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教學方法,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

2022-08-24 16:57:05 字數 2178 閱讀 5490

學習習慣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動力定型。習慣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葉聖陶先生甚至說「教育就是養成好的習慣」,這完全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

因為現代教育的要求是「學會怎樣學習」。

下面我就中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培養樂學的習慣

如今的學生聰明、好勝、好奇、好問,酷愛刨根問底。這就為習慣的培養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礎。而那種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學習,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厭倦乃至學習效率低下。

尤其是受「應試教育」影響的老師,乙個勁地灌輸,搞題海戰術,搞機械重複地抄寫,試卷一張又一張,使學生漸漸喪失學習興趣。那麼,如何培養樂學語文的習慣,我作了一些嘗試。

首先,遵循中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既了解他們的共性,又了解其個性差異,從學生實際出發,挖掘其內在興趣。在語文課上,我經常採用一些激勵性語言,不斷地刺激學生學習。如:

「你想知道故事內容嗎?」「你還有更好的說法嗎?」「你想讀一讀嗎?

」「你覺得能比某某讀得更好嗎?」「喲,比老師想得還周到呢!誰還有高見?

」等等,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不斷學習的樂趣,慢慢形成習慣。

其次,培養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即主動進行學習。一句話,沒有興趣,學習習慣就無從談起。

在語文教學中,我常採用「揭示課題引趣法」「剖析課文引趣法」「結課引題法」「朗讀課文引起法」等,培養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我還善於創設情境、創設機會,讓兒童體驗成功學習的甜頭,像接受禮物那樣接受新知識。

二、培養自學的習慣

語文自學習慣是在實踐中養成的。中學生要學好語文,必須勤於實踐。而這裡的「實踐」,就是「自學」。

也就是說,自學的習慣是在自學的實踐中養成的。教師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本領。葉聖陶先生說得好,「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惟在啟發引導,使學生逐步增益其智慧型,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然合度。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使中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我注重以下六種自學習慣的培養。

1.預習的習慣。我從一年級新生開始,就著手進行預習習慣的培養——教給預習符號,提出預習要求,完成預習作業。每當預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讀通課文,並邊讀邊畫出生字和新詞語,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課文旁邊打上問號。

接著,匯報預習中學會的生字和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2.識字的習慣。為了走出長期以來「老師扶一扶,學生走一走;老師不扶,學生不走」的識字教字誤區,我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我先讓同學過好漢語拼音關,然後利用筆畫規則、造字特點分析字形、識學生字,最後運用工具書釋義、擴詞,利用「田」字格規範書寫。

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和獨立學習,學生養成了識字習慣能採用多種方法識字,不僅每篇課文中的生字能全部掌握,而且連課外閱讀中發現的生字也能主動掌握。識字能力提高了,反過來又增添了學習的興趣。

3.動口的習慣。在教學中,我注重從低年級開始,處處設定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他們表達和表現的慾望。同時,我還重視學生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活動形式和表達機會,並在每節語文課前安排5~6名同學進行一分鐘演講,還製作「紅花**」激勵學生參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表達實踐,獲得成功的愉悅。

4.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是一種科學的閱讀習慣。一邊動筆一邊看書,可以延長集中精力的時間,同時可以促進思維,增強記憶力。

拿到新的教科書,讓學生先看目錄和單元,大致了解全冊有多少篇課文、有幾個百花園等。讀過的書留下讀書符號,做到圈圈、點點、寫寫,為做練習和實際應用作準備。遇到書中的難點,學會用工具書,學會請教同學或老師、父母,並把結果記下來,養成勤記勤讀的好習慣。

5.認真書寫的習慣。要想把字寫好,就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揣摩筆畫的呼應、避讓、穿插,並要腦眼手互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疾徐。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乙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著、鎮靜的習慣。

我從一年級寫字課入手,將練習字融入日常的作業、日記、習作等書寫活動之中,養成他們「提筆即練字」的良好習慣。

6.自查自改的習慣。學習如同耕作,不能只講耕耘不講收穫。自查是一種學習效果的反饋,自改則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反映。

只有及時檢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穫,問題何在,以便及時訂正錯誤。這是一種責任。我教學生做作業時要回頭看,發現問題就提醒注意,並教給一些修改符號,養成認真檢查、及時訂正的好習慣。

實踐證明,自學習慣的培養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一旦自學習慣養成了,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

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作者 陳曙光 數學教學通訊 初中版 2016年第05期 摘要 孔子曾經說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見,思考在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學與思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不可分割,學生只有在思中學,在學中思,才會有所收穫.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的同時,更要注重優化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反思...

優化教學方法

二 創氛圍,讓學生 靜練 學書之法,在乎一心。低年級的學生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 氛圍的感染 比賽的激勵和榜樣的引領。因此教師要精心創設寫字氛圍。是教室成為乙個靜心練字的 場 使學生感受到寫字是一件舒心的有成就感的事,從而做到 以心運手,握筆直書 1 利用 創設氛圍。是連線一切的橋梁 它能使大腦和身體具...

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方法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良好的習慣對於幼兒身心健康 知識獲得 能力培養 品德陶冶,以及個性的養成都至關重要,它對幼兒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將伴隨幼兒的一生,使幼兒終身受益。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作為幼兒人生的第一課堂,在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