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策略

2021-07-13 21:24:13 字數 943 閱讀 4910

作者:**:《學習報·教育研究》2023年第02期

編號:g40(2014)2-01-01

作者:鄭燕紅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一入學就對其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和學校常規的訓練,有助於兒童盡早步入正軌。

一、兒歌口令,幫助行為

學校對入學兒童的行為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全方位的,除了日常行為,如坐、立、行、排隊、文明禮貌等方面的常規教育外,還應注意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但是,這些規矩和要求,要想讓乙個剛上小學的孩子一下子就記住是比較困難的,這就要求教師所講述的道理和規範要琅琅上口,簡單易記。兒歌、遊戲等形式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

列隊時,讓學生背:「抬頭挺胸看前面,前後保持一條線,小手垂直放兩邊,行進路上不聲言」 上課鈴聲響後,我會帶著孩子念兒歌:「上課鈴聲響,趕快進課堂,準備工作要做好,如鐘不動靜悄悄。

」在兒歌的帶動下,學生會由喧鬧變為安靜。課堂裡,有時候因為討論交流或者其他讓學生感興趣的事情而使學生到達乙個興奮的極致,很長時間不能安靜下來,我就編了維持課堂秩序的順口溜,比如,課堂上討論交流後,我會大聲說:

一、二、三,學生馬上跟著喊出:坐的端!並立刻坐好。下課休息前也先背背兒歌:課間活動不能鬧,自我服務要做好,喝水如廁收書包,同學和睦休息好。

二、言傳身教,指導行為

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老師想象幾近神聖和完美,老師時會產生一種「放大效應」和「模仿效應」。也就是說,老師一言一行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我們要規範學生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充分注意這種「放大」和「模仿」效應。

在與學生、家長、他人的交往中,教師要特別重視語言行為內在和外顯的教育、引導作用,要求教師無論在什麼場合下都要講普通話、用文明語,都要注意語言的感染力和親和力,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當操場上有紙時,我總是趕緊撿起,當下樓梯時,我總是靠右邊走;當遇到學生向我問好時,我總是微笑著說聲:你好!

……這一切,學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慢慢地學生都會照著我的樣子去做。

小學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通過一年的一年級教學,對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心有感觸,下面就對對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談我的心得體會。一 課堂常規教學兒歌,規範行為。一年級小學生要養成的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課前 上課 放學 作息 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無一不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如此多的 該 與 不該 往往使剛入學的小學生顧...

一年級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計畫

在生活方面,我認為首先應該培養學生安全意識習慣,安全教育在教育的各個階段都十分重要。一年級的學生安全意思模糊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教師應該通過一些較為容易的容易接受的方式讓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時刻注意保護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及財產安全 其次,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和一些基本禮儀,比如見面如...

小學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轉化教育案例

2.及時和家長聯絡,定乙個書面協議來規定具體的做法。要求家長及時檢查 簽字當天的家庭作業,或簡短的便條概括學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3.在家裡規定乙個位置做作業,並把學習用品擺放好。先要求父親平時多關心他,多與他交淡,多鼓勵他,讓他說一說學校裡的事,要認真聆聽孩子的表達。使他漸漸的敢於表現自己。我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