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的當代價值

2022-10-14 03:42:04 字數 943 閱讀 2498

作者:田紅娟

**:《新西部·中旬刊》2023年第06期【摘要】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人的需求是追求幸福的推動力,勞動是實現幸福的源泉,個人對社會的奉獻是幸福的終極價值。加強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有益於糾正生活中幸福觀的誤區,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提公升人們對幸福的領悟,增強人們創造幸福的能力。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內涵;教育;當代價值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內涵

1、人的需求是追求幸福的推動力

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明確地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絡起來。」在一定意義上「你自己的本質即你的需要」,對人的需要的摒棄必將促使人的「異化了的人的本質」「積累」。

人自從生下來,就離不開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不斷追求高一級的需求。比如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最終人們希望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感受閒暇生活,滿足自己身心的需要。人有滿足其自身需求的權利,從而維持自我的生命,獲得發展。

如果違背了人的合理需求,不尊重人的正當需要,這樣的發展是一種畸形的、病態的、脫離人性的前進。因此,可以說,在需要的刺激下,人才會不斷地創造,並在這一過程中追求幸福、享受幸福。

2、物質滿足和精神的豐富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內容人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和精神這兩大統一體,他是人類生活的兩大存在形式。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倡導物質和精神的統一是實現幸福生活的最高形式。「對於乙個忍飢挨餓的人來說並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麼感覺。

」[1]由此而知,幸福是以物質為基礎的,它對人的精神生活和幸福狀況起著決定作用。它是人類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同時,精神的豐富和多樣性對人的幸福有著推動的作用。

馬克思在《2023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出「乙個民族為了在精神上更自由地發展起來,就不應該停留在肉體上的需求這一奴隸狀態中,不應當是肉體的奴隸,所以首先必須留出時間來,以便能夠在精神上創造和享受。」因而,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才可以成為幸福的內容。

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當代意義

三 全面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有助於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始終以實踐主體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始終是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但是在以往的社會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並沒有真正地很好地堅持這一目標。新中國建設初期實行全面的計畫經濟體制,儘管它符合當時中國特殊的國情,也起到一定...

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中國的現代化是新全球化時代的 後發現代化 尚未走完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路程,因而它的發展必然關涉到西方國家原初的經典現代性模式的參照系問題。從現代化的發展史來看,現代性生成的基礎是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的現實訴求。傳統的自然經濟和僵化的計畫經濟體制不利於社會的物質生產系統的擴張和公升...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訓心得

培訓第二講,雷總就中新社的具體戰略地位及海外華文 進行了介紹與分析。思考第二問,我們是誰?我們要做什麼?首先雷總就華文 的國際 角色進行了分析,以 平衡國際 的前沿 維護民族利益的陣地 溝通海外社會的橋梁 愛國與革命兩大傳統 基本概括了華文 扮演的角色與肩負的使命。把世界華文 劃分為大陸 港澳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