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學科課程標準

2022-07-28 02:57:03 字數 3238 閱讀 2320

及課程理念的認識與**

一、點燃激情,以情激趣;二、觸景生情,以景促情;三、「情」、「境」互激,昇華教學。真正讓情境教學為我們的品德學科提高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實效性情境生活情感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孩子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其宗旨是通過對孩子生活的引導,發展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最好的引導啟迪就是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真情融入,以情激情,激發孩子對《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激情,產生興趣。而激情的傳遞則需要不同的環境和意境,觸景生情就必不可少了。

一、點燃激情,以情激趣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傳遞。只有撥動孩子的心弦才能奏動人的樂章。教學中教師要先入題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邊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感染孩子引其入題,以真情教學點燃孩子的激情,從而引發孩子對《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興趣。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貼近孩子的現實生活,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使用好教材,「推開那扇門」,走進孩子的生活。如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材中編排的 「我們的校園」主題活動。教材用半個頁面呈現了一組校園生活場景,有教師辦公室、醫務室、門房、廁所、飲水處、大隊部、圖書室。

一旁的小兔貝貝說著:試著和同學一起找自己學校裡的這些地方。每找到一處,教師就獎勵一朵小紅花。

很顯然,教材直接傳遞給我們這樣的資訊,通過「找一找」等教學活動,引導剛入學的孩子盡快熟悉學校的環境。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也是這樣做的。小夥伴們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園裡各處地點。

試著想一想,教學真的就這樣圓滿結束了嗎?我們都知道,當上這節課的時候,孩子們對廁所等與他們校園生活緊密聯絡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對孩子生活的引導與提公升到底體現在**呢?

或者說體現得充分嗎?其實,僅僅找到這些地方還不是教材所要傳遞給我們的完整的意思。對照《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熟悉學校環境,能利用學校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是「內容標準」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體要求。在教材中,圖畫、**等是教材主要的「語言」形式,其實教材所要表達的還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說圖畫、**等呈現的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場景是教材所要表達的顯而易見的意思的話,那麼**「言外之意」則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環節。

像教材中所呈現的那緊閉著的寫著「男女」的廁所大門一樣,剛入學的孩子知道廁所在**固然重要,但一年級的孩子會上廁所嗎?有誰推開那扇門指導他們會用、用好廁所裡的設施呢? 這就是乙個盲區——孩子生活中急需指導與關心的關鍵所在。

當我們「推開那扇門」,進入孩子們的天地時,會發現那是乙個大有作為的天地,我們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價值在那裡有很好的體現。

二、觸景生情,以景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氣氛渲染,特別是孩子們,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圍下產生,觸景生情。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創設與教學內容想適應的具有激發道德情感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讓孩子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是以孩子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中離不開孩子對生活的觀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調動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擴大孩子的生活體驗。然而,孩子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又有著明顯的年齡特徵。一般來說,低年級是孩子想象活動的敏感期,他們的觀察總會伴隨著豐富的想象,容易脫離現實生活;中、高年級孩子逐步進入觀察活動的敏感期,他們會越來越多的觀察到細節和變化,因此《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指導孩子對生活的觀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要引導孩子從觀察身邊的生活開始。「留心處處皆學問」,但孩子的生活經驗和觀察角度往往會對身邊的現象「熟視無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從點點滴滴入手,幫助孩子學做生活的有心人。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首先要引導孩子從生活中的細節展開。

由於學生的年齡特徵,孩子對生活的觀察往往容易忽視細節。而細微的生活細節正是有實效的道德教育展開的「生長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孩子不放過生活細節的觀察生活的習慣。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還要讓孩子學會從多角度觀察生活。觀察總會遵循一定的角度,這樣又容易造成主觀觀察與現實生活的落差。因此,學會從多角度觀察生活、全面地觀察、帶著思考的觀察是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習慣的重要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通過交流,不斷豐富孩子觀察生活的視角。如教學二年級《秋天在**》的找秋天內容,教師引導孩子從身邊的變化感受秋天,孩子從學校裡的樹葉變黃了、天氣涼了……進而觀察身邊的生活現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農民忙碌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風伴奏了……這樣的交流展開後,豐富了孩子的觀察角度,引導孩子從身邊的生活細節展開觀察,學生對季節的變化、對生活的影響的感受也隨之加深了。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孩子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得到了良好的養成。

三、「情」、「境」互激,昇華教學

藝術就是感情,教育需要愛,教學情為先。我們的教學設計應讓教材與孩子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因此,在課堂上的回歸生活使孩子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孩子的心弦,引發了孩子的體驗。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孩子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孩子的創新思維。當孩子的思維被道德情境啟用時,要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內在的創新潛能,拓寬認識和思路。老師切忌按自己備課的固定思路去引導孩子,應誘導他們從多種角度看問題,同時注意接納不同的價值觀,把握好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

讓孩子學會靈活運用已有的道德知識去分析所面臨的事件或問題,學會在開放的社會現實中靈活解決問題,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孩子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孩子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孩子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這使他們對思品學習產生懷疑。

因此,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孩子的不應是乙個簡單的結論——「該怎麼做」,而是要讓孩子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麼做?人們會有什麼評價」,從而在生活實踐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標準。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時,就碰到這樣一道討論題:

在你的生活小區裡遇到陌生人向你問路,而無論你怎樣說他都不懂,那你應該怎麼辦?我先讓孩子帶著自己的思維、道德觀念、生活經驗說出自己的看法,接著讓他們進行**、辯論,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達到知行統一,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孩子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才能更好地發揮思品課程的重要作用。

1.《品德與生活新課程標準解讀》

2.《品德與生活》教學用書

小學英語學科課程標準

第一部分前言 一 課程性質 二 基本理念 三 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第三部分內容標準 一 語言技能 二 語言知識 三 情感態度 四 學習策略 五 文化意識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 教學建議 二 評價建議 三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四 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建議 附錄一 語音專案表 二 語法專案表 三 ...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最新的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修訂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紀以來,科學與技術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科學與技術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 生活方式 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科學使人們永無休止地求索和認識世界,對世界作出解釋和預言 技術則使世界在人的手...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一 課標 第一部分前言 修訂稿20世紀以來,科學與技術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科學與技術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 生活方式 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科學使人們永無休止地求索和認識世界,對世界作出解釋和預言 技術則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