生」一詞也並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於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

可見「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師」之意,倒是與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看來,「先生」之本源含義在於禮貌和尊稱,並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於《禮記?

曲禮》,有「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致。

【說明】在上述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容易研究從正比例函式的方法遷移到研究反比例函式的方法,進而很好地探索、發現反比例函式的圖象特徵和性質,逐步掌握研究函式的性質的方法。

要練說,先練膽。說話膽小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障礙。不少幼兒當眾說話時顯得膽怯:

有的結巴重複,面紅耳赤;有的聲音極低,自講自聽;有的低頭不語,扯衣服,扭身子。總之,說話時外部表現不自然。我抓住練膽這個關鍵,面向全體,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兒建立和諧的語言交流關係。每當和幼兒講話時,我總是笑臉相迎,聲音親切,動作親暱,消除幼兒畏懼心理,讓他能主動的、無拘無束地和我交談。二是注重培養幼兒敢於當眾說話的習慣。

或在課堂教學中,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取消了先舉手後發言的約束,多採取自由討論和談話的形式,給每個幼兒較多的當眾說話的機會,培養幼兒愛說話敢說話的興趣,對一些說話有困難的幼兒,我總是認真地耐心地聽,熱情地幫助和鼓勵他把話說完、說好,增強其說話的勇氣和把話說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確的說話要求,在說話訓練中不斷提高,我要求每個幼兒在說話時要儀態大方,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學會用眼神。對說得好的幼兒,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揚,並要其他幼兒模仿。

長期堅持,不斷訓練,幼兒說話膽量也在不斷提高。提出問題的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提出問題後,教師要保持緘默,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思考、交流,因為此時教師的作用是確保學生圍繞中心問題獨立思考、交流討論。

在巡堂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個體的想法,適時進行個別輔導。對學生回答問題後的評價,評價的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教師不應急於給出是與非、好與壞的評價,而應給學生充分表達思維的機會。

數學課堂討論的問題與思考

張麗彩數學課堂教學是學生主體活動的過程,離開學生的主體學習活動,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就無法真正實現,而課堂討論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討論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幾乎在每堂數學課中都有所採用。實踐表明,有效的討論,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於師生間 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資訊交流,...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進行問題設計

光明小學姚靜 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 大綱中要求 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性和知識水平,設計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 討論 交流 猜測 歸納 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在新的...

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有效創設

摘要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曾經說過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 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才有動力,好的問題能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 有意識地創設各種問題情境,才能引發學生產生認知上的衝突和困惑,引導學生在有實效的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 合作交流,激發起他們的 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