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由一節失敗的生物實驗課想到的 沈小明

2022-10-12 18:36:07 字數 3773 閱讀 8878

常有序,發揮調控作用的結構是什麼?請同學們閱讀第53頁的資料分析,並回答討論問題。」

學生閱讀教材,接觸轉殖羊的故事,並找出答案。

評析:教師選擇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可能沒有那些**授課來得精彩,但是對於已經具備了一定閱讀能力的初中生而言,沉下心靜靜地讀,更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總結能力。

整節課沒有現代技術的融入,但是在使用教材方面有很多亮點,作為一節常態課,三維目標達成情況非常好,並且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使學生通過了解細胞的生活,認同細胞生命活動具有物質基礎的觀點。此節課在新課改之前是兩個課時,而現在改為了乙個課時,其中包含的知識點對於剛接觸生物的初中生而言,又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利用教材資源進行教學,也有利於學生去理解教材、攻破重難點。

而且對於只有教材的學生而言,教材是預習、學習、複習的最好的工具,而通過這麼一堂課,不論是在什麼時候,學生都能夠在書上找到出處,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而且教材上嚴謹的措辭能給學生最為科學的知識,而不是將一些不科學的口頭語帶給學生。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由一節失敗的生物實驗課想到的

沈小明(南京市高淳區永豐中學江蘇南京211313)

1背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的不僅是傳授學生知識,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即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麼,而且要知道為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怎麼做;不僅要使學生學會已有知識,而且要學會動手動腦收集、加工知識,學會自我增長知識和生產知識。因為新課程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筆者在一節實驗課上遇到了從教近20年來沒遇到的問題——

—「澱粉遇碘不變藍」。筆者從震驚到惶恐,再到焦急,然後通過收集資料、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又重拾信心而收穫喜悅,最終才真正認識到:「新課標的三維目標充分體現了對能力發展的要求,其核心是人的發展。

這個目標的確立超越了傳統教學目標只關心知識學習,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忽視人整體發展的侷限。」

2教學片斷回顧

2.1問題的首次發現

在做食物在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實驗時,還是和以前一樣,筆者簡單講解下實驗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後,學生開始實驗(每兩人一組)。然後教師就很輕鬆地在各組間轉悠,時不時地還指點一二。

「老師,我們做完了。」一女生小聲地喊我。

師:「那給大家展示匯報一下。」

那女生猶豫不決地站了起來,然後舉起手中的兩個試管向全班匯報:「……向兩個試管各滴加1滴碘液,加入1ml唾液的試管中的溶液顏色變黃色,加入1ml清水的試管中的溶液顏色變紫紅色……」

師:「什麼什麼?加入清水的試管變紫紅色?有沒有搞錯?大家告訴她,加入清水的試管應該什麼顏色?」筆者武斷地打斷了學生的回答。

學生齊聲回答:「藍色。」但也有幾個小聲地說:「我們做出來也是紫紅色。」還有說是黑色的。

筆者有點氣不打一處來,「和你們說過多少次,澱粉遇到碘變藍色。你們肯定是哪個步驟做錯了。」

「老師,我也是紫色的,我懷疑自己是哪個步驟做錯了,就又做了一遍,但還是紫色。」乙個男生舉手說。這個男生生物學得很好,實驗操作能力也很強。

這位學生的話讓筆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怎麼會這樣呢?澱粉遇碘變藍,這似乎成了乙個科學常識。

教師正在猶豫之時,下課鈴「及時地」掩蓋了教師的尷尬,筆者含糊其辭說了些諸如「可能是氣溫影響了實驗,也可能是實驗員買的澱粉不對」,就匆忙下課了。

課後筆者一直忐忑不安,就自己做了一遍實驗,

中學生物教學

實驗結果確實是紫紅色。立即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才發現:澱粉遇碘變色受多個因素影響,如受澱粉型別(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所含比例不同)、澱粉的新鮮度、顯色反應時的溫度、ph等因素的影響。

筆者一一研讀了相關的資料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終於清楚了澱粉遇碘變色的原因。於是認真地重新整理了教學思路,並將原來失敗的一節實驗課重新設計成乙個**性實驗,重新設計了一下教學方案,準備在另乙個班級上課。

2.2問題解決的策略

**一:不同種類的澱粉遇碘會怎樣?

……「老師,為什麼我的熱澱粉溶液遇碘不變藍?」望著學生渴望求知的臉,筆者只是不動聲色地引導:「這種情況說明了什麼呢?

」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懷疑可能是澱粉的原因,然後及時地說:「老師這有另外一種澱粉溶液,想不想再試一下?」學生們立刻取了材料重新做了一遍實驗。

「老師,變藍了!」看著他們興奮的臉龐,筆者趁勢延伸:「那這種澱粉遇碘一定變藍嗎?

」**二:不同含水量的澱粉遇碘會怎樣?

「老師,我們組用的是饅頭,為什麼我的不變藍,他們的卻變藍了?」

「老師,我發現這兩塊饅頭不一樣,不變藍的這一塊可能是太幹了。」一直沒吭聲的課代表冒出一句,學生都把目光投向了筆者,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說:「科學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科學前輩們在**的道路上也和我們今天一樣,不斷進行探索的。

大家想一想,遇到這種情況,下面應該怎樣做呢?」

筆者馬上說:「應該再做實驗,繼續驗證!」

只見一位學生迅速灑了一點水在幹饅頭上,課代表滴了一滴碘液在上面。「噢,變藍了,變藍了。」實驗室裡充滿了學生興奮的叫聲。

筆者接著又說,「可是,這又是為什麼呢?那請同學們課後再去查詢答案吧。」

「嘀鈴鈴……」下課鈴響了,學生有的去學校圖書館去查閱資料,有的到電子閱覽室去上網搜尋……

第二天上課時,學生們就有了各種回答。去查圖書的學生和上網搜尋的學生都查到了相關知識:直鏈澱粉能溶於熱水而不呈糊狀,支鏈澱粉不溶於水,熱水與之作用則膨脹而成糊狀。

其中溶於水中的直鏈澱粉,呈彎曲形式,並借分子內氫鍵捲曲成螺旋狀。這時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鑽入螺旋當中空隙,並借助范得華力與直鏈澱粉聯絡在一起,從而形成絡合物。這種絡合物能比較均勻地吸收除藍光以外的其他可見光(波長範圍為400~750nm),從而使澱粉變為深藍色。

師生共同**的成果是:

(1)課本上的說法比較模糊,沒有說明是什麼樣的澱粉,在什麼情況下遇碘變藍,因此說法不完全正確。

(2)課本上說法應該糾正為:直鏈澱粉溶於熱水,冷卻後遇碘變藍。

3教學反思

傳統的觀念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在新的課改形勢下,教師再也不能僅僅充當照本宣科的布道者,而是要轉變為學生科學**的倡導者和合作者。

絕大多數教師能做到前一角色,而後一角色對於從教有一定階段的教師而言頗有難度,要勇於不斷嘗試角色的轉變,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理念的轉變。生物學原本就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培養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徑。新課標倡導**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積極思考,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一次課上學生提出反應顏色不符時,教師出於對教材尊嚴的維護而以其他原因敷衍學生,如「可能是實驗室買的澱粉不對」或「今天氣溫不適宜」等,對學生強調「澱粉遇碘液肯定是變藍」。看似搪塞過去了,但教師自己總覺得有點尷尬:「怎麼不是藍色呢」;「要是提前做一遍看一下該多好」。

學生則會認為:「我明明做出來紫紅色(赭色或黑色),老師偏要說是藍色,不尊重我的觀點。」甚至會得出教師自己沒弄清楚應該是什麼顏色。

這使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大打折扣,嚴重得會讓學生失去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在這次**實驗中,筆者深受啟發:新課改精神使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再也不是唱「獨角戲」了,而是和學生相互交流,互通有無,真正體現了新課改的精髓。在這個實驗**中,筆者就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通過學生查詢到的資料,也學到了許多知識。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通過這個**,筆者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教學相長」。

教學中,教師不能要求學生強行接受某一概念,而應要求學生不迷信專家、不惟書、不惟上,敢於向權威挑戰,讓他們在**中感受到「欲知此事,必身體力行」的道理;在親歷過程中體驗到只有經過親身觀察和檢驗才真正相信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的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由一節學科整合課引發的感想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教學反思 劉雨晨泰來縣和平鎮團結學校 2008.12.3 由一節學科整合課引發的反思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是新課標的乙個重要理念,而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由一節生物公開課得到的點滴體會

作者 蘇春雨 讀與寫 教育教學版 2014年第11期 摘要 通過上一節生物公開課 能量的釋放和利用 筆者從中受到很大啟發,本文從選題 準備 教學設計 本組的老師共同研討 等幾個環節入手,課程最佳方案。關鍵詞 生物課體會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2 1578 201...

由一節語文課想到的 語文教學反思

課後,我一遍遍地回想著課堂上的教學,一次次咀嚼著自己做的每乙個記錄,我不停的審視著自己的課堂 反思著自己的教學。不知道為什麼,這次講課我心裡有著很大的壓力,可以說幾年來,我也做一些公開課,但像今天這麼失敗的課卻已經是第二次了,歸其原因,我發現每一次都是對學生沒有更好的了解與交流,就直奔新課的學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