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2022-10-22 03:21:14 字數 2831 閱讀 7454

我講的這堂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起始課「倍的認識」,這是一堂概念教學課。 「倍」是學生的初次接觸,倍的概念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倍」是學生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的轉折點,學生頭腦中建構的是加法結構即是數量的合併與多少的比較,對兩個量或多個量之間的倍比關係真正需要在學生頭腦中建構起「乘法結構」,而倍的學習正是建立乘法結構的伊始。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要發生一定程度「質」的變化,倍的學習是發生質的變化的第一次機會,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從特殊加法的角度學習的,還是合併於累加的過程,本質上講仍是加法結構,學生學習倍都要經歷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的轉變,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因此學生學習「倍」存在困難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對倍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必然導致見倍就乘的錯誤觀點,倍的初步認識必須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同時又能解釋倍的數學本質的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理解「倍」,總之一定要讓學生建立乙個正確的「倍」的模型,不要看到倍就乘,否則高年級就太難糾正了。低年級學生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內涵,不能片面地「見倍就乘」。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借助課件、直觀**、小棒等豐富的感知材料,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想一想等活動,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比較形象地建立了「倍」的概念。除此之外,我還注意安排了多個層次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多次感知,在不斷比較和抽象的過程中建立倍的概念。

本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滿意:

(一)確定了準確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難點是溝通幾個幾和倍的關係,建立並理解倍的概念。我採用了引入概念—拓展概念—應用概念的教學流程模式,創設了小兔子吃蘿蔔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仔細觀察,搜尋資訊,比較分析,引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先通過對蘿蔔的搜尋資訊、分類計數、圈圖比較,把抽象的新知識「倍」與學生已經掌握的「幾個幾」建立聯絡,初步認識倍的概念。

在通過擺小棒等活動提供大量的比較兩個量的倍數關係的機會。幫助學生建立倍的直觀模型,最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表達出倍概念的本質特徵,抽象概括出基本數量關係,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

(二)教學中體現了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但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比交待知識更重要,因為這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

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將終身受用。在這節課中,我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力求針對每個環節,每道習題總結出思想與方法。

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感知去體悟數學思想及方法。比較與抽象是兩種重要的數學思維,同時也是兩種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用好觀察、比較,讓觀察、比較貫穿全課的始終。

孩子對於事物的不同比較容易發現,因此在教學設計中立足異同點,進行不斷變化,從相異點開始渡到相同點,借助豐富的感覺材料抽取出共同的、本質的特徵,認識倍概念的過程就是乙個幫助學生逐漸抽象,最後領悟本質的過程,要抽象就必須進行比較,沒有比較就無法找到共同的地方。體現了學習的多說多悟,學生有互動。

(三)教學過程環環相扣

首先,我注意了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揭示倍的概念。如在課伊始,「胡蘿蔔有2根,紅蘿蔔有6根」,這個情境中,一方面可以從相差方面來比兩者的數量,紅蘿蔔比胡蘿蔔多4根或胡蘿蔔比紅蘿蔔少4根,另一方面可以將乙個量定為標準量,通過判斷另乙個量即比較量裡有多少個標準量來比較兩者的倍比關係。通過幾個幾到倍的認識,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通過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教學過程體現層次性和邏輯性。

先讓學生在「幾個幾」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倍的含義,讓學生充分經歷用語言描述問題,畫圖表徵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倍概念的認識。其次,我注意了在「變化」中加深對倍的認識。針對背熟關係的數學模型,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主題圖,通過設計連續的情境,不斷改變標準量和比較量的數量,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感受在比較倍數關係時標準的重要性,要明確是誰和誰在比,找出倍數關係,同時滲透正反比例的關係。

如:在比較胡蘿蔔和紅蘿蔔的過程中,兔媽媽又找來一根胡蘿蔔巧妙地改變了標準量等。對學生的思維進行了紮實有效地訓練力求做到每個環節都靈活有效。

我力求拓展教學資源,豐富比較活動,指導學生畫示意圖表示數量關係,用圓圈、小棒等逐漸代替實物,將圖案與具體實物間建立一一對應的關係。在落實了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比較好地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後,習題的設計我也頗費了一些心思。不但注重了習題的層次性,更突出了拓展性、開放性乃至思維性,力求針對每題總結出思想與方法。

與此同時,教學真的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雖然在課前我對講授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成進行了預估,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有以下幾點完成得不好:

我在備課環節只注重了讀懂教材,深挖教材的內涵和外延,但我卻忽視了至關重要的讀懂學生,張老師曾告訴我讀懂學生遠比讀懂教材要難得多也重要的多,由於我沒有「備」好學生,沒有做好學生的知識前測,設定的教學起點與學生的知識生長點不符,其實學生對「倍」的認識遠沒有我想得那麼陌生,我還是把學生看成是一張「白紙」了,在教學過程中,最後的拓展題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將整個教學設計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我仍需努力學習。

總之,今後我一定要認清學生的初始狀態和知識得生長點,更多地相信學生,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一定要給學生機會,給學生舞台。數學課的本質是數學思維的訓練,我要抓住核心問題,引發數學思考,啟迪學生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核心,將更多有價值的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孩子多說自己的個性想法,讓學生敢想敢說。

用民主的氛圍、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撬動數學課堂,使學生越來越聰慧,使數學課越來越有數學味。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改進,相信通過不斷的反思與改進,我的課堂會更有趣、更高效,以期達到「教而無痕,學而有得」的境界!【**本文件,可以自由複製內容或自由編輯修改內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評和關注,我將一如既往為您服務】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第13周 蔡少琴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能持久,因此整堂課的設計以遊戲貫穿,始終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我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 參與者 組織者,使學生在玩中探索新知,理解 倍 的概念,又在不斷的實踐中 出求乙個數的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從玩中總結經驗。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片段一 ...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一 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的反思 本節課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課時 倍的認識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 倍 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 倍 的概念,理解 倍 的含義。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學生活動,創設生活情境,從而引出 倍 使新舊知識的聯絡更加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一 從教學設計來說 1 數學生活化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絡,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正是基於這一理念的指導,我設計了這一節課,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靈活地變通教材,將生活融入教材,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