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2021-07-16 20:40:00 字數 5738 閱讀 9509

原因: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世界和實現自我的客觀性物質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作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其意思有兩點: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和活力是實踐,目的和歸宿也是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基本觀點,原理是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實踐精神的精華,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和歸宿指導的實踐活動,使人能更自覺地改造世界和實現自我。

(2)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和核心,是貫穿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整個理論體系的一條主線。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的邏輯出發點是實踐範疇,從實踐觀點看,物質只不過是實踐活動的乙個物件性要素。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部理論是圍繞實踐這一核心而展開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諸理論都以實踐觀點為基礎和核心。

以往我們只承認實踐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近年來人們進一步認為實踐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辯證法、歷史觀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實踐的世界觀意義,是在實踐中人創造出了乙個不同於「自在世界」的「屬人世界」( 「 感性世界」、「現存世界」、「現實世界」),從而使「世界」呈現出二重化。「屬人世界 」是「自在世界」本身的運動不可能產生的事物。就是說實踐使世界發生分化。

「屬人世界 」就是「按照人的樣子來組織世界。」(《馬恩全集》第42卷,第24頁)實踐還使「屬人世界 」不斷發展。這就是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實踐對辯證法的意義。實踐和辯證法的結合使辯證法成為實踐辯證法。辯證法的根據既不存在於舊唯物主義所執著的「純粹感性」,也不存在於唯心主義所執著的 「純粹理理」,而在於人的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中所蘊含的精神和物質、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辯證法現實基礎和原型。

實踐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動力、目的、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歷史觀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人類社會歷史是在勞動實踐中產生的,是在勞動中發展的。勞動作為實踐的最基本形式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總之,實踐對於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來說都是它們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從而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你可以了解一下一種不同的說法,2023年9月發布的:

實踐範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地位問題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在我國哲學界大家都是贊同的。如果說實踐的觀點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人們的看法就很不一樣了,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這樣贊成者有之,那樣贊成者亦有之。反映在哲學體系上,其面貌就很不相同了。

20世紀

二、三十年代,蘇聯哲學家所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以西洛可夫、愛森堡等合著的《辯證法唯物論教程》、公尺丁等著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以及史達林所著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主要代表,其體系大體上都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塊組成,辯證唯物主義又由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三大部分組成。實踐的觀點僅僅被理解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線索僅僅被當作認識論的中心線索而貫穿於全部認識論。因此,在講唯物論、辯證法的時候,都是同實踐的觀點不相干的。

這樣講唯物論就很難與舊唯物論劃清界限,這樣講辯證法也就排除了實踐活動的辯證法。這顯然是不夠科學的。而且由於缺乏一條貫穿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心線索,也就不能正確說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關係。

史達林說:「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應用於社會生活現象,應用於研究社會,應用於研究社會歷史。」這種「推廣」說,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實際歷史程序,不了解科學實踐觀的創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決定性意義,從而也就不能準確把握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

對於蘇聯哲學教科書的體系,東歐一些原社會主義國家的一些學者曾經表示異議。2023年民主德國以a·科辛為首的七名哲學家共同編寫了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這是衝破蘇聯教科書模式的一次重要嘗試,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張以實踐活動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中心內容,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在革命實踐中如何變革自己的周圍世界和他們自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是把人類和人類活動,即社會生活過程作為出發點和中心點的」,「辯證唯物主義如果撇開這個內容,是完全不可能的」。

可惜的是,這一探索後來由於外來的政治干預而被否定和禁止了。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長期因襲蘇聯哲學教材體系。2023年出版的由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曾經是我國最具權威和最有影響的一本哲學教材。。但是,就體系而言,它與蘇聯哲學教材仍然大同小異,也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塊,依次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實踐的觀點仍然僅僅被理解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哲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體系進行了新的探索。總的趨勢是有愈來愈多的同志更加強調實踐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一些同志明確提出,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而且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反映在教材建設上,2023年出版的由肖前任主編、黃楠森和陳宴清任副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鮮明地表明了這一主張。

該書前言說:「實踐的觀點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範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整個體系的核心範疇,只有立足於社會實踐的觀點,才能把握和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才能理解和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它產生之後 100多年裡的生氣勃勃的新發展。因此,這部教科書是力圖把實踐的觀點作為中心線索貫穿於全書的。

」作為一種新的探索,這種努力難能可貴,它給我們編寫新的哲學教材提供了乙個可資借鑑的新的思路。但是,實事求是地說,這一指導思想在他們所編寫的教材中並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其邏輯結構還是先講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物質世界的聯絡和發展等等,到了第七章才講「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也就是說,在第七章之前的唯物論、辯證法等篇章都還沒有、也不可能真正觸及實踐問題,這就很難說體現了以實踐為中心線索而貫穿全書的指導思想了。看來作者們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該書的前言中坦誠地說:「究竟如何做到真正把實踐的觀點貫穿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的整個體系,這不論在理論上還是表述上都還存在不少的矛盾和困難,需要經過哲學界同志們進一步的共同**,才能逐步地加以解決。

」因此,實踐範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問題,還是乙個需要深入**的問題。

二、兩種值得商榷的看法

一種看法是不贊成說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認為講「基本」觀點可以,不能講「首要」的基本觀點,講實踐的觀點是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就「否定了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最高問題」了。他們主張唯物的觀點、物質本體論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種看法,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當然是正確的。

但論據和論證的方法都值得商榷,因而結論也就值得商榷。從論據說,提出「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最高問題」,確切嗎?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說,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全部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最高問題」,並沒有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最高問題。

」以對這一問題的物質本體論的回答是一切唯物主義哲學的共同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而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觀點。就是說,以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還不能劃清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界限。從論證的方法說,先預定乙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問題,然後說對這一最高問題的唯物主義回答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不是迴圈論證嗎?

所以,這種看法還難以服人。

還有一種看法,主張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但是,他們否定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前提和基礎,否定物質本體論,否定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最高問題,主張實踐本體論或唯實踐主義。這就走到了另乙個極端。

實踐和科學證明,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有了人才有了實踐活動,怎麼能說實踐是世界的本體呢?否定自然界對人的活動的先在性,必然導致唯心主義。主張唯實踐主義的人說,精神和自然界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舊有思維框架」、「僵化的思維模式」,認為「唯物論與唯心論只是哲學發展一定階段上形成的對立派別,它們並不代表哲學論爭的永恆本質」,「在現代哲學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消失了」。

他們主張「打破本體論的思維方式」,「超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認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這唯物主義的「字尾」應當去掉。這種觀點如果能夠成立的話,哲學的黨性原則就被一筆勾銷了,對唯心主義的批判就成了毫無意義之舉,黨的思想路線中「一切從實際出發」 的要求就失去了理論根據。

不管持這種主張的人出於何種動機,問題的實質只能如此。這種主張其實也不是什麼理論創新,西方的一些學者早就宣揚「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對世界的解釋,在革命實踐面前,二者都是站不住腳的。」因此,不能離開唯物主義前提去強調實踐的首要地位。

那麼,在什麼意義上可以說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呢?我以為,在兩個意義上可以這樣說。一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任務的意義上可以這樣說。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就是說,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實踐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類首要的基本的活動,它不僅是人們認識的基礎,而且首先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研究實踐活動的最一般的客觀規律,推動實踐活動的發展,達到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目的,最終實現工人階級和人類的解放。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精神**,它在實踐中產生,又為實踐服務,並在實踐中發展。離開實踐的哲學是繁瑣哲學,對於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是毫無意義的。

講唯物論也好,講辯證法也好,講認識論也好,講歷史唯物論也好,都是為了指導實踐。因此,一切哲學觀點的闡述歸根到底都應圍繞實踐去加以闡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範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中心範疇,實踐線索是貫徹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始終的主要線索。

二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過程中科學實踐觀的形成所具有的決定性的意義上看。恩格斯說,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乙個檔案」。這第乙個檔案自始至終貫穿乙個基本的觀點——實踐的觀點。

舊唯物主義之「舊」,在於它不了解實踐的意義;新唯物主義之「新」,在於它指明實踐是人的最本質的存在方式,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從而也是認識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以科學實踐觀的確立為起點,按照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闡述也就應當以科學實踐觀的闡述為邏輯起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沒有科學實踐觀的確立,就沒有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

三、科學實踐觀基礎上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從「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一論斷,能否得出結論,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只能稱作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而不應當稱作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呢?我認為不能這樣說。

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給自己的哲學思想正式命名。他們在不同的場合分別使用過「新唯物主義」、「實踐的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等等這些概念,以區別於舊唯物主義、直觀唯物主義、以往的唯物主義、唯心史觀等等。狄慈根、普列漢諾夫等正式使用過「辯證唯物主義」概念。

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既使用了「辯證唯物主義」這一概念,又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並且強調說:「在這個由一整塊鋼鐵鑄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決不可去掉任何乙個基本前提、任何乙個重要部分。」尤其應當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系統地闡明了唯物論、辯證法、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如《反杜林論》關於唯物論與辯證法的論述,《費爾巴哈論》關於唯物論、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論述,《自然辯證法》關於唯物辯證法的論述,等等。

從他們的哲學著作所包含的實質內容看,他們始終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始終堅持辯證法、反對形上學,始終堅持唯物史觀、反對唯心史觀,把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不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嗎?

綜上所述,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任務是服務於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鬥爭的偉大實踐的,其產生是以科學實踐觀的創立為起點、前提和基礎的,實踐的觀點貫穿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全部內容。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以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為主題、以科學實踐觀為核心、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內的完整的科學體系。也就是說,它是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體系,簡稱也可以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心得

一提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這些年輕人不禁想起在校時枯燥的政治課 老師在前面高談闊論,我們就趴在桌子上睡覺,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數還高,數學題至少還有幾個 書生 也就是 呆子 啃的津津有味,而馬列主義noway,noone!當然,在校園的中愜意 浪漫了幾年的我們,終究會走出象牙塔,跌進這個複...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試 名詞解釋 1 拔苗助長 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違背客觀規律就會找到他的懲罰。2 守株待兔 錯把偶然當必然 誤把現象當規律。3 刻舟求劍 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不懂得絕對靜止的事物是沒有的。4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包涵矛盾特殊性的原理,也反映了事物的因果關係。5...

馬克思主義哲學結課感想

開學之初,聽說要上馬克思主義原著選讀這門課,我有一種莫名的感覺,總是疑惑這門課上老師會給我們講解些什麼,還是直接推薦幾本馬克思的原著讓我們自己領悟 不過真的要自己領悟,還真是悟不出來多少東西 現在課程結束了,回頭來看,和我自己預想的非常不一樣。但是不管課程是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和結束的,這門課還是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