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2022-05-01 12:39:02 字數 1098 閱讀 6376

通過一年的一年級教學,對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心有感觸,下面就對對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談我的心得體會。

一、課堂常規教學兒歌,規範行為。

一年級小學生要養成的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課前、上課、放學、作息 ……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無一不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如此多的「該」與「不該」往往使剛入學的小學生顧此失彼、應接不暇,單憑老師的說教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由於一年級的小學生剛接觸課堂紀律,很容易形成條件反射,所以要根據學生的興奮點反覆的練習。

為此我就將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要求編成兒歌。如:上課鈴聲響後,學生會在小班長的帶動下邊拍邊唱:

「上課鈴聲響,快快進課堂,上課守紀律,坐正看前方。」在兒歌的帶動下,學生會由喧鬧變為安靜。平時站隊時,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我是守紀小標兵,站起隊來「快」、「齊」、「靜」、……這樣把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要求編成兒歌,符合小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

而適時的讓學生誦讀,使其明白了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在運動中鞏固,不知不覺中行為得到規範和強化。

二、言傳身教,指導行為。

對於學生而言,教師是具體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不管有無進行教育的自覺性,都會成為學生仿效的標準。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熱切地關注著周圍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學校老師。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於規範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

(一)語言引導。

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老師想象幾近神聖和完美,他們對教師特有的期望和依賴,往往是他們在觀察老師時會產生一種「放大效應」和「模仿效應」。也就是說,老師一言一行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我們要規範學生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充分注意這種「放大」和「模仿」效應。

在與學生、家長、他人的交往中,教師要特別重視語言內在和外顯的教育、引導作用,要求教師無論在什麼場合下都要講普通話、用文明語,都要注意語言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成為學生仿效的榜樣。如:老師在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文明用語時,要發之於內心,出之於真誠,避免流於形式或應付。

家長、朋友來訪時,熱情的招呼,親切的問候,都有引導學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師注意了語言的引導作用,學生會在自覺不自覺中受到影響,模仿老師的語氣、表情與人交往,他們會在遷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用語習慣。

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策略

作者 學習報 教育研究 2014年第02期 編號 g40 2014 2 01 01 作者 鄭燕紅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在孩子一入學就對其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和學校常規的訓練,有助於兒童盡早步入正軌。一 兒歌口令,幫助行為 學校對入學兒童的行為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全方位的,除了日常行為,如坐 立 行 排隊 文...

小學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轉化教育案例

2.及時和家長聯絡,定乙個書面協議來規定具體的做法。要求家長及時檢查 簽字當天的家庭作業,或簡短的便條概括學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3.在家裡規定乙個位置做作業,並把學習用品擺放好。先要求父親平時多關心他,多與他交淡,多鼓勵他,讓他說一說學校裡的事,要認真聆聽孩子的表達。使他漸漸的敢於表現自己。我與孩子...

一年級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計畫

在生活方面,我認為首先應該培養學生安全意識習慣,安全教育在教育的各個階段都十分重要。一年級的學生安全意思模糊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教師應該通過一些較為容易的容易接受的方式讓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時刻注意保護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及財產安全 其次,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和一些基本禮儀,比如見面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