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總結

2021-11-06 12:07:39 字數 5204 閱讀 9609

2023年研究生入學考試必備《中醫基礎理論》考點精要

1﹒緒論

一、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1.《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難經》補充了《內經》的不足,成為後世指導臨床實踐的理論基礎;

2.《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在《內經》、《難經》的基礎上寫成的,《傷寒論》是中醫學中成功的運用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書,為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傷寒論》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綱領;《金匱要略》以臟腑的病機理論進行證候分析,發展了《內經》的**學說,提出:「千般災難,不越三條……」

3.《諸病源候論》是第一部**病機症候學專書;

《三因極—病證方論》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學說;

《小兒藥證直訣》開創了臟腑證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醫學思想:

劉完素:以火熱立論,倡「六氣皆從火化」、「五氣過極皆能生火」之說,用藥以寒涼為主,稱為寒涼派;

張從正:認為病由邪生,「邪去則正安」,以汗、吐、下為攻去病邪的方法。

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以補益脾胃為主,稱為補土派;

朱丹溪:倡「相火論」,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稱為滋陰派;

5.明代吳又可的《溫疫論》中提出,溫疫的病原「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成」,對溫病的**學是個很大的發展。清·葉天士,創衛氣營血辨證。清.吳鞠通,創三焦辨證。

6.清·王清任,著《醫林改錯》,發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論。

三、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

(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體現於「陰平陽秘「和」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等理論。在**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2)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春溫、夏熱、長夏溼、秋燥、冬寒,與此相應的適應性變化,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四時的脈象也有相應的變化,如「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又如「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地方區域對人體的影響:

2.辨證論治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辯證,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原則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實施**的過程。辯證是決定**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異治,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表現的證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樣。

異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可採用同一方法**。

2.精氣、陰陽五行

一、精氣學說

1.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

精,又稱精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類的本原。

精氣學說,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

2.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精氣的運動與變化、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絡的中介、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3.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對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對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二、陰陽學說

1.陰陽的概念: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即含有對立統一的概念。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2.陰陽屬性的相對性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為在一定條件下,陰和陽可以相互轉化;

另一方面體現在陰陽的無限可分性。

3.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陰陽的對立制約

「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反映了陰陽的制約關係。又如「陰勝則陽病,陽盛則陰病」說明了陰陽的制約、消長失調。

(2)陰陽的互根互用

「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之使也」;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3)陰陽交感與互藏

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發生作用。陰陽交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

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藏是陰陽雙方交感的動力根源,又是構築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為用關係的基礎和紐帶。還是陰陽消長與轉化的內在根據。

(4)陰陽的消長平衡

「陰勝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5)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在中醫學稱之為「重「或「極」。「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4.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陰陽偏勝: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偏衰: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陰陽互損: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兩虛。

陰陽轉化: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4)用於疾病的診斷:「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5)用於疾病的**

確定**原則:

陰陽偏勝的治則:損其有餘,實則瀉之。

陰陽偏衰的治則:補其不足,虛則補之。

陰虛:「壯水之主,以製陽光」,《內經》稱之為「陽病治陰」,即所謂「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

陽虛:「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內經》稱之為「陰病治陽」,即所謂「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張景岳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的原理,提出了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法「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歸納藥物效能:指藥物具有四氣、五味、公升降浮沉的特性。

《素問·至真要大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

三、五行學說

1.五行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義

木曰曲直:生長、公升發、調達舒暢;

火曰炎上:溫熱、公升騰;

土爰稼穡:生化、承載、受納;

金曰從革:清潔、肅降、收斂;

水曰潤下:寒涼、滋潤、向下執行;

(2)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和歸類

(3)五行的相生和相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子」關係。

五行相剋的次序: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克我」和「我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

(4)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有兩種情況(太過和不及);按五行相剋次序發生;

相侮:反剋有兩種情況(太過和不及);按五行相剋次序相反方向發生;

《素問·五執行大論》:「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3.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1)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來說明五臟的關係。

(2)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相生關係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方面;其中母病及子的病情交淺,《難經經釋》:「邪扶生氣而來,雖進而易退」;子病犯母時病情較重,《難經經釋》:

「受我之氣者,其力方旺,還而相剋,來勢比甚」;

相剋關係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兩方面;其中相乘時的病情較重,「所不勝,克我也。臟氣本已相制,而邪氣扶其力而來,殘削必甚,故為賊邪」。

相侮時的病情較淺,「所勝,我可也。臟氣受制於我,則邪氣不能深入,故為微邪」。

(3)用於診斷和**

用於診斷:色脈相合:為順證;即青弦赤紅,黃緩白浮,黑沉乃平;色脈不合:為逆證,即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

用於**:按相生規律確定的治則:虛則補其母,實則洩其子;

按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按相剋規律確定的治則:抑強,扶弱;

按相剋規律確定的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瀉南補北。

3.藏象

一、概述

1.藏象一詞首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是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

2.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一是古代解剖知識;二是長期來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三是反覆的醫療實踐。

3.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以臟腑分陰陽,一陰一陽相為表裡;五臟與形體諸竅連線成乙個整體;五臟的生理活動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五臟生理功能之間的平衡協調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相對穩定的重要環節。

4.五臟的生理特點:生化和儲藏精氣,「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的生理特點:受盛和傳化水穀,「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滿也」;

奇恆之腑的特點:藏陰精而不瀉,異於腑。

二、五臟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方面;

脈是血液執行的通道,「脈為血之府」;「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血液的正常執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為其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2)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心藏神。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可分屬於五臟,但主要歸屬於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心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

(1)在志為喜:「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2)在液為汗:「陽加於陰謂之汗」。

(3)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4)在竅為舌: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外候,舌為心之苗。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氣、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

肺主一身之氣,首先體現於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其次體現於對全身氣機具有調節作用。

肺主呼吸之氣,指肺吸入清氣,呼出濁氣,實現體內外的氣體交換。

《中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

重點總結 a1.中醫學有兩個主要特點 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辯證論治。2.證,也叫證候,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3.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症狀和體徵等資料,通過分析 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質 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 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4.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

《中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

14.凡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 陰消陽長 的虛熱證,宜用補陰治之。這種 原則,稱之為 陽病治陰 又稱作 壯水之主,以製陽光 15.凡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 陽消陰長 的虛寒證,宜用補陽治之。這種 原則,稱之為 陰病治陽 又稱作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16.辛 甘 淡屬陽 酸 苦 鹹屬陰。1.五行學說應用於...

《中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

16.氣的功能 推動與調控作用 溫煦與涼潤作用 防禦作用 固攝作用 中介作用。17.人體之氣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氣能感應傳導資訊,以維繫機體的整體聯絡。氣是感應傳遞資訊的載體。18.宗氣,又名大氣。宗氣是人體後天的根本之氣,積聚於胸中 心肺 故稱胸中為 氣海 又名 膻中 19.宗氣的主要功能有二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