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旬陽農業產業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2022-03-08 15:55:08 字數 2944 閱讀 4382

作者:王東順

**:《新農村》2023年第09期

摘要: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是促農增收、提公升農業質量效益的必由之路。本文從旬陽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實踐出發,通過調研,對現狀與特點、困難與挑戰作了比較深刻的分析,進而提出對策與建議,對於相似生態區域推進農業產業化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實踐思考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關乎旬陽11萬農戶40餘萬農民的生產生活,直接決定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得失成敗,它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繼202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5.6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後,能否在未來五年突破30億元、人均產業純收入達到3000元目標,對實現旬陽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建設、衝刺率先突破發展、建設陝西強縣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現狀與特點

農業穩,則天下穩;農業興,則百業興。改革開放三十年,旬陽農業實現了四次大步飛越,從2023年到2023年,以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農村改革,徹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激發出了農民修田造地、對土地實施長效經營的熱情,農民依靠在土地上的精耕細作,使糧食產量大幅增長; 2023年到2023年,以玉公尺水稻「兩雜」種子為重點農業科技的推廣普及,使糧食產量連續七年重新整理歷史記錄,徹底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自「七五」開始,縣委、縣**強力推進煙、桑、姜、畜四大主導產業建設,穩步建設四個「十萬畝」產業基地,2023年四大產業產值達到10億元,農業產業化初具雛形,四大產業已成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農業生產徹底實現了由單純糧食增長型向糧經並重、優化公升級的良性結構轉變,農村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加;從2023年開始,**連續下發七個「一號檔案」,國家實施工業返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戰略,財政投資重點轉向農村。

「兩減免、三補貼」政策的出台,結束了全縣千年種地交納「皇糧國稅」的歷史,農民種地實現零稅賦。202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57元,較2023年的5205萬元和不足200元有了大幅增長。

三十年的發展歷程鑄就了旬陽輝煌的農業發展歷史,使旬陽人民依靠土地由一窮二白逐漸解決溫飽、進而邁向小康,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土地聯產到戶後,全縣農民修田造地熱情高漲。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口糧田穩妥達到1.5畝/人;二是全縣基本實現村村通路、通電、通水目標。

全縣已建水窖10萬口、沼氣2萬口、農業機械5.6萬台套,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抗災能力有所改善;三是主導產業突出,農業工業化程序加快。2023年全縣種菸10.

1萬畝,養豬124萬頭,黃薑5萬畝,栽桑14萬畝,果菜11萬畝,糧經比例達到6:4。全縣農業總產值15.

6億元,其中農業8.22億元、牧業5.77億元、林業0.

99億元、漁業0.38億元,初步形成了煙、姜、畜、林、糧五大支柱的產業化格局;四是農業科技含量顯著提高,糧食產量大幅提公升。目前全縣穩定種植糧食75萬畝、產量15萬噸以上,人均穩妥達到350公斤安全水平;五是第三產業特別是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家庭現金增收的支柱產業。

全縣每年輸出勞務工10萬人左右、收入8億元,為保證農業投入、促進土地合理流轉、促進產業規模化經營提供了條件;六是退耕還林、天保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以及特色林業等農業迴圈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觀,農業增長方式正逐步向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這些變化為旬陽城鄉一體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困難與挑戰

1.城鄉收入繼續擴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平衡,農民收入增長的基礎仍不牢固。2023年我縣城鎮居民人均收入5456元,是農民人均純收入1535元的3.

35倍,2023年我縣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2690元,是農民人均純收入3357元的3.78倍,城鄉收入差距有繼續拉大之勢。

2.農村二元體制沒有被打破。農業產業養人不富家,養人不留人,農村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精英紛紛流向城市,居家發展產業的農民主體多為婦女、兒童、老人,客觀上造成了農村人才、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流失。

3.農業現代化建設仍很滯後,產業體系不健全,產業鏈條短,農業企業化、園區化、組織化程度低。農村幾大產業除烤煙形成產、供、銷一體產業化格局外,蠶桑主導地位不突出,畜牧、蔬菜、果業等產業規模不大,園區質量不高,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化關鍵要素缺失,產業鏈條短,處於初始發展階段。

4.農民的整體素質亟待提高。據調查統計,在全縣農村勞動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8.

4萬人,佔41%,高中文化1.28萬人,佔7%,有一定業務技能的勞動力僅9848人,農民素質低導致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從農村勞動力分布看,全縣80%的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其中75%集中在種植業上,從事

二、三產業僅佔20%。目前農村剩餘勞動力近15萬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6%,已轉移的只有8.6萬人,而且大多數是自發轉移、個人權利無法得到有效保護,有組織的轉移不足10%。

但全縣的實際情況是,工業化程度處於初期階段,吸取剩餘勞動力有限,農村80%勞動力需向外轉移,一方面農民收入主要來自土地和養殖,另一方面剩餘勞動力無處轉移。外出務工人員主要靠賣苦力掙錢,收入不高。

5.地方財力有限,農村產業投入不足。縣域農民自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不高,自身造血功能有限,加之縣鄉財政屬於吃飯財政,有錢養兵,無錢打仗,外部輸血不足,財政支援農業發展能力有限,發展後勁不足。

6.農民財產性收入不足。《土地管理法》規定,禁止宅基地流轉,同時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

農村宅基地無產權,不能享有與城鎮居民一樣的房屋產權,不能上市交易,農民很難通過對其房屋、土地使用權的處置獲得融入城市所需的資金。

三、對策及建議

1.以「農業30億工程」為抓手,科學規劃,壯大基地規模。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要與不開發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結合起來。

按照「十一五」末全縣三分之一的村達到「一村一品」標準、產業大戶達到1萬戶以上的目標,圍繞「高山林藥芋(魔芋)、中山煙姜糧、川道豬桑菜、江河庫區興柑果」的思路,實施強村大戶帶動戰略。生豬產業圍繞 「百萬頭商品豬」的目標,著力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即在全縣建立10個5萬頭基地鄉鎮,發展100個年出欄萬頭商品豬「一村一品」畜牧強村,發展1000戶出欄百頭以上、10000戶出欄20頭以上飼養大戶,形成生態養殖產業帶,通過三到五年努力,使畜牧產值翻三番、達到15個億以上。在工作中突出產前良繁、圈舍基礎建設,突出養殖小區、養殖大戶規劃,產中突出飼料、防疫、技術三大服務,產後突出市場營銷、加工企業兩大體系建設。

農業產業化推進會匯報材料

今年以來,菜園鎮按照 鞏固 提公升 發展 思路,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狠抓落實,全鎮農業產業化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先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蔬菜產業示範園發展勢頭好。全鎮今年已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200餘畝,其中一次成方連片流轉100畝以上的9處,新增百畝高效蔬菜示範園4個,已種植露地蔬...

論農業職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化

我國是乙個農業大國,農業 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域性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 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要實現跨世紀的巨集偉目標,必須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當前,在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 農村經濟發...

關於農業產業化情況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圍繞 果 林 菌 煙 牧 菜 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加快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建成了104萬畝果品 13.5萬畝大棗 10萬畝核桃 28萬畝速生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