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學設計

2022-10-11 19:27:05 字數 2593 閱讀 5653

**二:提出問題:「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水對它的浮力。有的學生認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不受水對它的浮力,理由是物體沒有被浮起來。還有的同學則認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因為物體下沉的速度比較緩慢……到底哪種猜想正確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實驗器材:燒杯、水、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

實驗過程:將石塊用細線拴好掛在彈簧測力計的秤鉤上,靜止時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再將石塊浸沒在水中靜止時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讓學生比較f與f,的大小,得出結論。注意讓學生分析石塊的受力示意圖,可發現此時石塊受到重力與浮力的作用,根據力的平衡的原理可知g=f.

再將石塊浸沒在水中靜止時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讓學生分析石塊的受力示意圖,可發現此時石塊受到重力,浮力,拉力,根據力的平衡的原理可知

g=f浮+f,

明確實驗過程之後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交流評估。各小組學生代表交流實驗現象:實驗發現當石塊浸入水中後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說明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塊,因此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液體對它的浮力。而且

f浮=f-f,

【反饋練習一】

1.水中下沉的鐵塊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如何用實驗證明?

2.乙個木塊重5n,它漂在水面上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乙個鐵塊重10n,將鐵塊用細線拴好掛在彈簧測力計的秤鉤上,靜止時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7n,鐵塊此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通過反饋練習運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落實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第乙個目標。)

**三: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浮力產生的根本原因

演示實驗:把乙個桌球放在乙個鋸掉底部的可樂瓶的瓶口,把水倒入可樂瓶,發現桌球在瓶口處沒動;再把蓋子蓋住瓶口後倒入水發現桌球浮起來了。讓學生分組討論桌球浮起來的原因:

第一次沒動是因為桌球受到水對它向下的壓力,第二次桌球即受到水對它向下的壓力,也受到水對它向上的壓力,而且水對它向上的壓力大於水對它向下的壓力,所以桌球浮起來了。

(浮力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物體上下表面受到壓力差,即f浮=f下-f上,如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則有f浮=f下)

乙個邊長a的正方體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少?提醒學生根據液體壓力壓強的特點解答後,再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交流,教師最後用課件演示解答過程f浮=f下-f上=(h+a)p水水水g=vp水g=v浸p液g

(說明水只是液體中的一種,推而廣之就是p液。這裡的v指的是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因為漂浮在液體表面上的物體f浮=f下=hp液浸p液g)

2.由上述過程教師讓學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學生會很快得出浮力的大小既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又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將空易拉罐按入水中體會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學生在實驗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來越大。從中體會到是易拉罐浸在水中的體積在變大時才使得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來越大的。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注意當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小桶中的水面在公升高,公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等於什麼?學生經過討論不難回答出公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與易拉罐浸在水中的體積相同,從而進一步認識到物體浸在水中的體積等於物體排開水的體積,這為第二節阿基公尺德原理的講解打好了鋪墊。

教師演示把雞蛋放在水中讓學生觀察雞蛋在水中的浮沉情況,學生自然會得出雞蛋沉在水底,教師提出問題:雞蛋此時受到幾個力的作用,畫出它的受力示意圖。讓學生畫好後交流,教師演示。

然後教師再次提出問題:誰能讓雞蛋浮起來呢?

學生再次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然後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很快就得出了逐漸往水裡加鹽,並用玻璃棒攪拌。直到雞蛋懸浮在鹽水中。

引導學生畫出此時雞蛋的受力示意圖與前一次雞蛋的受力示意圖對比,學生會發現第一次f浮=g-f支,第二次f浮=g,進一步推出第二次的f浮大於第一次f浮。再進一步讓學生思考是什麼原因讓浮力變大了?學生會立即回答是鹽水的密度大於水的密度,由此推而廣之液體的密度是影響浮力的因素之一。

再讓學生思考上面兩次實驗都使用了什麼物理方法?學生會很快答出是控制變數法。教師強調此法對實驗結果的意義。

(利用所學過的知識獲取新知識不但可以鞏固舊知識,而且可以讓新舊知識集合、結合起來,構建知識體系。)

【反饋練習二】

1.兩手分別拿著乙個小木塊和乙個大石塊,把它們都浸沒在水中,同時鬆開手,小木塊上浮,大石塊下沉,_______受到的浮力大。

2.乙個體積為100cm3的物體放在水面下20cm處時受到的浮力為多少?

(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由此進一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及知識與技能第二個目標)

【小結】

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穫、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教師最後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布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2.課後思考物體的重力,物體的密度,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對浮力是否會有影響?用實驗驗證。

【板書設計】

§13-5 浮力

1.定義

浮力 2.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3.公式:f浮=f-f, f浮=v浸p液g

【課後反思】

1.教師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本節課的實驗方案、測量方法很多,可以通過評估找到最優方案進行實驗。

浮力 教學設計

呼中三中孫啟豔 設計理念 1.通過實驗引發討論,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現象的能力。2.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能力。3.通過討論,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教學目標 1 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2 通過實驗 浮力的大小 3 經歷 浮力大小的過程 4 知道阿基公尺德原理 5 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

《浮力》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1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作用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第十四章 壓強與浮力 的一部分,是浮力部分的起始課。浮力是學生自小就接觸到並且相對熟悉的一種力,相關的物理現象並不陌生,與日常生活聯絡密切。在浮力的學習與運用中,既涉及到前面重力 二力平衡 二力的合成 壓強等有關知識,又是後面學習物體浮沉條...

浮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內容是華師大版 科學 八年級上冊的第三章第二節,浮體 浮力概念的引入。通過生活中浮體的介紹 船舶發展的歷史等事實展開針對浮力的討論。通過浮體受到的浮力和浸沒在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兩個實驗 讓學生明白浮力的存在及浮力產生的原因。之後將浮力概念類推到浸沒在氣體中的物體受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