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 上

2022-10-07 09:39:04 字數 4659 閱讀 5938

緒**藝學:是一門科學地研究文學的學問,包括三個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絡的分支,即文學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

文學史:是一門歷史地、具體地考察文學產生、發展和演變過程、狀況、經驗和規律的專門學問。

文學批評:通過對一切文學現象,特別是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等的分析、比較、評價,最後達到對它們作出科學的判斷,從而給與它們一定的歷史地位。

文學理論:以人類社會的歷史的和現實的一切文學現象作為研究物件,總結和**文學的性質、特徵、構成、功能、價值和文學創作、文學接受、文學發展等的規律,從中發現並建立起的文學基本原理、概念範疇、命題框架及研究方法。

文學發展史上關於文學(藝術)本質的看法

在文學發展史上,出現過種種關於文學本質的看法,如亞里斯多德的「摹仿說」,康德的「天才說」,黑格爾的「理念的顯現說」等。近乙個多世紀以來,對文學的看法更多了:有的從認識論角度,把文學看成社會生活的反映;有的從哲學的角度,把文學看作是克服異化、使人性暫時獲得復歸的一種手段;有的從價值學角度,認為文學是人格和思想感情的表現;有的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文學是苦悶和歡樂的象徵,使人的內心感情的昇華;有的從審美學的角度,認為文學是有缺陷的世界的一種理想之光;有的從符號學的角度,認為文學是語言符號的結晶;也有的從政治和階級的角度,把一定時期的文學看作階級鬥爭的工具……

近幾十年來,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心理學、符號學等學科以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向文學理論作多方滲透,滲透的結果一方面使文學理論派別繁多,各種文學觀念體代頻率增快;另一方面,既由於它們的不無合理的發現和見解而雄視文壇,卻又因為把賦予其生命特徵的東西推舉到極端而產生了相應的謬誤,最終只能悄然引退。

這種情況之下,有的文學理論家企圖通過對各種派別的文學理論的綜合來建立起自己的文學理論觀點。關於文學的性質與特徵,可以用「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來概括,涉及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文學基本屬性,語言在文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第一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一、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的特殊性體現為:文學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既是反映生活的產物,又是超越生活的創造。

1.從發生學角度看,文學源於生活

(中國古代「感物說」,西方「摹仿說」)中西文論都強調文學必須依賴於社會生活,只是著眼點不同。中國古代的「感物說」主要是從思想感情的發生只能源於豐富的人生經驗來講的,西方的「摹仿說」則強調了社會生活為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礎對文學活動的主體的制約,後者闡明了社會生活作為文學物件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學活動存在和發展的不可少的前提。

中國另有「詩言志」(《尚書.堯典》、「詩緣情」《文賦》)

「物」既有自然物件,還有現實生活的各種人生境況和社會矛盾(韓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娛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

文學源於生活並受生活所制約,因此也必然會打上階級、時代的烙印並表現受其所處的社會關係所制約的社會心理和審美傾向;同時,文學傳統如原型、母題、成規、模式等也影響著主體對來自生活實踐的素材的理解和處理。

2.從價值角度看,文學高於生活

文學是為滿足人類審美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和發展的,生成於主體對人生的審美把握。文學在摹寫現實的同時還應該尋找造成現實生活所以如此的原因,追尋與思索人生的意義。

(巴爾扎克)闡明了文學高於生活的兩層涵義:其一,文學對生活的反映超越了現象摹寫的層面,而尋找和揭示隱藏在生活現象背後的各種動因,對生活作出藝術概括;其二,文學不僅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現。作家在反映生活的同時都會或鮮明或隱蔽地表現自己對人生意義的思索,並以此給讀者精神上的啟迪和審美享受。

二、文學的主體性

能夠相當真實地反映生活,又能通過價值關係鮮明的顯示反映主體的個性和情感,是文學藝術的特質。

主體自身的各種條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經驗和他的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與理解,必然會深刻地影響文學對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學這種社會意識的乙個特點,我們稱之為文學的主體性。

文學的主體性表明,文學並不是客觀物件如實投影與人的大腦的產物,而是在主體的積極參與下才得以形成的一種包含了主體成分在內並受主體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識現象。藝術形象中有作家個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經驗,有他們對人生和人性的獨特理解和感悟,有他們與眾不同的感受方式和言說方式。

藝術家用人世材料工作,藝術則是他的心智的果實。――歌德

主體要有對生活的深切感觸,必須以情感投入的方式和審美評價的態度把握生活物件。(不能不為)――蘇軾

三、藝術真實

1.中外古代文論在藝術真實上所表現的異同

同:a.都非常重視藝術真實問題;

b.都認為藝術真實並不等同於生活事實,而是對生活事實的提煉、概括、超越和創造

異:a.中國古代文論允許提煉和變形,強調「神似」;

b.外國文論注重「形似」,要求在形態、狀貌上相似、契合

2.藝術真實的三個測度

a.反映測度著眼於文學與生活的關係,強調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必須源於生活,文學的虛構與想象必須以現實為基礎,必須符合生活的邏輯或情感的邏輯。

b.表現測度著眼於文學與作家的關係,檢驗創作主體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態度。

c.心理測度著眼於文學與讀者的關係,檢驗文學作品能否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

3.藝術真實的概括:文學從根本上保持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創作主體具有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態度,以及文學的虛構和想象要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是藝術真實的構成的三個要素。

藝術真實因此可以概括為表現在文學活動中的上述三種要素的統一;而文學的真實性則是檢驗文學作品在實現藝術真實上所達到的程度。

四、如何理解文學的審美性

文學的價值取向的內在規定是審美。文學具有審美的意識形態性,從審美關係上把握社會生活。文學以其對美的追求、建構、揭示和表現,滿足了人類的審美需要,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並因此確立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1.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

文學從社會生活中尋找、發現和揭示的,是由審美關係所規定的人生境況及其內涵的意義和價值。美和醜都能夠成為文學表現的物件,因為正是在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的鬥爭、對抗中,人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往往更易獲得鮮明和豐富的顯現。充分顯示了醜的本質,或者對醜的表現達到了神似境界的藝術形象,也可能獲得極高的審美價值。

悲劇表現醜暫時壓到了美,也能因為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與嚮往而獲得審美意義。所以,判斷一部作品的審美價值,不在於它是否寫了醜,而取決於作家能否從審美關係上去認識把握。

2.文學是人學

其一,文學以人為物件,展示人的生活,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研究人的靈魂。其二,就文學的審美性而言,文學對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現象、表現人的價值、追尋人生意蘊的特點。從而體現了文學以審美方式來把握生活的特點。

3.文學活動必須以物件化的方式進行,這是文學活動過程的審美性的體現。文學的審美屬性在要求文學活動必須個性化的同時,還規定了個體的感受與發現,只能以社會實踐和人類創造為物件。

(物件化幫助作家塑造藝術形象、選取題材、從整體上把握生活)

五、文學特殊性的表現

1. 文學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2. 文學以審美為價值取向,以體驗的方式把握人生;

3.文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以語言為媒介來實現對社會生活的審美把握和藝術表現。

六、傳統文論與現代文論對語言的認識

人們根據表現媒介的不同,把藝術分為四類:

造型藝術――用線條、色彩、體積等媒介塑造形象,如繪畫、雕塑

表演藝術――用樂音、節奏、旋律或形體動作等媒介,如**、舞蹈

語言藝術――即文學,語言是文學塑造形象的材料

綜合藝術――綜合了上述所用的媒介和手段,如戲劇、影視藝術

傳統語言學認為「工具」是語言的基本屬性,語言是文學塑造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意識所使用的媒介或材料。現代語言學認識到,語言先於個人存在,是乙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積澱,它是一種工具,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會影響人對世界的認識。

現代研究與傳統文學理論的區別主要在於語言觀念的不同,即過去文學理論的語言研究室在修辭學層面上展開的,主要討論語言作為表達方式、手段和技巧對文學活動的影響,屬於「語言工具論」的範疇;現代文學理論則把語言放在「文學本體」的範疇,關注語言在文學本體構成中的作用,強調語言從一開始就制約著作家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制約著他對形象的孕育和塑造。

七、文學活動中的言意矛盾

作為一種審美意識,文學必須表現個體對現實人生的體驗;作為一種語言的藝術,文學又只能用語言來傳達審美意識。而語言和文學作品中要傳達的意蘊之間存在的不吻合情形,即文學活動中的言意矛盾。大體有以下三種形態:

1.「意」的豐富多樣和「言」的符號傳達之間存在差異、距離或不對等的矛盾。(「文不逮意」)其一,「意」豐「言」寡,相對於所要表達的豐富的心理感受,語言顯得貧乏、淺陋;其二,語言本身所攜帶的意義太多,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達。

2.某些生成於個性體驗的審美感受,對人生意蘊的領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說或言說不盡的特點。(「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生成於一瞬、偶然的體驗,卻往往雜糅了多重心理內涵,交錯著不同的時空,沒有條理分明的邏輯結構和因果關係,因此,很難用通常的語言方式來傳達。

3. 先於個人存在的語言可能會影響人的感覺和思維,從而限制了個體感受和思想的形成。(禪宗語:「才涉唇舌,便落意思;盡是死門,終非活路」)

文學語言活動必須走出兩種困境:

1. 文學傳達過程中的言意矛盾(講究語言修辭、對日常語言進行藝術加工,強化文學語言的表現性和形象性)

2.感受和思想生成過程中的言意矛盾(面對現實、投入生活,堅守、執著於個體對人生的切身體驗和感受)

七、語言藝術的特點

文學以語言為媒介實現對社會生活的審美把握。語言對於文學有重要意義:

①作家對生活的理解、感受要借助於語言;

②進行藝術思維、孕育藝術形象,也不能完全脫離語言;

③作家表達內心的審美感受和體驗,使其物化為可供他人欣賞的藝術形象,也一樣要依賴語言。

2019文學理論

安徽師範大學 2010年招收碩士研究生考題 專業名稱 文藝學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科目名稱 文學理論與評論寫作科目 642 考生注意 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本考題上無效 一 解釋題 任選8題,每題5分,共40分 1 文學與文學研究 2 形象的假定性與...

文學理論模擬卷答案

一 填空題 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學傳播可以區分為 口頭傳播 書寫印刷傳播 和 電子傳播 三種型別。2.文學創作活動的過程可以區分為 素材積累 藝術構思 和 藝術傳達 三個階段。3.文學中的語言可以區分為 人物語言 和 敘述人語言 兩種。4.一般來說,藝術可以區分為 表演藝術 造型藝術...

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感想

我從事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有一段時間了,可是如何才能教好,怎麼讓學生接受,如何讓學生喜歡這樣的困惑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文學概論課程是我們學校中文系專業開設的第乙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大多數學生也都是抱著對文學的憧憬來面對文學理論的。據我的了解,中文系的學生在面對文學理論的時候第乙個想法是 這是乙個充滿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