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重點複習

2022-03-05 02:57:49 字數 3722 閱讀 1684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

1、人體是乙個有機的整體

a.生理上

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絡成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b.病理上

一般來說,人體某一區域性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的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

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面色、形體、舌象、脈象等外在的變化,來了解和判斷其內在的病變,以作出正確的診斷。

c.臨床意義

人體是乙個有機的整體,在**區域性病變時,也必須從整體出發。

2、人與自然界具有統一性

a.氣候

b.晝夜變化:

白晝為陽,夜晚為陰,人體也是早晨陽氣初生,中午陽氣隆盛,到了夜晚則陽氣內斂,便於人體休息,恢復精力。

許多疾病的發病時間及引起死亡的時間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c.地域差異

地域的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鬆;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因此每個地區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正是由於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所以對待疾**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成為中醫**學上的重要原則。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比如社會經濟和政治地位

辨證論治:

是中醫認識疾病和**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

證」與「症」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原因(如風寒、風熱、瘀血、痰飲)、部位(如表、裡、某髒、某腑、某條經絡等)、性質(如寒、熱等),以及邪正關係(如虛、實等),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

症,患者因疾病而表現出來的不正常狀態 。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及症候(症候-是由若干症狀綜合構成的,可以說是症狀的復合)例如發熱、惡寒、頭痛、脈浮等是一種外感表症的症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方法。

辨病與辯證

中醫臨床認識和**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通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

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由於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病理變化不同,即證不相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不同。

異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現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變化,即出現相同或相似的證。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相同。

陰陽五行學說

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陰陽學說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係,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相互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並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乙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公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的特性

相關性:陰陽分析的物件是同一範疇.層面,相關聯的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的兩個方面,否則無意義

普遍性相對性:陰陽的可分性.相互轉化,劃分事物陰陽屬性的前提或條件改變時,事物的陰陽屬性也會改變等方面。

規定性:事物陰陽的不可反稱性;將人體中具有溫煦、推動、興奮作用的物質和功能規定為陽,將具有滋潤、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為陰。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對立制約: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

陰陽互根互用: 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根。

陰陽互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事物和現象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屬陽的事物不是純陽無陰(所含屬陽的成分多而屬陰的成分少),而是根據其所蘊涵屬陰或屬陽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

陰陽互根

陰陽互用

陰陽消長平衡: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

此長彼消:是以制約太過的長為主要過程

此消彼長:是以制約不足的消為主要過程

此長彼長:陽長陰亦長,陰長陽亦長(補氣生血、補血養氣、陽中求陰、陰中求陽)

此消彼消:陽消陰亦消,陰消陽亦消(氣虛致血虛、津虧致氣虛、陽損及陰、陰損及陽)

陰陽相互轉化: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乙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

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陰陽學說認為,人體是乙個有機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五臟陰陽屬性的劃分:

心肺居上屬陽: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脾腎居下屬陰:肝為陰中之陽,脾為陰中至陰,腎為陰中之陰。

)生理功能(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的結果。人體的物質基礎屬陰,而生理功能活動屬陽,二者互相依存。如果人體的陰陽不能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人的生命就會中止)及病理變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陰陽失衡所致。

這一過程可以用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轉化、陰陽格拒和陰陽亡失作以概括性的解釋。)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 中醫診斷疾病首先要分清陰陽,既可以用陰陽來概括證型,又可以用陰陽來分析四診。如望診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聞診聲音洪亮者屬陽,語聲低微者屬陰;脈診脈象浮、數、洪大者屬陽,沉、遲、細小者屬陰等等。

從證型來看,病位在表屬陽,實證屬陽,熱證屬陽;而病位在裡屬陰,虛證屬陰,寒證屬陰等。

在決定**原則和臨床用藥時,中醫學也是以陰陽學說作為指導的。如對於陽邪過盛所致的實熱證,以熱者寒之的原則用寒涼藥物清熱;對於陰盛所致的實寒證,則應以寒者熱之的原則用溫熱藥來祛寒。而對於陰虛所致的虛熱證,要以滋陰藥以補虛;對於陽虛引起的虛寒證,則要以溫陽藥以補陽。

在陰陽兩虛的情況下,就必須陰陽兩補。

陰陽學說還可用來概括中藥的性味—酸苦甘辛鹹淡澀(酸、苦、鹹、澀屬陰,甘、辛、淡屬陽,並用以指導臨床使用。

在臨床用藥時,應當根據疾病的陰陽性質決定**原則,再根據藥物的陰陽屬性來決定用藥。

五行學說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穡」

「金曰從革」

「水曰潤下」

五行的歸類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對事物進行歸類,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及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模擬後,將其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按照五行學說,自然界及人體等可分類如下:

五行的生剋乘侮

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後的相互影響。

五行相生相剋

《中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

重點總結 a1.中醫學有兩個主要特點 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辯證論治。2.證,也叫證候,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3.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症狀和體徵等資料,通過分析 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質 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 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4.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

《中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

14.凡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 陰消陽長 的虛熱證,宜用補陰治之。這種 原則,稱之為 陽病治陰 又稱作 壯水之主,以製陽光 15.凡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 陽消陰長 的虛寒證,宜用補陽治之。這種 原則,稱之為 陰病治陽 又稱作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16.辛 甘 淡屬陽 酸 苦 鹹屬陰。1.五行學說應用於...

《中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

16.氣的功能 推動與調控作用 溫煦與涼潤作用 防禦作用 固攝作用 中介作用。17.人體之氣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氣能感應傳導資訊,以維繫機體的整體聯絡。氣是感應傳遞資訊的載體。18.宗氣,又名大氣。宗氣是人體後天的根本之氣,積聚於胸中 心肺 故稱胸中為 氣海 又名 膻中 19.宗氣的主要功能有二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