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缺牙

2022-10-15 05:51:01 字數 3781 閱讀 6041

1 先天性缺牙的分類

在牙胚形成過程中未能發育和形成的牙稱為先天性缺牙。根據其嚴重程度和是否伴有全身症狀,可分為幾類,但不同的文獻對先天性缺牙的分類標準和名稱表述不一。以往的文獻多以先天性缺牙的嚴重程度將先天性缺牙分為:

缺牙症,指缺少一到數個牙齒;少牙症,指多數牙齒未形成,且通常伴有系統性異常;無牙症,指極為嚴重的牙齒缺失,全口無牙。另有與上述分類標準相似,但用詞不同,將其分為:個別牙缺失、部分無牙症、全部無牙症。

raymond等[1]認為以往的分類中所用詞「部分無牙症(partial anodontia)」在字面上就有自相矛盾之處,是不科學的。

目前大多數學者[2~4]把先天性缺牙分為兩類:個別牙缺失(hypodontia),指先天性缺失乙個或幾個牙齒,通常不伴有全身症狀。多數牙缺失(oligodontia),指先天性缺失6個或6個以上牙齒(不包括第三磨牙),通常伴發系統性異常和/或是某症候群的部分表現。

而先天性無牙(anodontia),被認為是先天性多數牙缺失的一種嚴重表現。

2 發生先天性缺牙的相關因素

先天性缺牙發生在牙齒發生的早期,即牙蕾形成期。其產生可有不同的原因:①胚胎期牙板發育受到物理障礙或者牙板斷裂。

例如,口-面-指(趾)症候群,下切牙區被增殖的繫帶所覆蓋而對牙板產生機械性干擾。②空間受限,產生壓力,使牙胚得不到最低限度的營養而退化,特別是第三磨牙。③造成上皮組織功能缺陷和/或其下方的間充質誘導失敗。

人類咀嚼器官有退化減小的趨勢,因而先天性缺牙與人類種族演化有關。早在2023年,達爾文就指出:人類牙齒的體積變小和牙齒的先天性缺失,與上、下頜骨在進化過程中變小的趨勢有關。

目前,有許多研究已證明,先天性缺牙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但在其確切的遺傳傳遞方式和機制上,各學者的看法卻不一致。其中主要的觀點有:先天性缺牙具有①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特性;②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特性;③多基因遺傳的特性。

大多學者的觀點傾向於受環境影響的多基因遺傳[4]。

近年來,隨著在牙齒發育中各種分子,如轉移因子、生長因子、受體分子、細胞表面分子、細胞間分子等的定位,及對其在牙齒發育期間調節作用的研究,使對先天性缺牙遺傳因素的研究更加深入,但各學者的看法不一致。例如,vastardis等[5]研究發現mxs1基因位點突變時,小鼠可表現為嚴重地多數缺牙;人類則表現為第二前磨牙和第三磨牙先天性缺失。此外,還有學者研究發現上皮生長因子(epideral growth factor,egf)、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在牙齒發育期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學者們提出egf、egfr、fgf等因子基因位點突變可引起先天性缺牙。而arte等[6]採用鏈鎖分析法,對7個患有先天性個別缺牙的芬蘭家庭三代人做家系調查,並採取患者外周血,用pcr技術分析其指紋圖譜,卻排除了egf、egfr、fgf-3因子的基因位點是先天性個別缺牙基因突變的位點。nieminen等[7]在研究切牙-前磨牙先天缺失的患者的基因時卻未發現mxs1基因位點異常。

目前已有兩個先天性缺牙伴有症候群的基因被轉殖出來,乙個是外胚葉發育不全(ectodermal dysplasia, eda)基因,該基因突變引起無汗型外胚葉發育不全,另外乙個是rieger症候群的基因[8]。

3 先天性缺牙的發生率

3.1 恆牙、乳牙先天性缺失的發生率

先天性缺牙很少發生在哺乳類動物。但如發生在人類時,恆牙較乳牙多見。恆牙先天性缺牙的發生率為2.

3%~9.6%(不包括第三磨牙),乳牙為0.1%~0.

7%,且明顯存在著種族差異,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東方人發生率較高,黑種人發生率較低,男女比例為2:3.乳牙先天性缺失,其後繼恆牙先天性缺失的發生率為75%~80%[9]。

對先天性缺牙發生率的報道,多數文獻都未按先天性缺牙的分類統計,而且不包括第三磨牙,其原因可能是先天性多數缺牙和無牙發生率非常低;大規模人群調查時未拍x線片。

3.2 先天性缺牙在不同牙位的發生率

關於先天性缺牙好發牙位的報道很多,且明顯存在著種族差異,有文獻報道歐洲人先天性缺牙多見於下頜第二前磨牙,北美人多見於上頜側切牙,日本人多見於下頜切牙[1]。第三磨牙先天缺失的發生率在各民族差異較大,非洲黑人的發生率為1.0%,日本人的發生率為30%.

大部分資料顯示先天性缺牙在恆牙的發生率最高的是第三磨牙,約為30%,其次為下頜第二前磨牙(0.8%~6.4%),再次為上頜側切牙(1.

1%~3.2%)。乳牙的發生率由高到低的順序是:

下頜乳切牙、上頜乳切牙、乳尖牙。由此人類學家提出人類的牙列正處於乙個過渡時期,將來牙列單側的牙齒可能是:1個切牙、1個尖牙、1個前磨牙、2個磨牙[1,9]。

3.3 先天性多數缺牙和無牙的發生情況

先天性多數缺牙的發生率在恆牙列為0.3%,而乳牙列則更少見[10]。先天性無牙非常罕見,僅見於嚴重的外胚葉發育不全患者。

據文獻報道的125例先天性上、下頜同時發生無牙症中,乳牙列和恆牙列同時發生或僅恆牙列單獨發生[1]。

4 先天性缺牙伴發的牙列異常的臨床表現

先天性缺牙的特徵是牙齒先天性缺失,它可以單獨發生,但更多見的是伴發其它牙列異常。據報道先天性缺牙和過小牙(microdontia)趨向於在同一牙列發生,因而有學者認為過小牙、錐形牙(cone-shaped tooth)也是先天性缺牙的一種表現[11]。

先天性缺牙的牙列中伴發的其它牙列異常有:其它牙的先天性缺失、牙過小、錐形牙、牛型牙(taurodontism)、牙齒發育遲緩、萌出順序異常、乳磨牙下沉、恆尖牙錯位、第一恆磨牙異位萌出、牙列間隙增寬、牙列擁擠、牙槽骨發育不足等[9~12]。symons等[11]對176名先天缺失乙個或多個第二前磨牙患者的各種牙列畸形所佔的比例進行了統計。

結果為:其它牙先天缺失佔63.6%,恆牙埋伏佔13.

1%,乳磨牙下沉佔9.7%,牙列擁擠佔6.8%,中線偏斜(上頜)佔6.

8%,牙列間隙增寬佔3.6%,牙異位萌出佔2.8%,遲萌佔2.

8%.先天性缺牙所伴發的其它牙列異常中,最常見的是其它牙的先天性缺失。在第三磨牙先天性缺失的患者中,其它牙先天性缺失的發生率比正常人群高,為:下頜第二前磨牙為32%,上頜側切牙為21%,上頜第二前磨牙為15%,下頜側切牙為12%,上頜尖牙為7%,下頜中切牙為4%,下頜第一前磨牙和尖牙、上頜第一前磨牙為1%[9]。

5 先天性缺牙的**原則

先天性缺牙**方案的選擇,必須在做全面檢查後,根據患兒側貌,缺牙的位置、數目及牙列排列情況決定[1,9]。一般前牙先天性缺失的患者首先應考慮美觀問題,後牙先天缺失的患者以功能為主。目前常用正畸方法是關閉間隙、集中間隙或保持間隙以種植體或義齒修復,對於牙槽骨發育不足的多數缺牙和無牙的患者可採用外科手術植骨,術後種植體或義齒修復。

6 伴發先天性缺牙的全身系統性疾病

先天性缺牙可單獨發生,也可作為系統性異常和/或是某症候群的部分表現。先天性缺牙已在120多種症候群中被描述。以下的系統性異常或症候群通常伴有先天性多數牙缺失[1,9,12]。

6.1 外胚葉發育不全(ectoderrmal dysplasia)

有學者把外胚葉發育不全分為117種型別,但對外胚葉發育不全的定義和分類還沒有統一的看法。患者臨床表現為頭髮、體毛缺乏或稀少,**乾燥,部分或全部汗腺缺乏,前額突出,鞍狀鼻,口腔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先天性多數缺牙,餘留牙間隙增寬,牙形矮小呈錐形,唇繫帶發育不良等畸形。

6.2 口-面-指(趾)ⅰ和ⅱ型症候群(oro-facial-digital ⅰ and ⅱ syndromes)

患者下切牙不發育,牙齒稀少,指(趾)並指(趾),指(趾)過短或彎曲。

6.3 rieger症候群(rieger syndrome)

顏面骨部分缺損,前頜骨發育不足,上頜前牙先天性缺失,角膜、虹膜發育不全。

6.4 顱骨下頜骨**發育不全(craniomandibular dermatodysostosis)

是非常罕見的疾病,患者上、下頜骨中部發育不良,下頜中切牙先天性缺失。

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就是一出生就有的病。母親在懷孕期間接觸環境有害因素,如農藥 有機溶劑 重金屬等化學品,或過量暴露在各種射線下,或服用某些藥物,或染上某些病菌,甚至一些習慣愛好,如桑拿 蒸汽浴 和飲食癖好,都可能引起胎兒先天異常,但不屬於遺傳疾病。編輯本段定義 如果家族中還有其他人得過同一種病,而且發病年齡...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dubin johnson症候群 rotor症候群 gilbert症候群 lucey driscoll症候群 crigler najjar症候群 型 遺傳方式發病年齡一般情況症狀肝腫大膽紅素尿中膽紅素bsp膽囊造影肝臟病理學 預後 隱性遺傳多在青春期好 隱性遺傳多兒童至青年期好 隱性或顯性遺傳多20...

兒童先天性白內障的治療

文章目錄 一 兒童先天性白內障的 二 先天性白內障所引起的危害有什麼 三 如何預防先天性白內障 兒童先天性白內障的 1 兒童先天性白內障的 對造成瞳孔區遮擋的白內障,經視功能評估具備基本視覺能力的病例應該及早手術摘除白內障。為防止術後再發生後發性白內障,還應該同期做晶體後囊切開及前部玻璃體切除術。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