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 不利因素與對策

2022-09-28 22:27:12 字數 1031 閱讀 1632

摘要:養成教育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農村中學生的養成教育面臨著來自於家庭、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不利因素的挑戰。

改進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必須淨化校園內外環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機制,落實日常行為規範。

關鍵詞:養成教育農村教育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882(2012)12-048-02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行為習慣更多的體現出人的素養。養成教育就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長期以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農村地區學校學生的養成教育一直不容樂觀。

筆者在此對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和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希望對養成教育有所啟示。

一、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

關於養成教育的定義或含義,學界持各種不同的看法。從學校角度看,我們認同養成教育是在思想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各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的素質,最終使人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範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養成教育其實質是一種素質教育。它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學校教育中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育的基礎部分,更是教育的質的指標。其內涵在於兩個方面:

一是道德品質的養成;二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它是人的道德品質這一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這一外在表象的統一。

農村中學生的養成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新農村建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基礎。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養成看似小事,卻關乎乙個人的終身發展和乙個民族的素養。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有力保障,真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高素質勞動者和道德高尚的公民,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也是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需要。

要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重要基礎。

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幾點體會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指出 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習慣。可見養成教育雖不是學校教育的全部,卻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綜合性的教育,是日常生活 工作和學習,通過訓練 嚴格管理等一系列活動的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範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中學生養成教育活動實施方案

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 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保證,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與核心。為了能夠紮實有效的實施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品質和文明舉止,現結合我校的實際,特制定我校養成教育的實施方案,具體如下 一 指導思想 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 學習 文明行為...

中學生養成教育活動實施方案

長清區萬德鎮中學生 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 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保證,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與核心。為了能夠落實 長清區中小學生養成教育實施方案 紮實有效的實施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品質和文明舉止,現結合我校的實際,特制定我校養成教育的實施方案,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