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詩歌鑑賞題回歸到

2022-10-02 02:15:03 字數 2477 閱讀 7600

讓詩歌鑑賞題回歸到「讀懂」層面

——高考詩歌鑑賞題對高一詩歌鑑賞命題的啟示

韶關市田家炳中學王軍

最近,我任教的高一年級舉行了一次單元測試。詩歌鑑賞題的選文為一首語言直白的樂府詩《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衣裳。

」在做試卷分析時,我從任教的兩個班級各隨機選取了12份答卷做統計,結果這道詩歌鑑賞題的得分情況讓我既驚訝又無奈。

統計結果表明:兩道題的得分率、區分度都很低。這可能會給高一學生一種印象:

古詩鑑賞題很難得分,大家的得分都差不多。這勢必會讓高一學生的古典詩歌閱讀興趣大打折扣,從而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課堂上我問學生,這類題目為什麼不會做。

學生說,題目看不懂,不知道從**下手。我們來看,這兩道題覆蓋了「形象」「表達手法」「思想感情」這三個考點;沒有考查學生是否讀懂詩意,直接進入深度賞析;題幹基本上照搬《考綱》的表述,沒有引導學生作答的「提示語」,導致學生「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高一年級的平時的測試中,詩歌鑑賞到底該怎麼考查,我試著從歷年詩歌鑑賞題中來尋找答案。

(一)高考詩歌鑑賞考查史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高考對詩歌鑑賞的考查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缺位時代。2023年以前只有2023年有一道題涉及古典詩詞,題目要求把《石濠吏》翻譯成白話文。

第二階段,從題型來看,是「選擇題時代」;從考查內容來看,是「讀懂時代」。 93年之前,由於古典詩歌考題出現不久,考查多涉及詩詞的文體知識(如格律、分類)及文化常識(典故、節令),98年以前,考題多貼近「讀懂」,多考查考生對文句的理解。之後,進入深度考查,側重於側重從形象、語言、表達等方面來考查考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第三階段,從題型來看是「主觀題時代」;從考查內容來看,是「賞析時代」。2023年的上海卷採用主觀題與客觀題相結合的形式。之後的各省市自主命題中詩歌鑑賞大都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古詩詞鑑賞進入了主觀題時代。

從以上梳理,我們是否可以獲得以下認識。其一,高中起始年級考查詩歌鑑賞,在題型設定上能否採用選擇題與主觀題相結合的辦法,「能不能考查出學生真實的語文水平,關鍵不在於試題是主觀還是客觀,也不在於答案標準還是不標準,而在於試題命制的水準。」(章桂周《從主觀題大行其道說開去》,《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年第7期)。

好的選擇題既可以起到考查功能,也能給學生乙個詩歌賞析的示範。其次,考題是否一定要跟著考綱亦步亦趨,是否在題幹的編制中一定要涉及到「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情感」,「文體知識」「文化常識」是不是可以視而不見,特別對起始年級的學生來說。

(二)廣東近五年(2010-2014)詩歌鑑賞題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近五年廣東古典詩歌閱讀題有幾個特點:

表現手法題的設定具體化了,「請從虛實關係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2023年),「作者在詞的上片是怎樣借景抒情的」(2023年)。2023年的表現手法題的題目設定限定為「頷聯的寫景手法」,而《2023年廣東語文高考年報》對這道題有這樣一段話:詩歌的表現手法有很多種類,加上高校的表述,跟中學的表述也有差別,考生的理解就多種多樣了,答案豐富多彩:

有說是對比、對偶、對仗的,有說是渲染、白描的,有說是意向並列、列錦的……只要貼合詩意,分析言之成理,能夠按照所判斷的表現手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都是可以的。可見,儘管2023年表現手法題限定為「寫景手法」,但還是遇到很多麻煩。因此,對表現手法的考查是否有了這麼乙個趨勢,摒棄「用了什麼手法」的判斷,趨向「結合詩意,分析怎樣使用這種手法的」。

內容的概括與分析題比重加大,十道題中有五道題,「讀懂」層面被重視。要求考生根據詩歌語言的含蓄性、凝鍊性、陌生化等特點,展開想像,還原詩歌中的情境,結合語境、憑藉較強的語言敏感性準確理解詩句的含義,在準確翻譯或轉述詩意的基礎上答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廣東近年的詩歌鑑賞題正在回歸到「閱讀淺易文言文」這個原點上來,正在重視學生「讀懂」力的考查。基於此,高一年級的詩歌題應該直接去考查「讀懂」層面的詞句理解、句意轉述。

對於中學生而言,文言文這種語言工具的掌握難度已經很大,何況是用文言文煉鑄的藝術精品——唐詩、宋詞、元曲。君不見,中學生讀完一首古詩之後常會用疑惑的眼神望著你:這寫得啥啊。

再者,「披文入情」乃詩歌賞析的準則,何以不先看看學生的船造得怎麼樣,卻只問他們對岸風光如何。如果在日常測試中就摒棄「讀懂」層面的考查,可能導致老師不願意在課堂上耐心地去組織學生翻譯詩歌。匯入、朗讀一遍後,螢幕上開始呈現問題:

這首詩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什麼樣的意境,抒發了什麼情感,用了什麼手法。學生連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都還不知道,就問他這個字好在**。事實上,2023年的就有一道題是直接考詩句翻譯的。

「『一晴生意繁』是什麼意思」,可當年竟然有40%的考生將「生意」理解為「做生意」,面對這樣的資料,我們也許真的應該重視學生的「讀懂」能力了。

對詩歌「讀懂」層面的考查既可以借鑑文言文翻譯的命題形式;也可以借鑑語用題中的「擴寫」題型。謝冕教授倡導「泡」開詩歌,即在翻譯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將簡練的詩歌展開,變成散文、故事,總之是「泡」成自己容易理解的語言形式。

總之,在高一年級平時的測試中,我們應開發多樣的題型,注意測試題的序列性,夯實學生「讀懂」詩歌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詩歌閱讀的規律。

詩歌鑑賞題

春日即事 李彌遜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 宿鳥聲中自掩門。注 李彌遜 1085 1153 字似之,吳縣 今屬江蘇省蘇州市 人,歷任中書舍人 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張羅地 指門可羅雀 十分冷落的地方。1 請對首句中的 網 字進行賞析。2 這首詩表現作者...

古典詩歌鑑賞題 一

筆者所編制的這套詩歌鑑賞試題緊扣2003年考綱 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 形象和表達技巧 的規定,並力圖給考生提供乙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審美空間。由於歷年高考均未涉及到古體詩,所以,這套試題所使用材料,均選自唐宋詩詞等近體詩。一 下面是王昌齡 長信秋詞五首 其一 讀後回答問題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詩歌鑑賞選擇題

古代詩歌鑑賞 一 答案 a 暗,遮蔽。使遠處的雪山暗淡 是對 暗 的錯誤理解。c 結尾直接表明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和必勝的信心。3分 a 詩人不想回去 3分 b 襯托的手法 db 兩詩立意並不相同。b 袁詩為七絕,也屬於近體詩。d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意氣慷慨,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格調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