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讓學生充分感悟詩韻

2022-06-12 14:03:04 字數 3396 閱讀 4567

西周小學張英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各年級段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3、4年級背誦詩文50篇段;5、6年級背誦60篇段"「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要求。小學古詩的教學,對於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型,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為了讓學生在古詩教學中充分感悟詩韻,我想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畫詩意圖,感悟詩韻

古詩把詩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熔鑄在短短的幾十字中,以少勝多,以大見小,給古詩教學鑑賞者留下充分的再創造的餘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激發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揮想象,通過畫詩意圖讓學生充分感悟詩韻。

例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情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於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於生機的「泉池小荷」圖。韓愈的《早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徵,運用國畫家的渲染技法,以淡淡的筆墨描繪了一幅色彩朦朧的「早春煙雨」圖。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江之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

在教學中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在教學中我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1、教師作畫。用簡筆畫的形式把詩意融於畫面,幫助學生感受詩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把圖畫展現在學生面前,在觀察圖畫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理解詩句。

2、師生同畫。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同作畫,把無形的語言變為直觀的畫面,理解詩的畫面美,例如,在教《望廬山瀑布》時,先畫出詩人李白望瀑布的簡筆畫。教前兩句詩時,讓學生畫出「香爐峰」、「生紫煙」和「瀑布掛前川」的景象,教後兩句詩時,教師在學生畫的瀑布上再有力地添上幾筆,以突出瀑布的

動態和「飛流直下」的氣勢,讓學生感受瀑布的動態美。

3、學生自畫。在學生把握詩意之後,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獨立地畫出詩意。例如《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一句中的「雲深」一詞不易理解。

為了讓學生體會「雲深」所描繪的意境,我讓學生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情景?」讓學生根據想像自由作畫,學生越畫興趣越濃,對詩中的畫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感情朗讀,感悟詩韻

特級教師、―新語文教育‖代表人物韓軍說過:―美讀吟誦,是人心『與文心『感應,文字是立體的——誦讀使平面文字達於立體;文字是交響的——誦讀使無聲的文字形成交響。‖詩歌形式是理解內容的表層因素,同時有區別於其他文學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

詩歌具有其獨特的節奏、建構,具有強烈的**感,只有在反覆朗讀中才能悟出詩歌的語言特點,體味詩人煉字鍊句的功夫,理解詩歌篇章結構的妙處。―讀‖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教師教讀、學生跟讀、單個讀、集體讀、默讀、朗讀、略讀、詳讀、精讀、配樂讀、分角色讀、表演式讀、唱讀等等。根據課文特點擊擇讀的方式,方能收到讀的效果。

1、教師如吟如誦的範讀,會自然地把學生的心帶入文字的特定情境中去,常常能喚起學生的共鳴,為體悟文字而張本。如:《楓橋夜泊》表達的是詩人孤獨的愁悵,吟誦時要略帶感傷、淒涼,語速要慢。

如果要小學生吟誦出張繼在這首詩裡表達的感情,似乎太難了,因為小學生沒有這種情感上的體驗,無法與詩歌產生情感共鳴。這時,教師作為文字與學生之間的―媒介‖、引導者就要帶領學生進入到詩歌的情境中,讓學生體會到張繼的孤獨與惆悵。教師有感情的吟誦、範讀,學生就會不自覺地進入詩的意境中,從而受到情感薰陶。

2、學生自己的品讀,可以拉近學生與詩的距離,讓學生自己感悟詩的語言、詩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詩,讀好詩,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悟情傳情,培養語感。如:

學生在讀《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時,詩中的乙個―綠‖字提煉曾被人傳為千古佳話,那麼它究竟妙在何處?再者,作者明明已經泊於離家不足一日船程的瓜洲,為何又感慨―明月何時照我還?‖這種深刻的主旨、摯誠的感情,如果只講不誦,學生始終只能處於被動的狀態,難以被詩歌的熾熱情感所感染,留下的印象自然不會深刻。

而只有學生在自己反覆的吟誦、品味中,去體味―綠‖,去感受那種摯誠。

3、用**藝術渲染情景,通過樂曲進行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當**以音響的運動形式作用於人的聽覺,產生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時,必然會喚起聽者心理上的類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通過**更容易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景之中。

在語文教學中,把**與文學結合起來,使選取的**與教材語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個基調、意境上,以及在情節的發展上二者和諧、協調,當它們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共同作用於學生的

聽覺和視覺,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從而達到以**渲染特定情景的目的。在教學《贈汪倫》時,不妨先**一段歌曲《送別》,讓整個課堂的氛圍處於一種離別的惆悵中,更容易調動學生的情感。還有這樣的乙個課堂教學,老將《贈汪倫》改編成了一首曲子,大約是這樣子的: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送我情。

詩歌本身就可誦可唱,學生在讀《贈汪倫》時,又有板有眼地進行演唱,這豈不是更好地對詩歌進行理解、背誦?而學生這些極具個性化的理解,表達出的詩意、詩趣、詩情是不是更精彩?

三、表演古詩,感悟詩韻

古詩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乙個廣闊的思維擴充套件,想象的空間。詩意圖形成了,學生對古詩的感悟又深了一層,在教學中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對照詩句說說或演演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如《尋隱者不遇》一詩的中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

尋隱者來去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麼,詩中有沒有寫?

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麼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

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初步領悟到詩的意境。

總而言之,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使學生終生受益。為了讓學生充分感悟詩韻,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放手讓學生感悟詩韻

放手讓學生感悟詩韻 山行 教學片斷及反思 河北省遵化市第五實驗小學李秀英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 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如何使兒童在讀古詩的同時,真正感悟到古詩的意境,體會到中華民族文...

放手讓學生感悟詩韻 山行教學片斷及反思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 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如何使兒童在讀古詩的同時,真正感悟到古詩的意境,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下乙個片斷,我們或許會有所啟發 案例片斷 通過自讀 同桌檢查糾正 ...

古詩教學的感悟

摘要 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古詩教學中如果能夠恰當地創設情境,往往令學生對故事的感悟有所昇華,教學難點也會迎刃而解。關鍵詞 讀出情感創設情境迎刃而解 中圖分類號 g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 3791 2012 09 a 0222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