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及其運動

2022-10-12 07:36:06 字數 4473 閱讀 3417

一、填空題

1、 地殼是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最外層,它與大氣圈、 水圈、 生物圈等地球外部圈層的聯絡最為緊密。 地殼運動使地球內部物質和能量參與地殼外部形態的塑造,從而奠定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骨架。具有剛性特點的地殼,可抑制岩漿不致大量無規則地湧出地表,對自然地理環境起著調節和保護作用,從而使人類獲得乙個較為安寧的自然環境。

2、 礦物的晶形按形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型別—— 單形和聚形 。如果兩個以上同種晶體有規律地連生在一起,稱為雙晶 。最常見的雙晶有: 接觸雙晶 、 穿插雙品 、 聚片雙晶 。。

3、礦物的物理性質主要包括礦物的光學性質和力學性質 。礦物光學性質包括顏色 、 條痕 、 透明度 、 光澤 。礦物力學性質含硬度 、 解理 、 斷口 、 延展性 、 脆性等。

礦物其他物理性質還有比重 、 磁性等。

4、礦物硬度大小主要取決於內部結構質點間連線力的強弱 。德國莫氏(選擇了常見的10種礦物,將硬度由小到大排列,分為 10級 ,這就是習稱的莫氏硬度計 ,其中,滑石硬度為 1 ,石英硬度為 7 ,剛玉硬度為 9 ,金剛石硬度為 10 。野外鑑定礦物時,如找不到標準礦物,可利用一些代用品測試,如指甲 (硬度 2-2.

5 ),銅鑰匙 (約 3 ) ,小鋼刀 (約 5.5-6 )。通常,可以將礦物硬度略列劃分為軟 (其硬度 《指甲 )、中 ( 指甲-小刀 )、硬 ( >小刀 ) 和極硬 (石英刻不動) 四類。

5、礦物受力後沿著一定結晶方向斷開,並產生光滑平面的性質稱為解理 ,裂開的光滑乎面稱解理面 。解理一般沿著晶體內部構造聯絡力量弱的方向發生。根據裂成光滑解理面的難易程度,可以分為:

極完全解理 、 完全解理 、 中等解理 、 不完全解理 、 無解理 。

6、按比重,礦物可以分為四級: 輕礦物 ——比重<2.5; 中等比重礦物 ——比重2.

5-4; 重礦物 ——比重4-7; 極重礦物 ——比重》7。對極重礦物來說,比重是鑑定的重要標誌。比重不僅對於鑑定礦物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研究古代沉積環境、查明物質**亦是重要的。

7、按成因,岩石可以分岩漿巖(火成岩) 、 沉積岩(水成巖) 和變質岩三大類。

8、岩漿活動包括2種方式:岩漿上公升到一定位置,由於上覆岩層的外壓力大於岩漿的內壓力,使之停滯在地殼中冷凝,結晶,稱岩漿的侵入作用 。由此作用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巖 。

其在地殼深處(地表以下3-6km處)和淺處(地表以下0-3km或近地表)形成的岩石分別稱深成巖和淺成巖 。岩漿衝破上覆岩層噴出地表,即噴出作用或火山活功 (揮發成分大部逸失),這種作用形成的岩石稱噴出巖 ,又稱火山岩 。

9、沉積岩中礦物約有160餘種,常見礦物僅20餘種。其中, 石英、長石、白雲母、粘土礦物和碳酸鹽礦物可佔該類岩石礦物總量的93%以上。沉積岩與岩漿巖在礦物種類和含量上存在很大差別 。

這些差別的原因主要與沉積岩形成時的表生地球化學環境特別是生物化學風化和侵蝕 、 搬運與堆積作用有關。

10、導致岩石發生變質的主要因素為溫度 、 壓力和化學性質活潑的氣體和溶液 。 溫度一是主要由地球深部放射性元素的蛻變產生的地熱;二是岩漿侵入對其圍岩產生的熱能;三是新構造運動產生的摩擦熱,但對岩石變質影響較小。溫度一方面使發生重結晶作用 ,另一方面產生新的高溫變質礦物 。

壓力有靜壓力和定向壓力兩種,靜壓力可以產生體積減小而比重增大的新礦物,定向壓力使岩石發生破碎和變形 ,還可以使其中的柱狀或片狀礦物垂直壓力方向定向排列,形成岩石中的片理構造 。化學性質活潑的氣體和溶液導致岩石物質成分發生變化 ,產生新的變質礦物 。

11、常見變質岩有: (1)板岩 、 (2)千枚岩 、 (3)片岩 、 (4)片麻岩 、 (5)石英岩 、 (6)大理岩 、(7)角閃岩及角閃片巖 、 (8)矽卡巖等 。

12、依據岩漿的發展順序和冷凝成礦階段,內生礦床分為岩漿礦床 、 偉晶巖礦床 、 氣化熱液礦床和火山礦床四種。

13、在外力作用下使有用組分聚集形成礦床的作用稱為外生成礦作用 ,主要指風化作用 、 沉積作用及生物堆積作用 。這三種作用分別形成風化礦床 、 沉積礦床及可燃性有機巖礦床 ,統稱為外生礦床 ,包括鐵、錳、鋁等金屬礦產及能源礦床等。

14、岩石或原有礦床在熱力 、 動力特別是區域變質作用下受到改造,使之某些成礦組分集中和重結晶而形成礦床的作用稱為變質成礦作用 ,所形成的礦床稱變質礦床 。主要包括變成礦床 、 受變質礦床和混合巖化礦床三類。

15、按**成因可以分為構造** 、 火山** 、 塌陷**和誘發**四種。按震源深度又可分為: 淺源** 、 中源** 、 深源** 。

按**發生的地表結構形態可分為海洋**和大陸**二大類。

16、由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地殼震動叫** 。**是一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的發源地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 ;從震源至震中的距離叫震源深度 ;震中到觀測點的距離叫震中距 。

**烈度和**震級既有聯絡,又有區別,一次**只有乙個震級,但同一次**會因震中距不同而有不同的烈度。一般說來,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

17、**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輸送出來的。強烈**發生所引起的種種地面破壞現象,都是**的強烈衝擊波所造成的。**波是一種彈性波 ,它包括體波和面波 ,其中體波又分為縱波(p) 和橫波(s) 。

縱波在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傳播速度最快,能量散失也快; 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速度較慢,能量的散失也慢,故影響範圍比縱波大。 面波傳播速度最慢、頻率較低,引起的震動最強烈,破壞作用最大。

18、岩層包括沉積岩 、 層狀火山岩以及由這兩者輕度變質而形成的變質岩 ,通常由若干個層所組成。

19、岩層產狀用岩層的走向 、 傾向和傾角三個要素來表示

20、辨認褶曲型別,不能單靠褶曲形態,而尤為重要的是對比構成褶曲岩層的新老關係 。.若所形成的背斜或向斜與地形起伏基本一致,可分別稱之為背斜山和向斜谷 。若地形上背斜部位侵蝕成谷,向斜部位發育成山,則可分別稱之為背斜谷和向斜山 。

這種地形與構造不吻合的現象稱為地形例置 。

二、 名詞解釋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稱克拉克值,亦稱元素豐度。

2、晶質礦物——凡組成礦物的質點按一定規則重複排列而成的一切固體,都稱晶質礦物。自然界絕大多數礦物是晶質體。

3、單形——指礦物晶體由一種同形等大的晶面所組成,單形數目僅47種。

4、聚形——是由兩種以上單體組成的晶體。聚形特點是在乙個晶體上具有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晶面,其種類成千上萬。

5、光澤——礦物表面對光線的反射能力。

6、硬度——礦物受到刻劃、研磨等作用時所表現出來的機械強度,稱硬度。

7、膠體——指直徑大小為1-10um的微粒在另一些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分散而成的混合體。此種型別的常見礦物有蛋白石,褐鐵礦赤鐵礦fe2o3等。

8、岩石——是礦物的集合體,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地殼物質。岩石的化學、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及產狀都與地質作用有密切的因果關係。

9、岩漿——是在地殼深處生成的、含揮發性成分的高溫粘稠的矽酸鹽熔漿流體,亦是各種岩漿巖及其礦床的母體。

10、岩漿巖——又可以被認為是地下深處的岩漿侵人地殼、噴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11、岩漿的侵入作用——岩漿上公升到一定位置,由於上覆岩層的外壓力大於岩漿的內壓力,使之停滯在地殼中冷凝,結晶,稱岩漿的侵入作用。由此作用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巖。其在地殼深處(地表以下3-6km處)和淺處(地表以下0-3km或近地表)形成的岩石分別稱深成巖和淺成巖。

12、噴出作用或火山活功——岩漿衝破上覆岩層噴出地表,即噴出作用或火山活功(揮發成分大部逸失),這種作用形成的岩石稱噴出巖,又稱火山岩。

13、岩漿巖結構——岩漿巖的礦物結晶程度、顆粒大小、自形程度和礦物之間結合的形態等所反映出來的岩石構成上的特點稱之為結構,

14、岩漿巖構造——指礦物集合體及其之間的各種特徵,包括礦物的集合體的大小、形狀、排列和空間分布等。

15、沉積岩——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風化剝蝕以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產物在原地或經外力搬運沉積後,又經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稱為沉積岩。

16、變質作用——岩漿巖、沉積岩或者先成變質岩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等作用下導致的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並使之成分、結構、構造產生一系列改變,這種變化和改變的作用稱為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即是變質岩。由岩漿巖和沉積岩變質而成的岩石分別稱正變質岩和負變質岩。

17、礦床——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在經濟與技術條件下其質和量均可供開採利用的有用礦物的富集地段。

18、礦體——礦床中具有一定形態、大小和產狀的礦石聚集體。它是組成礦床的基本單位,開採的物件。

19、礦石——指有用的含量達到開採利用標準的岩石,是岩石的特殊部分。礦石由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兩部分組成。

20、礦石品位——礦石中有用組分的百分含量稱為礦石品位,它是衡量礦石質量的主要標誌。

21、內生成礦作用——由內部動力地質作用引起的,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使成礦物質得到區域性富集而形成礦床的作用。

22、外生成礦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使有用組分聚集形成礦床的作用稱為外生成礦作用,主要指風化作用、沉積作用及生物堆積作用。

23、成煤作用——由植物轉變為煤的過程稱為成煤作用。

24、石油——為多種碳氫化合物(烴)混合而成的油脂狀液體。主要成分大致為;碳80%-90%,氫10%-14%,其他氧、硫、氮共約佔1%-2%。石油一般呈棕黑、深褐、棕黃等色,比重為0.

75-1.00,含熱量約為煤的兩倍。

25、天然氣——比石油輕,常位於石油的上部而構成氣頂。天然氣是以甲烷為主的氣態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一般無色無味,可以燃撓,是重要能源。

2 3地殼的運動和變化

教學設計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地質作用的含義 了解內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了解地質構造的主要型別及其形成的相對應的地貌 了解地殼物質的迴圈過程。能力目標 通過閱圖,學生能夠判別地質構造的型別並能利用地質構造的規律去指導生產實踐 通過閱圖,學生能夠自已學會...

地殼的運動和變化第二課時

2013級高一地理學案主備人 劉金英郭希民審核 劉艷巖時間 2013 11 22 第二章第三節 地殼的運動和變化 第二課時 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理解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關係,知道地表形態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 3.理解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

地殼的內部結構

北京時間2009年2月12日1時34分,在印度尼西亞塔勞群島 北緯3.9度,東經126.6度 發生7.2級 震源深度約30千公尺,震中100千公尺範圍內無較大城市。據此回答1 2題。1 波橫波 s波 和縱波 p波 的傳播速度在莫霍介面處發生的顯著變化是 a s波 p波的波速都明顯增加 b s波完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