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未病的現代

2022-10-15 11:21:10 字數 4772 閱讀 4030

中醫未病的現代「話」——亞疾病

治未病」的重要意義,在我國第一部醫典《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而漢代張仲景所著的《金魁要略》則對什麼是「治未病」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

「上工治未病,何也?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古人所說的「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層意思。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未病」不僅是指機體處於尚未發生疾病的時段及其狀態,而且包括疾病在動態變化中可能出現的趨向和未來時段可能表現出的狀態。因此中醫「治未病」可以分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三個層次,貫穿於疾病隱而未顯、顯而未成、成而未發、發而未傳、傳而未變、變而未果的全過程。

「治未病」是中醫學重要的防治思想。吳儀副總理在2023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建議把「治未病」作為乙個課題來研究,並提議選幾個中醫院進行試點。

但是中醫「未病理論」的推廣面臨著嚴重的瓶頸,就是溝通的問題。現代人難以理解「未病」這個詞。什麼叫未病?

是未來的病?是沒有發生的病?還是即將要發生的病?

當中醫走出國門,就更難以向外國人解釋未病的深層含義了!中醫現代話,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中醫、使用中醫、享受中醫。

最近衛生部長陳竺在講話中強調:「長期以來中醫理論無法用現代語言描述,因此中醫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我們根據多年的實踐總結認為,中醫的「未病」,可以用「亞疾病」來代替,這就是中醫的現代「話」。

亞疾病就是,在健康和疾病之間,自我感覺到不舒服、難受,出現種種還不能確診為疾病的症狀,這個階段就稱之為「亞疾病」。

「亞疾病理論」是中醫的辨證施治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研究成果。通過在亞疾病階段人體的各種症狀表現,進行定性定量的資料結果,確定出中醫的病名(證候名),然後用藥食同源的無毒***的中草藥進行個性化的對症調理,達到消除症狀、恢復健康的目的。

治未病健康工程簡介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戰略部署,落實吳儀副總理關於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和優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決定在全國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標是:努力構建中醫特色明顯、技術適宜、形式多樣、服務規範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的是:不斷提高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能力和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需求。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載體是: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經確定的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為主體,並根據發展要求和條件基礎,在嚴格把關指導下,逐步擴大試點單位。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模式是:積極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為指導,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健康保障服務模式,通稱ky3h健康保障服務模式,積極創新治未病服務內容和方法以及規範技術方案、完善評價體系。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機制是:積極探索治未病**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執行機制,以及治未病人才培養機制、科技創新機制、文化傳播機制等。

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項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創新性工作,為保證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充分發揮專家諮詢組的作用,組織制定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明確實施步驟、組織方式、具體任務、評估評指導等要求,積極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實施,為實現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目標而努力。

中醫養生文化

醫學有兩個目標,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趨勢,正由指向疾病的醫學轉向指向人的健康的醫學。這正契合了中醫養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間,國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當作一回事。特別是對於亞健康人群,更要走出這個灰色的階段,重視養生,防病於未然。願全民從源遠流長的中醫養生文化中汲取營養,保持健康。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養生學是一門管理的學問,是對我們自身的管理,也是對我們生命歷程的管理。現代對於人類自然極限壽命的推算,應該在100~175歲之間。全國老齡委曾經在全國做過調查,男性的最高年齡是131歲,女性是122歲。

按照人類壽命極限來說,60、70歲還處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時期。為什麼沒有達到人類生命極限,原因在於我們在生命的調護上還不到位。

中醫養生源遠流長

中醫養生文化歷史悠久,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說:在世界文化當中,唯獨中國人的養生學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

馬王堆出土的《養生圖》中已經出現了吐納、導引等養生方法。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講了很多養生理論。講中醫養生文化,不能不講老子和孔子,兩者代表了兩種養生思想:

老子是「清靜無為」,「保養精氣、順乎自然、氣功修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兩種思想形成了乙個靜動結合的思維方式,貫穿在中醫養生學發展過程中。

「仁者壽」、「智者壽」、「欲而不貪」是儒家在養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黃帝內經》有一段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規律,根據天地陰陽法則調和各種方式,有節制、有規律地安排飲食和起居。

其中的乙個重要的觀點是「形與神俱」。也就是乙個人要做到形神統一,形神結合。有形的運動而無神的調和,不算完整。

漢代華佗的五禽戲,根據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創造,演變為後來太極拳一類的健身方法。魏晉南北朝時,養生家與醫學家結合,許多人既是醫生又將道家思想貫穿於醫學之中。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主張調神養形、「小炷留燈」。

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盞燈,生命的源泉是油。燈裡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燈點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燈」,則能燃燒很長時間。

這是一種低代謝的思想。我們經常說要拼命、拼搏,事實上會影響你生命內一些積極的、良好的因素。因此,應改變原有的觀念,讓生命之火「小炷留燈」,燃燒得更長。

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藥物分類裡提出耐老、增年、輕身、益壽等概念,有些中藥對延年益壽有著獨特的功效。

養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髮之氣,被髮緩形,夜臥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狀態。

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當乙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養生當中,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乙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

《中外衛生要旨》有云:「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巨集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

」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巨集、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乙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飲食養生。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南宋陸游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中國人鹽的攝入量超標,腦出血、高血壓等疾病與此相關。上述觀點也與目前營養學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運動養生。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比如,八段錦「雙手託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

這個功,在辦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養生。《洞玄子》、《素女經》等也是研究「房中術」的書籍,講究陰陽和諧,並強調欲不可早,不可過度,又不可無的思想。

第五是氣功養生。《莊子》講:「吐故納新,熊徑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

」「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徑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緣,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這樣做的人就是養形人。養形要達到什麼效果?

要像彭祖那樣「壽高八百」。氣功養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寫了一本書《只需五分鐘》。在這五分鐘裡,常呼吸。

當頭昏腦漲時,不妨這樣做做,五分鐘後會耳目清明,心情為之一爽。

第六是藥物養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樹的果子,也是一種養生長壽食物。植物裡壽命最長的就是柏樹和松樹,我們常說「千年柏樹」。柏子仁有養性、安神、潤腸、通便、養顏的功效。

養生實踐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長壽,關鍵是把養生知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下面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試。

1.堅持幾個「少」: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藥多食、少靜多動、少憂多眠。有一首詩中寫道:「一眠萬事了,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物,身在即為寶。」

2.堅持幾個「常」:發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運,齒常叩,腹常旋,耳常彈,肛常提。

3.踐行「八字」訣,終生不懈:童心、蟻食、龜欲、猴行。

童心,要童心未泯。蟻食,要少吃。現在許多人的問題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運動,食物堆積在身體裡。

龜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運動,鍛鍊身體。

4.天天乾洗面:先把手搓熱,然後用手搓臉。每天早晨起床,反覆做幾十次。搓陽明經這個部位,氣血運通。堅持乾洗面,眼袋和皺紋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還見效。

5.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裡提出: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

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裡,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

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功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嚥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中醫治未病

老年人中醫健康指導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對老年人進行傳統中醫保健可以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生,促進疾病的預後,減少衛生資源的浪費,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針對老年人體質以及患病特點,結合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的特色,制定了老年人社群中醫保健規範。在本規範中,老年人的傳統中醫的保健主要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老年...

中醫是在怎樣治未病的

中醫 治未病 說包括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和病後 三個方面。未病 不僅是指機體處於尚未發生疾病時段的狀態,而且包括疾病在動態變化中可能出現的趨向和未來時段可能表現出的狀態,包括疾病微而未顯 隱而未現 顯而未成 有輕微表現 成而未發 有明顯表現 發而未傳 有典型表現 傳而未變 有惡化表現 變而未果 表現出...

中醫「治未病」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應用

張宇 上海市閘北區彭浦新村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摘要 據調查,近年糖尿病以其極高的發病率及致命的危害性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面對西醫 的種種弊端,不妨考慮從中醫養生中的 治未病 角度進行論治。對於未患人群實施高危防病,對已患人群則要既 病防變,將疾病控制並穩定在一定範圍內,防止其進一步惡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