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高三物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教案

2022-04-07 06:36:41 字數 5033 閱讀 6990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史過程及各種模型建立的依據。

2.知道粒子散射實驗的實驗方法和實驗現象,及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粒子散射實驗結果的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對現象的分析中歸納中得出結論的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核式結構模型的建立,體會建立模型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觀現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原子模型演變的歷史的學習,感受科學家們細緻、敏銳的科學態度和不畏權威、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科學精神。

2.通過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的不斷深入,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是不斷擴大和加深的,領悟和感受科學研究方法的正確使用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小組自主思考討論在於對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分析從而否定葡萄乾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

2.在教學中滲透和讓學生體會物理學研究方法,滲透三個物理學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觀粒子的碰撞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小組自主思考討論在於對ɑ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分析從而否定葡萄乾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

投影片,多**輔助教學裝置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講述:湯姆生發現電子,根據原子呈電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乾布丁模型。

學生活動:師生共同得出湯姆生的原子葡萄乾布丁模型。

點評:用動畫展示原子葡萄乾布丁模型。

(二)進行新課

1.粒子散射實驗原理、裝置

(1)粒子散射實驗原理:

湯姆生提出的葡萄乾布丁原子模型是否對呢?

原子的結構非常緊密,用一般的方法是無法探測它的內部結構的,要認識原子的結構,需要用高速粒子對它進行轟擊。而粒子具有足夠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還可以使螢光屏物質發光。

如果粒子與其他粒子發生相互作用,改變了運動方向,螢光屏就能夠顯示出它的方向變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過原子的散射情況,是研究原子結構的有效手段。

學生:體會粒子散射實驗中用到科學方法;滲透科學精神(勇於攀登科學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師指出:研究原子內部結構要用到的方法:黑箱法、微觀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實驗裝置

粒子散射實驗的裝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螢光屏、望遠鏡和轉動圓盤幾部分組成。粒子散射實驗在課堂上無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系統,利用動畫向學生模擬實驗的裝置、過程和現象,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切身體驗,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多**重點指出,螢光屏和望遠鏡能夠圍繞金箔在乙個圓周上運動,從而可以觀察到穿透金箔後偏轉角度不同的粒子。

並且要讓學生了解,這種觀察是非常艱苦細緻的工作,所用的時間也是相當長的。

動畫展示粒子散射實驗裝置動畫展示實驗中,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現象

(3)實驗的觀察結果

必須向學生明確:入射的粒子分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少數發生了較大偏轉,極少數發生大角度偏轉。

提問學生,師生共同用科學語言表述實驗結果。

2.原子的核式結構的提出

(1)投影出三個問題讓學生先自己思考,然後以四人小組討論。其中第1、2個問題學生基本上能討論出,第三個問題,通過師生共同分析,然後讓學生小組討論,進行邏輯推理得出原子的結構。

三個問題是:用湯姆生的葡萄乾布丁模型能否解釋ɑ 粒子大角度散射?請同學們根據以下三方面去考慮:

(1)粒子出現大角度散射有沒有可能是與電子碰撞後造成的?

(2)按照葡萄乾布丁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內部後有沒有可能發生大角度偏轉?

(3)你認為原子中的正電荷應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ɑ粒子的大角度偏轉?為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小組間互相提問,解答。

(2)教師小結:

對於問題1、2:

按照葡萄乾布丁模型,①碰撞前後,質量大的粒子速度幾乎不變。只可能是電子的速度發生大的改變,因此不可能出現**的現象,即使是非對心碰撞,也不會有大角散射。

②對於粒子在原子附近時由於原子呈中性,與ɑ粒子之間沒有或很小的庫侖力的作用,正電荷在原子內部均勻的分布,粒子穿過原子時,由於原子兩側正電荷將對它的斥力有相當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轉的力不會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說明葡萄乾布丁模型不符合原子結構的實際情況。

師生互動,學生小組討論,學生分析推理得到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

對於問題3:

先通過課件師生分析,然後小組討論,推理分析得到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教師起引導和組織作用。

教師小結:實驗中發現極少數ɑ粒子發生了大角度偏轉,甚至**回來,表明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個地方受到了質量、電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體的作用,可見原子中的正電荷、質量應都集中在乙個中心上。

①絕大多數粒子不偏移→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數粒子發生較大偏轉→原子內部有「核」存在。

③極少數粒子被彈回表明:作用力很大;質量很大;電量集中。

點評:教師進行科學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實驗現象)、→(分析推理)→(構造模型)

(通過湯姆生的原子結構模型到盧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的建立,既滲透科學**的因素教學,又進行了模型法的教學,並將盧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與行星結構相模擬,指出大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美,滲透哲學教育。通過學生對這三個問題的討論與交流,順理成章地否定了葡萄乾布丁模型,並開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這一部分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總結,總結時,突出湯姆生原子模型與粒子散射實驗之間的矛盾,可以將粒子分別穿過葡萄乾布丁模型和核式結構模型的不同現象用動畫模擬,形成強烈的對比,突破難點)

聯想在以前的學習中有哪些進行了模型法的教學,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應用模型法來研究。

得到盧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後再展示立體動畫粒子散射模型,使學生有更清晰的直觀形象、生動的認識。

3.原子核的電荷與大小

關於原子的大小應該讓學生有個數量級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徑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徑只相當於原子半徑的萬分之一,體積只相當於原子體積的萬億分之一。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可舉一些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畫些示意圖,同時通過**展示,對比。

(三)課堂小結

教師活動: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請乙個同學到黑板上總結,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總結,然後請同學評價黑板上的小結內容。

學生活動:認真總結概括本節內容,並把自己這節課的體會寫下來、比較黑板上的小結和自己的小結,看誰的更好,好在什麼地方。

點評:總結課堂內容,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教師要放開,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允許內容的順序不同,從而構建他們自己的知識框架。

(四)作業:課本p55第1、3、4題

★教學體會

本節課在未準備前,本人開始和大部分的老師一樣,均認為該課很容易上,也沒什麼多少內容可教學,作為上公開課不合適;因為傳統的教學中,只是告訴學生湯姆生的葡萄乾布丁模型,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一節課15分鐘就可以講完了。

傳統的教學中只是「授人以魚,並未授人以漁」,學生並不知道盧瑟福的粒子散射實驗為什麼要這樣做,並沒有學會盧瑟福通過推理分析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的科學方法,可以說,這節課最精華的所在:科學研究方法如模型法、黑箱法、微觀粒子碰撞法,學生並沒有從中體會到,是捨本求末的教學法。

本節課最大的成功之處有:

(1)通過動畫展示了盧瑟福的粒子散射實驗,突破了傳統教學中本實驗不夠條件做,只能通過**介紹的不足;使難的知識變得更形象生動,更容易。

(2)通過讓學生小組討論三個問題:有關用湯姆生的葡萄乾布丁模型能否解釋ɑ粒子散射實驗現象,一步一步得出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從而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有利用培養學生勇於攀登科學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學精神。

(3)使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體會並掌握到研究原子內部結構(未知世界)的三種方法:模型法、黑箱法、微觀粒子碰撞法,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基本思想。

(4)探索在擴招情況下,進行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是本節課的試驗主題之一,也是我校開展的乙個重要課題;本節課在有些學生的能力要求太高的地方,採用小步跑的方法,將難點的梯度設定為幾個台階,如三個問題的回答討論,就採用這一方法,從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保持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就感,在小組中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學會在小組學習中進行協作團結。

(5)在教學中雖然不能進行真實的實驗,但同樣處處滲透著新課程理念的科學**思想;

例如:根據原子裡面的結構是怎樣的?(提出問題)──電子的發現──原子呈電中性──湯姆生因此提出葡萄乾布丁模型(猜想與假設)──是否正確?

可以解釋一些實驗現象,有其一定的正確性──但無法解釋粒子散射實驗(進一步實驗驗證)──根據ɑ粒子散射實驗現象──在原有葡萄乾布丁模型基礎上進行修正,盧瑟福提出新的原子的核式結構──建立新的理論(新的猜想與假設)──進一步的實驗驗證──電子雲

教學之中要注意的地方和教學中的火花:

在學習的回答三個問題中,教師要靈活地處理學生問到的問題,不要迴避問題,這些問題有的也許是思想的火花,有的是學生理解中的誤區,教師要能及時發現問題,而這些就更要求新課程下的教師要更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備課水平和質量,要能及時引導學生如何去分析問題和進行研究,而不是單一提供現成的答案;

例如:(1)學生可能在分析問題同時,粒子能將電子打出,那麼在屏上就能看到的是電子的亮點,這樣打在屏上的亮點就不一定是散射後粒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

粒子打出電子後,根據碰撞的相關知識可知,粒子的速度幾乎不變;又由於電子的質量很小,粒子的質量較大,當電子碰撞到屏上時,能量較小,體積較小,不易觀察到,從屏上觀察到的應該是粒子。

附1:學情分析

1.學生的認識水平

我校從去年擴招後,由原來的6個班擴招到16個班,而廣州市的其他學校也在擴招,明顯感到學生的整體素質及物理基礎在下降,因此根據現有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教案、一步步設計難度梯度,進行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成為我校的重點課題。

為了使教學更具有代表性,所教教學班為物理選修普通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般,但對物理有較大的興趣。

2.可能存在的學習困難

估計學生利用ɑ粒子散射實驗現象進行討論和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推理出盧瑟福的原子的結構模型會有一定的困難;對提出的3個問題,前二個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於問題3採用先讓學生猜想,師生共同分析實驗現象,然後再放手讓學生小組討論出原子的結構。

18 2原子的核式結構導學案

課題 18.2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編者 王琳琳 學習目標 1 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史過程及各種模型建立的依據 2 知道粒子散射實驗的實驗方法和實驗現象,及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學習重點 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的內容 學習難點 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分析從否定湯姆孫原子模型而模型,得出...

高三物理第二輪複習原子物理

原子物理 一 考綱要求 1.天然放射現象,射線。半衰期。a 2.原子核的人工轉變 質子的發現 中子的發現 原子核的組成 核反應方程 放射性同位 素及其應用。a 3.放射性汙染和防護。a 4.核能 質量虧損,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b 5.核反應性 核電站。a 6.重核的裂變 鏈式反應 輕核的聚變。a 7...

物理學家通過試驗證實梨形原子核的存在

2013年05月10日07 58 導讀 大多數原子的原子核都呈現出球形,而 梨形 的原子核之前只是在理論上 存在。最新研究表明,一些不穩定的重原子有著梨形的原子核。科學家發現一些原子的原子核是梨形的而不是球形。科學家發現了非常奇特的 梨形 原子核,這為尋找超出物理學標準模型 standard m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