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科技興醫的必要性

2022-10-16 18:30:14 字數 5253 閱讀 5540

[內容提要]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鬥爭中他創造了原始醫學。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症,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藥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區域性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覆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後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動用砭石、骨針**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但是如此根深蒂固的遠古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約了中醫的發展,中醫的根本出路在於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科技興醫之路.

[關鍵詞]

中醫理論隔膜生長點科技興醫

[主要內容]

一提到中醫,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具有悠久的歷史, 古代中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經驗,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當時人們還不可能將這些經驗進行科學抽象並上公升到科學理論的高度。但在「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人類好奇心的支配下,古代醫家就借助了當時比較成熟的哲學概念和理論對醫學問題進行廣泛地說明,並作為構建理論體系的框架。但事實上仍然缺乏科學理論的支撐.

一. 絢爛中醫的傳奇歷史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採用。東南亞等地的藥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人們的藥材知識。《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

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並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藥物學理論。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藥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公元三世紀,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深入鑽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採集眾人的有效藥方,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該書以六經辨傷寒,以肝腑辨雜病,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原則,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實為112首,因其中的禹餘糧丸有方無藥),《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複,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西晉醫家皇甫謐(公元215~282)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的基本內容,進行重新歸類編排,撰成《針灸甲乙經》12卷,128篇。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種針灸專書,其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針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書中經過考查確定了當時的腧穴總數和穴位349個(包括單穴49個,雙穴300個),論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與禁忌,總結了操作手法等,對世界針灸醫學影響很大。

公元701年日本**制定醫藥職令時規定,本書為醫學士必修書。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體編寫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證候學專著。全書共50卷,分67門,載列證候1,700餘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疾病的**病理和症狀。其中對一些疾病的**及發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較詳盡而科學。

例如:對某些寄生蟲的感染,已明確指出與飲食有關;認為絛蟲病系吃不熟的肉類所致。書中還記載了腸吻合術、人工流產、拔牙等手術,說明當時的外科手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藥物日益增多,用藥經驗不斷豐富,對藥物學成就進一步總結已成為當時的客觀需要。公元657年唐**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集體編修本草,於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它比歐州紐代堡**公元2023年頒行的《紐倫堡藥典》早883年。該書共54卷,包括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載藥850種,在國外影響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書的傳抄本規定為學醫的必讀課本。

唐代醫家孫思邈(公元581~682)集畢生之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為30卷,合方論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載方2,571首。二書還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

尤其在營養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認為癭病(指甲狀腺腫類疾病)是因人們久居山區,長期飲用一種不好的水所致,勸告人們不要久居這些地方;對夜盲病人,採用動物肝臟**等。公元752年,王燾著成《外台秘要》,全書共40卷,1,104門(據今核實為1,048門),載方6,000餘首,可謂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

宋代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宋**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學生所學課程包括《素問》、《難經》、《傷寒論》和《諸病源候論》等。

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針灸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公元2023年),精細刻製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考試時,試官將銅人穴位注水,外用蠟封。受試者如取穴正確,可針進水出。

是這中國醫學教育事業的創舉。公元2023年,宋**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畫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蒐集、整理、考證和校勘,歷時十餘年,約在1068~2023年陸續進行。目前我們所能讀到的《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經過此次校訂、刊行後流傳下來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紀的金元時代,中醫學出現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劉完素(公元1120~1200),認為傷寒(泛指發熱性疾病)的各處症狀多與「火熱」有關,因而在**上多用寒涼藥物,被後世稱之為「寒涼派」:

張從正(約公元1156~1228),認為病由外邪侵入人體所生,一經致病,就應祛邪,故**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後世稱之為「攻下派」;李東垣(公元1180~1251),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時重在溫補脾胃,因脾在五行學說中屬「土」故被後世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享(公元1281~1358),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即認為人體常常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疾病應以養陰降火為主,被後世稱之為「養陰派」。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親自上山採藥,廣泛地到各地調查,搞清了許多藥用植物的生長形態,並對某些動物藥進行解剖或追蹤觀察,對藥用礦物進行比較和煉製,參考文獻800餘種,歷時27年之久,寫成了《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對中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大約在公元十一世紀,中醫即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紀,由於傳染病的不斷流行,人們在同傳染病作鬥爭的過程中,形成並發展了溫病學派。如明代吳有性認為傳染病的發生,「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他稱之為「戾氣」。

他指出「戾氣」的傳染途徑是自口鼻而入,無論體質強弱,觸之皆病。這就突破了中醫學歷來認為的病邪是由體表進入人體的傳統理論,在細菌學尚未出現的十七世紀中葉,這無疑是一偉大創舉。到了清代,中醫在**溫病(包括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發熱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葉桂的《溫熱論》、薛雪的《濕熱條辨》、吳瑭的《溫病條辨》及王士雄的《溫熱經緯》等。

清代醫家王清任(1968~1831)根據屍體解剖和臨床經驗寫成《醫林改錯》,改正了古代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錯誤,強調了解部知識對醫生的重要性,並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與**方法。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並以顯著的療效、濃郁的民族特色、獨特的診療方法、系統的理論體系、浩瀚的文獻史料,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成為人類醫學寶庫的共同財富。中醫藥學歷數千年而不衰,顯示了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它與現代醫藥共同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衛生事業,是中國醫藥衛生事業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

二. 資訊時代,中醫發展的明顯不足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中醫發展的不足日益突顯.疾病傳播的迅速,病毒細胞的擴張,中醫的緩慢效果漸漸在人類面前顯得蒼白無力,西醫對疾病控制的明顯效果以及對病毒更加迅速地扼殺使人們對中醫的發展產生懷疑.

中醫理論的神秘源於中國哲學的神秘,如周易的八卦解釋宇宙萬物,特別是用來解釋判斷人的命運時,如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生死,佔算吉凶時經過風水先生的搖唇鼓舌常令人驚駭,但其實用八卦解釋宇宙萬物既深奧又顯淺,所以深是給你的結果往往無法證明真偽,所以淺是限於大家都只是對理論中那些抽象而模糊的概念的運用矇矓地會意,有如西方哲人康德的「二律背反」:「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世界的始因是存在的;世界的始因是不存在的」,一下只就把人難住了,然而亦很顯淺,也不神秘,不懂和不可解只不過是由於現階段人類的知識受到侷限而已。

目前,在現代醫學的衝擊下中國醫學為了能生存而吸收先進的醫學科技,部份西醫理論成了必修課,一般中醫院都購進了一些重要的先進診療裝置,在臨床診斷上名為中西結合,但巳逐漸西化,處方說是中西結合,很多時主藥是西藥,而且中成藥復合西藥也已經不少,中醫這種自我保護方式其實亦包含了自殺的意味,中醫的規模巳大幅縮小,但俗話說形勢比人強,已無法可想,而就在這種情形下,社會**討論了這個問題,其中竟生產了極端對立的觀點,一方以中醫是偽科學和迷信之類罪名除掉而後快,另一方以中國國粹華夏瑰寶的名份要扶持發展中醫,好象已經斷斷續續爭論了有二年多吧,我就覺得沒必要爭論,所以那點兒有限的時間從不化在看爭論上,今天見不少文章還在論這件事而且跟貼的觀點極端對立,爭論似乎沒完沒了,故此亦想發表點個人意見。

本人認為:

一、 中醫理論體系不是科學,與現代科學思想、方法、理論、體系格格不入,應該徹底地否定、拋棄。

二、中藥、針灸等中醫具體**包涵一些**經驗,值得挖掘,但是要用現代醫學方法檢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要輕信傳統經驗。

三、中醫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被現代醫學所吸收,成為現代醫學的一部分。但是中醫和現代醫學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體系,是不可能相互結合的。要反對那種讓患者接受正常的現代醫學**的同時又讓他們購買中藥,或者在中藥中新增化學藥物成分的「中西醫結合」。

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種「中西醫結合」會比單純的現代醫學**有更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干擾現代醫學**,並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四、在當前最為緊迫的,是反對「中藥沒有***」的宣傳,要在中藥說明書中清楚地標明已知的毒***。對於毒***不明或毒***過大的中藥至少不能做為非處方藥銷售。

[總結]

中醫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中醫,決不是趕時髦,而是關係到中醫在現在條件下是發展還是萎縮的大事。可以這麼說,如果中醫要發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進行研究將是歷史的必然。我國的中醫研究在建國以來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進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注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當然包括西醫)來發展自己。

在這方面,中藥學和針灸學已然捷足先登。以中藥為例,多種中藥的提純及合成使某些中藥更廣泛地為世界人民服務,青蒿素的發現和提取就是乙個突出的例子。我不大同意這樣一種說法:

「從中藥裡提純出一種藥物,等於就多了一味西藥,等於西醫從中藥裡又挖去乙個藥物。」中醫和西醫的研究工作都是為了整個醫學科學的發展,不是兩家賭輸贏,爭意氣。誰說中醫就該永遠是草根樹皮熬湯藥的呢?

誰說中藥裡就沒有化學物或提純物呢?前面提到的秋石,還有射罔、樟腦、冰片等許多藥物,不是早就記載於我國的本草著作中嗎?我國歷代本草書中,不是也收載了一些外來藥物嗎?

中醫千百年來豐富的用藥經驗,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藥學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因此我們自己更要加快中藥研究的步伐,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科技興醫。

試論我國建立判例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007學年 法理學 年級 2007級 專業法學理論 課程名稱法理學 學生姓名劉義哲 學號 20070201002 指導老師湯唯 2008年1月3日 摘要 就普通法系來說,判例法一般是指高階法院的判決,確切的說,是指乙個判決中所含有的法律原則或規則,對其他法院 或甚至對本院 以後的審判來說,具有作為...

數字校園規劃的必要性

1.通過規劃,推進校園教育資訊化主體建設系統化 整體性發展 在先前教育資訊化建設發展程序中,資訊化建設多是原發性的 驅動性的,停留在區域性 膚淺的層面。開展數字校園建設後,應該以系統化觀點 整體性思維推進教育資訊化建設,需要深入研究校園業務間的內在關係和特點。順應這一需求,教育決策者要從整體上理解教...

小學數學閱讀的必要性

一 小學數學閱讀的重要性1.有助於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數學語言具有較強的邏輯性 精確性 概括性和抽象性,一些數學概念 數量關係常常是簡潔含蓄的。同時,小學數學問題中的應用題 圖表題都屬於數學文字,文字由數字 抽象符號和語言詞彙組成,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對文字進行準確的加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