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管理者

2022-09-26 18:15:04 字數 5182 閱讀 9912

有效性是可以學會的

「求效」(to effect)和「管理」(to execute),可視為同義詞。

乙個人的才能,唯有透過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才能所為有效。

有效性是一種「自我訓練」、「自我發展」。

有效性的定義

對於「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而言,我們所重視的是「有效性」,是「做對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 done)的能力; 對於「體力工作」(manual work)而言,我們所重視的則是「效率」,是「把事情做對」(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

有效性:使「能力」和「知識」的資源,能夠產生更多更好「成果」的方法。

管理者的定義

由於某「職位」和「知識」,必須在工作中作「影響整體績效的決策」的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

管理者面對的現實

使得管理者缺乏「有效性」的現實因素:

1. 管理者的時間很容易會變成「屬於別人的時間」。

2. 管理者除非能夠毅然改變生活和工作的現實因素,否則將被迫忙於日常作業。管理者需要一套判斷標準,使他能夠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3. 唯有當別人利用管理者的貢獻時,管理者才能有效。

對於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不一定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部屬,而可能是其它部門的人,或是管理者的上司。

4. 外界環境是真正的現實,而這個現實卻不是從組織內部所能有效控制的。

一切成果都發生於組織之外。在組織內部所產生的,只有「努力」和「成本」。

管理者的注意力經常為「內部的問題和挑戰」所困,而不能看到外界事象。

外界事象往往是「質」的性質,不能化為「量」。

對於外界事象,真正重要的不是趨勢,而是趨勢的轉變。

如何達成「有效性」

有效的管理者必須養成的心智上的習慣:

1. 知道時間用在何處。

2. 重視對外的貢獻。

不是為工作而工作,而是為「成果」而工作。

3. 重視長處。

重視自己、上級主管、同僚、部屬、環境情勢的「長處」。

重視「能做」的是什麼。

4. 專注於少數、主要的領域。

在這少數、主要的領域中,如果能有優秀的績效,就可以產出卓越的成果。

為自己設定優先次序。

5. 作有效的決策。

需要的是正確的「戰略」,而不是令人眼花撩亂的「戰術」。

認識自己的時間

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不能管理時間,便什麼也不能管理。

時間管理的步驟:

1. 記錄時間:以明白時間花在**。(如果完全靠記憶,我們不會知道時間是怎麼打發的。)

2. 管理時間:減少「非生產性」活動所占用的時間。

3. 集中時間:將「可自由運用的時間」,由零星而集中成連續性的時段。

時間對管理者的壓力

管理者經常受到各種壓力,迫使他不得不花費時間在「非生產性」的事務上。

整批時間

以管理者的任務來說,若要達成有效性,必須在每件工作上至少秏用相當的「整批時間」。如果少於「整批時間」,必不能完成任何事,再做又得從頭開始。

組織本身的需要、處理人事問題、發明創新都需要「整批時間」。

如何診斷自己的時間

1. 記錄時間秏用的實際情形。(murphy:

參見<>一書,裡面提供了很不錯的time tracking的template。養成紀錄時間的習慣,其實不會花多少時間,但能幫助自己了解時間用在**,如此才能做適當的規劃。否則會覺得很忙,但事後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而感到茫茫然。

)2. 減少「非生產性」的活動(管理時間):

(i) 找出哪些事根本不必做,做了也無助於成果。

(ii) 找出哪些事可以另請他人辦理,而一樣做得好。

(iii) 避免浪費別人時間。(如開會時只找真正需要出席的人進來)

避免時間浪費的方法

1. 找出由於缺乏遠見而產生時間浪費的因素。徵候:重複出現的「危機」。加以預先防止,或設計成例行作業。

2. 人員過多。徵候:用來處理「人際關係問題」的時間佔1/10以上。

3. 組織不健全。徵候:參加會議的時間佔1/4以上。

4. 資訊功能不彰、資訊表達方式不當。

如何善用時間

集中自由時間,成為「整批時間」。

時間如果能夠集中,即使只有乙個工作天的1/4,也足以辦理幾件大事;反之,零零碎碎的時間,縱然總數有3/4個工作天,也是毫無用處。

得到「整批時間」後,不要浪費在處理不重要的事情。

我能貢獻什麼?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

「有效性」包含:自己的工作(內容、水準、影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上司、同事、部屬)、各項工具的運用(會議、報告)。

「有效的管理者」重視貢獻,對成果負責,以整體的績效為己任;「大多數的管理者」注重勤奮,忽視成果,老是強調自己的職權。

重視貢獻,使管理者能掌握事象的關聯。

管理者的基本任務

重視貢獻,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受限於本身的專長、技術、及所屬的部門,才能看到整體的績效,才能注意於「外界」--唯有「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所在。

檢討「我能貢獻什麼」,乃在探索是否存在尚未發揮的潛力。

每乙個組織都需要三個主要層面的績效:直接成果、價值實現、人才發展。

管理者的失敗,最常見的原因,是出任新職時,不能或不願因應新職位的需要而改變。

管理者的職位越高,對「外」方面所需的貢獻也越大。

如何使專家的工作有效

知識工作者必須了解他的產出的使用者是誰;也必須了解使用者應該如何有效使用其產出,而產生效果。

知識工作者應該問同事、上司、部屬:「你認為我應該有些什麼貢獻,才能幫上你的忙,使你能更有『你自己的』貢獻?你在什麼時候需要我的貢獻?你如何需要我的貢獻?什麼方式的貢獻?」

知識工作者應該了解別人的需要、方向、限度、及理解,並使別人能夠了解他們,以使別人能夠應用其成果。

有效的人群關係

唯有重視貢獻,人群關係才具有生產性。這才是真正的「良好的人群關係」。

重視貢獻,能夠滿足「有效的人群關係所需的四項基本條件」:

1. 意見溝通

常常問部屬:「組織和我,應該期望你有什麼樣的貢獻?我們應該期望你做些什麼?你的知識和能力,應該如何作最大的發揮?」

2. 團隊合作

檢討:「誰需要利用我的產出,以使我的產出成為有效」,建立側向的溝通。

3. 自我發展

自問:「我需要什麼樣的自我發展、研究什麼知識和技能,才有助於我對組織的貢獻?」

4. 培養他人

設定以任務需求為基礎的標準。所設定的標準,是要求達於「卓越」,是具有重大衝擊力的工作。

知識工作者的成長,乃是隨著自己對自己所定的要求在成長。

有效的會議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能從會議中得到什麼,也知道會議的目的(應該)是什麼。他堅持開會必須有所貢獻。

有效的管理者,在會議開始時,會先說明「會議的目的」和「要求達成的貢獻」。

如何發揮人的長處

用人之所長的原則

有效的管理者,擇人任事和公升遷,都以乙個人能做些什麼為基礎。

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時,用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長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大致不差的人。

我們可以籌畫乙個組織,使人的弱點不致影響其工作和成就。

1. 不要設計乙個「常人」做不到的職位。

凡是乙個職位,先後兩三個人擔任都失敗了,這個職位就必須重新設計。

2. 職位的要求須嚴;而涵蓋須廣。

合理的職位,是對具有才幹的人的挑戰;而凡是具有與該職位相關的能力者,均必能有確實的成果。

3. 用人該先看人能做些什麼;而不是先看職位的要求是什麼。

在決定將某人安置於某一職位之前,得先仔細考慮這個「人」。

這個原則是考績制度的依據。

打考績時,檢討下列問題:

(i) 此人對什麼工作已有好的表現?

(ii) 此人還有些什麼工作可能有好的表現?

(iii) 為了充分發揮其長處,此人應該再多學些什麼?再取得些什麼?

(iv) 我願意讓我的子女在此人的指導下工作嗎?為什麼?

4. 在用人之所長的同時,必須容忍人之所短。

如何運用上司的長處

要使上司能展其所長,並不能以「唯命是從」的方式做到,應該從「以是為是,以非為非」著手,將自己的見地,用一種能為上司所接受的方式提出。

探尋上司的方式。「閱讀型」或「聽眾型」。偏好「濃縮的報告」或「詳細的報告」。

考量「如何」提出,使上司易於掌握問題的重點。

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

了解自己的型別,了解自己能做些什麼;配合自己的習慣而行動;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

有效的工作次序

專心的作用

有效性的秘訣是「專心」。

有效的管理者,做事時必「先其所當先」(first things first),而且「專心一志」(do one thing at a time)。

有效的管理者明明知道百廢待舉,怛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只集中精力於一事。分別先後,先其所當先。因此可以完成艱鉅的大事。

如何擺脫昨天(專心一志)

有效的管理者不念那不再有任何生產性的「昨天」。不將資源投在不再有生產性的舊有事物。

檢討:「這件事現在還有繼續做的價值嗎?」。

將資源抽出來,轉用於「明天」的新機會。

任何計畫如果無法證明其確屬有效性及需要性,便該立即放棄。

先後次序的考慮(先其所當先)

決定優先順序的原則:

1. 重將來而不重過去

2. 重機會而不重困難

3. 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跟隨別人

4. 取法乎上,以求有突出的表現,而不求安全和易做

決策的方法

有效的管理者的決策,是一套系統化的程式,有明確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驟。

有效的管理者會分辨何者為「例行性」,何者為「策略性」。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在整個決策過程中,最費時的不是決策本身,而是決策的推行。

有關決策的個案研究

貝爾公司總裁費爾(theodore vail)case study。

通用汽車總裁史隆case study。

有效的管理者解決問題,著眼於「最高層次的觀念」。先透徹地思考該決定的是什麼,然後研擬決策應採的「原則」。

決策方法的五個要素

1. 判斷問題是否為「例行問題」。若是,需要制定規則、政策、原則。

問題的「發生」情形有四類:

(i) 例行問題。問題的個別發生,只是一種症候。

(ii) 偶然發生的例行問題。

(iii) 首次出現的例行問題。

(iv) 偶發問題。

常犯的錯誤:

(i) 誤將「例行問題」視為一連串的「偶發問題」。

(ii) 誤將新問題視為舊問題,而沿用舊原則來處理。

有效管理者的鏡子

乙個有效管理者的11面鏡子 一般來說,經理人 主管 容易迷失 易犯的錯誤有11條,它應是我們可貴的檢討與反省的指標,就像一面無情的鏡子,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它,從錯誤中學到寶貴的教訓與經驗,使自己成為一位成功而有效的主管。許多許多的歷史才可以培養一點點傳統,許多許多的傳統才可以培養一點點文化。在今天看...

有效管理者的形象

個人素質 1 面對壓力堅決果斷 2 具有豐富的常識 3 很強的主動性 4 能從經驗中吸取教訓 5 善於解決問題 6 誠實 值得信任 7 有邏輯性思維 8 有決心 9 工作熱情高 10 良好的交流 溝通能力 組織能力 1 善於按時完成專案 2 不接受粗心的敷衍了事的工作 3 定期監督工作程序 4 確保...

讀《有效的管理者》心得

有效管理者 中提出 對組織負有責任,能影響組織經營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管理者就必須卓有成效。通過閱讀本書總結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備以下6個特徵 1 重視目標和績效,只做正確的事情。2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並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審慎的設定工作的優先順序,隨時進行必要的檢討,毅然決然地拋棄過時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