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醫臨綜中醫基礎理論考綱變化

2022-10-18 05:12:05 字數 4273 閱讀 9485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大綱

【中醫基礎理論】考綱變化

一、中醫基礎理論

(一)緒論

1.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對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義。

歷代著名醫家對中醫學理論的充實和發展。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的主要貢獻。

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機體自身的整體性,內外環境的統一性,以及在中醫學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等方面的體現。

(2)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疾病的基本原則。(刪除)證的概念,辨證與論治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含義及運用。

(二)精氣、陰陽、五行

1.精氣學說

(1)精氣學說(刪除)的基本概念。

(2)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精氣的運動與變化,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絡的中介,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3)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對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對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2.陰陽學說

(1)陰陽的基本(刪除)概念及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2)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含義及其在自然界、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體現。

(3)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說明人體的(刪除)、生理功能,說明人體的(刪除)、病理變化,並用於疾病的診斷與**。

3.五行學說

(1)五行的基本(刪除)概念。

(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屬性的推演與歸類,五行的生剋、製化和乘侮。

(3)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自然界的變化與臟腑形體官竅聯絡,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以及五臟與形體、官竅的關係,並將自然界的變化與臟腑(刪除)形體官竅聯絡起來,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與傳變,用於(刪除)疾病的診斷與**。

4.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特點及綜合運用。(刪除)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與藏象學說的含義,(刪除)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及主要特點。

3.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五臟、六腑、奇恆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點及區別。(刪除)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刪除)

5..奇恆之腑的共同生理特點,腦、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六腑的生理功能。(刪除)

6.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區別。

7.五臟與志、液、體、竅、時的關係。

8.臟腑之間關係:髒與髒之間的關係,髒與腑之間的關係,六腑之間的關係。

(四)氣、血、津液(刪除)

精氣血津液

1.精(1)人體之精的概念。

(2)人體之精的生成。

(3)人體之精的功能。

2.氣(1)氣的基本(刪除)概念。

(2)氣的生成。

(3)氣的生理功能。

(4)氣機、氣化的概念。

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氣機」的概念及氣的公升降出入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體現。(刪除)

(5)氣的公升降出入及其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體現。

(6)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概念、組成、分布與主要功能。

氣的分布與分類:元氣、宗氣、營氣、衛氣韻概念、組成、分布與主要功能。(刪除)

3.血(1)血的概念及生成(刪除)。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執行。

4.津液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洩;脾、肺、腎及三焦在津液代謝中的作用及調節機制(刪除)。

(3)津液的功能。

5.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1)精和氣的關係:精氣互生互化。

氣和血的關係: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母。(刪除)

(2)精和血的關係:精血互生互化。

(3)氣和血的關係: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母。

(4)氣和津液的關係:氣能生津,氣能行(化)津,氣能攝津,津能載氣。

氣和津液的關係:氣能生津,氣能行(化)津,氣能攝津,津能載氣。(刪除)

(5)血和津液的關係:津血同源。

(五)經絡

1.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的組成。

2.十二經脈的名稱、迴圈走向與交接規律、分布規律、屬絡表裡關係及流注次序。

3.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4.奇經八脈的含義、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六)體質

1.體質的概念。

2.體質學說的應用。

(七)**與發病

1.**

(1)中醫學**分類的沿革及中醫認識**的方法(刪除)。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點。

含義,六淫致病的一般特點,六淫外感與內生「五邪」之區別(刪除)

(3)風、寒、暑、溼、燥、火(刪除)六淫病邪(刪除)各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徵。

(4)癘氣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5)七情內傷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6)飲食失宜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7)勞逸損傷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8)痰飲、淤血、結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點。

2.發病機制

(1)邪正與發病。

:邪氣和正氣的概念及其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中的關係(刪除)

(2)內外環境與發病的關係。

(3)發病的型別。

(八)病機

1.病機的概念及其層次(刪除)。

2.邪正盛衰病機

(1)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由實轉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2)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正勝邪退,邪勝正衰,邪正相持,正虛邪戀,邪去正不復。

3.陰陽失調病機

(1)陰陽失調病機的概念。

(2)陰陽失調病機的內容: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氣血失常病機

(1)氣血失常病機的概念。

(2)氣血失常病機的內容

氣的失常:氣虛、氣機失調(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血的失常:血虛、血瘀、血熱、出血;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

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不榮經脈等場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5.津液代謝失常病機

(1)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概念。

(2)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內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輸布、排洩障礙,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6.內生「五邪」病機

(1)內生「五邪」病機的含義。

(2)內生「五邪」病機的內容:風氣內動(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7.經絡病機

(1)經絡病機的概念。

(2)經絡病機的內容: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氣血逆亂、經絡氣血執行不暢、經絡氣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現。

8.臟腑病機

(1)臟腑病機的概念、臟腑病機學說的形成及沿革(刪除)。

(2)五臟的明陽氣血失調:心陽心氣的失調、心陰心血的失調,肺氣的失調、肺陰的失調,脾陽脾氣的失調、脾陰的失調,肝氣肝陽的失調、肝陰肝血的失調,腎的精氣不足、腎的陰陽失調等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3)六腑功能失調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奇恆之腑腦、髓、骨、脈、女子胞等(刪除)功能失調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九)防治原則

1.預防

(1)未病先防: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刪除)。

(2)既病防變:早期診治,根據疾病傳變規律,先安未受邪之地(刪除)。

2.治則

(1)治則的概念、治則與治法的關係。

(2)治病求本的含義及意義。

(3)正治與反治的含義及其適應範圍。

(4)標和本的含義,治標與治本的運用方法及其適應範圍:急則冶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

(5)扶正與祛邪的基本概念、適應範圍及其應用原則和方法。

(6)調整陰陽:調整陰陽的概念和原則,損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範圍,補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範圍。「壯水之主,以製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等法則的含義及應用。

(7)調整臟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8)調理氣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9)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義及其運用。

《中醫基礎理論》總結

2012年研究生入學考試必備 中醫基礎理論 考點精要 1 緒論 一 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 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二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1 黃帝內經 奠定了...

《中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

重點總結 a1.中醫學有兩個主要特點 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辯證論治。2.證,也叫證候,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3.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症狀和體徵等資料,通過分析 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質 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 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4.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

《中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

14.凡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 陰消陽長 的虛熱證,宜用補陰治之。這種 原則,稱之為 陽病治陰 又稱作 壯水之主,以製陽光 15.凡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 陽消陰長 的虛寒證,宜用補陽治之。這種 原則,稱之為 陰病治陽 又稱作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16.辛 甘 淡屬陽 酸 苦 鹹屬陰。1.五行學說應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