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與溫暖的 讀李家淳《私人手稿》

2022-10-17 05:48:05 字數 2666 閱讀 4550

清醒與溫暖的

——讀李家淳《私人手稿》

李天斌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問:「我們為什麼寫作?寫作是為了什麼?

」從世俗意義上來說,這涉及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答案。前者是功利性的,後者是純粹的。前者無可厚非,但後者更值得尊敬。

李家淳屬於後者。在純粹的寫作當中,李家淳讓我們看到了作為乙個寫作者以及文字本身的清醒與溫暖。

我這樣說,實際上已經說出了我的褒貶。是的,對寫作本身而言,我更傾向於後一種方式。我始終認為,這樣的方式更能接近文字的本質,更能讓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在我看來,只有當寫作成為生活的一種方式,成為一種純粹的行走時,文字才能貫通這個塵世的情感與生命,文字才會具有所謂的向度,具有所謂的擔當功能,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李家淳的《私人手稿》(珠海出版社 2023年8月第一版),正是透出如此氣息的乙個文字,一定程度上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乙個寫作者的方向和態勢。

而要理解李家淳的寫作,我認為必得了解他生活的背景。李家淳其人,生於江西石城某個僻遠的山村,後來當教師,後來在那塊山地上結婚生子,後來因生計所迫(連兩斤豬肉都買不起,並因此遭受屈辱),於是出走南方,幾經煎熬磨難,舉家遷徙,總算在廣東有了屬於自己的安身之地。應該說,在李家淳的生命歷程裡,貧困、生存成了他的兩大主題。

按道理,這兩大主題已經構成了他生命與生活的極限。但關鍵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他還加上了另外乙個主題——寫作。我不知道是不是寫作最終拯救了他。

但我相信,當他把寫作跟貧困與生存聯在一起時,他一定是冷靜而且清醒的。在生命與生活的極限之地,他一定尋找到了通向肉體與塵世的隱秘路途。

但我想,李家淳一定也是痛苦的。痛苦與清醒,往往是一對孿生兄弟。在李家淳的《私人手稿》中,他實際上就寫了兩個地方:

故鄉與南方。故鄉是貧窮而又溫暖的。故鄉想回去但不能回去。

南方是富裕而又冰冷的,南方想捨棄卻不能捨棄。這就是李家淳生命與生活的悖論,同時也是他寫作的悖論。正是這樣的悖論,構建了他內心的疼痛。

只不過是,李家淳的這種疼痛,早已被他文字的溫暖所遮蔽甚至覆蓋。他在用一種藝術的詩意,幫助我們理解他對於苦難與希望的解讀。

這就是他對於藝術、對於貧窮與生存的言說方式。我一向以為,言說方式是衡量乙個作家成就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比如面對苦難,乙個作家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哭著說、笑著說、不哭不笑平靜地說。

三種不同的方式反映了三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對李家淳而言,我以為,面對苦難,他已經到了不哭也不笑的境界。哭笑的人生常態,早已不能構成他內心的任何羈絆。

面對故鄉的貧窮落後,面對南方殘酷的生存法則,李家淳早已深知,哭或者笑都不可能拯救自己。正是生活中的這一認知,讓李家淳獲得了藝術上的飛躍與昇華。事實是,當生活的經驗一旦跟寫作碰撞,作家門就由此得到了涅槃。

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家淳又是幸運的。而我們也終於知道,李家淳文字的清醒與溫暖,其實也就是一種對於塵世的透徹與通達,對於藝術的理解和詮釋。

所以說李家淳是別異的。李家淳已經超出了常人的言說方式。這不單使他在貧困與生存的極限裡最終拯救了自己,也讓他在寫作的極限裡獲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由此,我想進而說說李家淳的文字,說說李家淳在文字之中給予自己連同別人的那份溫暖。就在我閱讀《私人手稿》的過程中,李家淳曾給我打來**,說出了對自己文字的不滿意。這是他對自己的否定。

我替他高興。乙個作家的進步與成熟,正是以不斷的自我否定作為標誌的。李家淳做到了這一點。

但話說回來,這必定是作家自我的更高的要求,它並不意味著《私人手稿》的不成熟。相反,我之所以說到這些,是要說,李家淳一開始,就將懷疑與反叛、創新與跨越根植在了他的寫作中。這使得他的文字一開始就具備了必要的風度、高度與氣質。

他對於景象的描寫,對於事件的敘述,對於內心的描摹,均做到了乾淨從容。他的文字,就像刀子,一點點深入、用力地切割,但又不露痕跡,讓你在塵世的疼痛中感覺到那溫暖的光焰,讓你迷茫困惑,但更讓你看到光明與希望。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就是李家淳的魅力,是我們對《私人手稿》樹立信心的充足理由。

現在回到李家淳的清醒上來。我以為,清醒對乙個作家而言,關係到文字最終的成敗得失。它不單是乙個立場和態度問題,它實際上跟文字的生命力息息相關。

乙個清醒的寫作者,總能看清文字在寫作中的地位,看清自己在寫作中的地位,看清精神在世俗中的地位。這是乙個根本性的問題。具體點說,作為乙個人,乙個作家,我們該怎樣理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再具體點,就是我們該怎樣在當下或者未來存活?李家淳半世流浪漂泊,吃盡苦頭,受盡屈辱,這樣的人生經歷讓他更加懂得了這一俗世的意義。——在這裡,李家淳選擇了文字,並完全摒棄了物質層面上的原初意義,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內心建立在了純粹的「精神」之上。

通讀《私人手稿》,我們會發現,這本散文集其實說成是李家淳的精神自傳或許更為合適。正是這樣的一種寫作視覺,讓《私人手稿》文字本身、讓李家淳本身獲得了一種「不朽」的意義。

這倒不是高抬李家淳。我以為所謂「不朽」,並不是說李家淳的文字已成了經典(無疑,在文字的路上,李家淳還有很多坎需要超越)。而是說他對於在這個茫茫塵世間的「精神」有了清醒的認識。

相比物質而言,「精神」這個東西,更能讓我們看清所謂人性、所謂善惡、所謂積極與消極、所謂隱忍與迸發、所謂崇高與卑劣,等等。塵世一切的矛盾與悖論,在「精神」的燭照之下,無不顯露無遺。從這個角度說,我以為李家淳具備了有別於常人(包括我自己)的品質與氣度,他是乙個真正的精神的殉道者,他完全拋掉了世俗的那乙份濁氣,——他一直在進行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與言說,我也深信,他一定會在精神的領地裡,實現他生命與靈魂的皈依。

那麼,無論是李家淳本人,還是《私人手稿》本身,必將因此獲得我們的敬重和推崇。

(李家淳,男,江西石城人,現居廣東佛山,在《散文》、《天涯》、《作品》、《百花洲》、《黃河文學》等刊物發表散文、詩歌10餘萬字。)

讀做溫暖的教育有感

曾經與朋友同桌吃飯,當談到教師時,他似乎沒有一點好感,說什麼教師都很勢利,說現在的老師不負責任,說有的教師連排座位都要走關係,送禮品.此時我的心都涼涼的,說句心裡話,我在鄉鎮中學當了16年的班主任,從沒有過如此想法和做法,雖然是生活在這樣乙個利益薰陶的社會,但我的心靈是潔淨的.我還記得我畢業時作為教...

今年的讀玫瑰與教育有感

玫瑰與教育 的作者是竇桂梅老師,一位全國語文特級教師。竇桂梅原是吉林實驗小學的語文老師,後調到清華附小任教,現為清華附小副校長 小語界的特級教師。玫瑰是她的網名,玫瑰與教育 是她取名 玫瑰 之後有關她和教育之間的故事,記錄的是 玫瑰 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抒寫的是 玫瑰 對教育的一片真情,對生...

讀《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有感

責任對於北師大教授肖川這個名字,我早已耳熟,前幾年曾讀過他的隨筆。所以這次在推薦的書目中選擇了他的教育隨筆 教育的使命與責任 渴望從中學到新的教育思想,感受一下教育真正的使命與責任。近段時間的匆忙閱讀未能體會其真諦,只是簡簡單單的有點感思與大家一起分享。沒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責任擔當的教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