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內增量閱讀」實驗方案

2021-10-29 10:17:47 字數 4464 閱讀 3868

小學語文「課內增量閱讀」實驗方案(初稿)

一、概述:

以現行課本為基礎,在不增加學時的情況下,通過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增加課內閱讀容量,使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學習知識、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提高整體語文素養,實驗的預期目標為:學生明顯活躍,進度明顯加快,容量明顯增加,成績明顯提高。

二、現狀:

經過八年的課改實驗,我市的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教師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基本確立,「惜時增效、輕負高效」在多數課堂變成了現實;學生的課外閱讀廣泛開展,多讀書,讀好書,讓經典浸潤人生,建立書香校園,在我們多數學校已經蔚然成風。但隨之而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成為制約課改深化的瓶頸,現實告誡我們要繼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1、單就一節課來說,「惜時增效,輕負高效」體現得較好,如果放大到乙個學段或者整個小學階段來看,效果還不盡如人意,可以說,只是完成了一般規定性的學習內容,課標要求的一些讀寫指標還不能很好落實。現行北師大版教材六個年級共有584篇課文(包括主體和拓展兩部分),總量約30萬字,如果再去掉我們不很重視的拓展內容,實際的閱讀量不足20萬。課標要求在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達到145萬,也就是相當於課本內容的5到8倍,很顯然,沒有落實。

2、總體上看,以經典誦讀為主體的課外閱讀還只是初見成效,雖然可能面廣量大,但由於指導及評價的滯後,與課內閱讀還是兩張皮,甚至有時候造成對課內學習的衝擊。

3、教師的語文教學觀念還需繼續更新,一些人仍然脫離不了以「本」為本、深挖精講的傳統束縛,教師的專業成長面臨新的研究課題。

要全面落實「惜時增效、輕負高效」精神、全面落實課標提出的各項要求,需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加強課內外閱讀的整合,用大量的語文實踐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用教學內容的擴充迫使教師改變相對落後的教學方式。

三、依據:

1、課標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課標同時規定,小學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為145萬字。

如果按一般閱讀速度計算,低、中年級學生在掃除障礙的基礎上,每分鐘大概能朗讀100——150個字,每節課大約3000個左右。高年級默讀每分鐘400個(其實我們根本做不到,必要的話可以測試),除了要做讀書筆記外,每節課大約在6000個左右。除了節假日和複習考試,能夠真正留給我們來專門閱讀的時間並不多。

「厚積而薄發」,先有量變後有質量,也是語文學習的規律。

2、著名語言大師呂淑湘先生曾講:「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自己課外閱讀的佔多少。我回憶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對語文課來說,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全國小語會丁培忠副理事長也說:

「沒有一定的閱讀量是不可培養出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

清華附中特級教師韓軍說,語言學習的規律是決非「舉一反三」,而是「舉三反一」,新語文,總體思路是,增大閱讀量,打破封閉的教室,復歸生活,引入大社會(與生活交往、閱讀名著、接觸網路等所有**),由閱讀一本小書到閱讀眾多大書,縱身躍入語言(「交往」)的汪洋大海!

南洋模範中學的趙憲初先生曾經提出,中學數學教學需要「舉三反一」,甚至有時需要「舉十反一」,「能夠『舉三反一』,孺子可教也」

3、外地及我市的實踐經驗,山東濰坊韓興娥老師的「課內海量閱讀」實驗、河南省安陽市健康路小學的副校長兼實驗班語文教師姚曉靜與孩子共同讀書的經驗先後被《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報刊報道;我市平時進行語文新實驗並擴大學生閱讀量的學校,學生的綜合成績普遍較高。

四、設想

課內閱讀增量是一項較大的課堂教學改革,首要任務是教師理念和方法的變革。對有些問題,我們能夠認識到,但操作時卻放不開手腳,比如:「我聽到的會忘記,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有人說這來自美國,其實是出自我國古代荀子的《儒效篇》:「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每節課都要滔滔不絕呢?

再如:把課本上知識遺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效果。剩下的不就是方法、能力和素質嗎?

而我們的課堂上卻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運用。又如我們常要求學生「博聞強記」,但對每一篇課文則總想挖深講透;我們都知道一節課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總是把涉獵面很廣……

(一)先減後增。一節課的時間是一定的,有「增」就必須有「減」。減什麼呢?

重複的演示、只是做給別人看或者單純製造氣氛的學生表演、學生自己就能做或即使經過老師的點撥也根本就不能做的內容、教師雖然深刻但脫離學生理解力的講解等。由課堂「**」到課堂優化,由教師「解除安裝」到學生「輕負」,切實為「增量」留出空間,打好基礎。

在教學實踐方面,我們應堅持先學後教,順學而導的原則,摒棄以往但凡新課總是教師引著學生學、教然後學的精細講解的做法,要以讀代講,以測促學,以評導學,合作助學。

(二)增的形式。每節課上的增量,每一篇課文教學後的增量,單元教學後的增量。

增量的準備工作:提高教師鑽研、解讀、處理教材的水平和質量,遵循主線抓住重點,一課一得,得得相積。一般的文章都能在一節課上完成任務,個別文章可以用兩個課時,即1﹦1的階段。

然後逐步過渡到一般課文20到30分鐘就能完成教學任務,即1﹦1+n的階段。

如何擴大課內的閱讀量呢?從以往的實踐看,採取以下一些形式是比較有效的。

1、共讀一本書。低年級識字量少,老師可以有計畫地選擇適合的名著和學生一起讀,具體做法先由老師讀給大家聽,再鼓勵學生讀,讀完一部分,可以議一議收穫。在這個過程中要安排積累詞句和運用詞語的練習。

2、閱讀與課本配套的讀本。這樣更能突出主題,也是對課內知識的鞏固。但要注意的是根據實際適當取捨,不要加重學生的負擔。

3、兩套教材分主次教學。河濱小學在英語教學上積累了一些經驗,有條件的學校不妨嘗試一下,但怎樣處理好課文編排之間的聯絡,需要老師認真研究。

4、隨機自選內容。

a、擴大式。有些語文課文是根據原作改編或節選的,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不妨把原作印發給同學,作擴大式的課內閱讀。學生由於已有讀懂課文的基礎,再讀原作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且會特別有興趣。

b、舉例式

補充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閱讀材料,儘管只是舉例式的,也往往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如教學《樹葉落了》這篇講秋天特徵的童話故事,一位老師在結課時推薦了三首寫秋天的兒童詩讓小朋友朗讀,不僅與課文的教學相得益彰,而且擴大了孩子們的知識視野,他們吟誦這些兒童詩時便興趣盎然,全班學生為之雀躍。

c、**式

就是根據課文的某一方面的特點,選相似的課外讀物合看,採用「讀一篇、帶一篇」的辦法,「**」在一起,來擴大課內閱讀量。如教《海底世界》一課時,教師選一篇《海底漫遊記》讓學生閱讀,由於兩篇讀物有不少相似處,就大大提高了閱讀效率。

d、薦讀式

教師在課內推薦與課文有關的好書給學生,讓大家到課外去閱讀。教師也可以在課堂裡出示圖書、簡介內容和作者,作課課外閱讀的讀前指導。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結課後教師出示《安徒生童話選》,簡介作者和書的內容,並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

如何展示擴大的課內閱讀材料,也應當根據不同的教學裝置條件,靈活處置。一般有:板書揭示(適合篇幅短小的閱讀材料);抄貼展示(內容較長的閱讀材料可以抄在白紙上張貼於牆,供學生閱讀〕;列印材料(較長的整篇閱讀材料,不妨事前列印好,人手乙份發給大家閱讀);螢幕顯示(可以運用多**做成課件後在螢幕上投放)。

特別是螢幕閱讀,更是時代要求的新閱讀能力。在21世紀,閱讀材料已不再是單一的以紙為介質的印刷物,影視閱讀、課件閱讀、光碟閱讀和網路閱讀都將以螢幕為介質。從小培養學生螢幕閱讀的方法和技能,已經到了應當重視的時候了。

五、原則:

1、漸進性。先減量再增量;緊扣學段特點和學生實際;由指導到放手。

2、自主性。實驗老師自主選定增量的時間、方法和內容;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法。但為了保證實驗的整體效果,各年級小組可以研究並提出參考性的意見和建議。

我們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但不照搬,著眼學生長遠發展又不影響近期的檢測評價。

3、實踐性。閱讀課切實突出「讀」字,強化朗讀、默讀和其他讀書形式。學習魯班**的做法,加強學生基本功的訓練。

4、輔助性。紮實搞好課文的教學,在保底的基礎上適度拓展。要做到減量(課文教學)不減質,增量必增效。

六、方法

1、對比法。個人的縱向對比,平行班的對比。實驗教師要做好原始材料和資料的積累,定期分析,調整實驗方向。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七、人員及分工。

實驗分布在城區八所學校的四個年級,共43人參加。

實驗領導成員及分工:以下老師除了負責本學校實驗工作外,還分擔各個年級實驗的組織、協調工作。

陳淑娟(一年級)、劉雪峰、(二年級)、許瑞娟(三年級)

王鳳妮、楊君(四年級)、李娟娟、李愛琴(五年級) 張淑娟(六年級)

全體實驗人員名單:

一年級:陳淑娟王靜

二年級:李春芳、梁少麗、劉雪峰、趙冬娟、楊紅豔、何曉曉、許娜、秦奕潔、劉濤呂園園

三年級:黃芳芳、張艷豔、李彩紅、薛春煒、韋慧鴿、邵麗娜、張娟、馬晶晶、許靜靜許瑞娟

四年級:郭亞紅、趙偉巍、蘇雪玉、王鳳妮、楊君、王新梅、翟娟陽、張志輝

何雪穎五年級:何竹妮、趙晶晶、王佩琳、李阿妮、沈斌、屈靖、吳紅霞、李愛琴、何豔芳、李娟娟張愛麗

六年級:張淑娟

八、過程

第一階段:2023年2月至7月。學習、實踐、總結。側重於課堂教材的研究和處理。具體安排為如下:

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實驗方案

一 問題的提出 小學語文學科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重要工具學科,也是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不可或缺的領域。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內容,採取自主 合作 等具有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質,健...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的策略

作者 吳騰鷹 教師 中 2017年第10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 以下簡稱 課標 指出 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 好讀書 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明確要求小學階段閱讀總量在145萬字以上。小學的12冊教材,大約360篇課文,平均每篇以計算,總閱讀...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方案

泗陽縣小學生課外閱讀實施方案 一 指導思想 以2011版新課程標準為理念引領,以落實 教育教學三年圖強規劃和教學教研行動計畫 為目標,為進一步營造校園濃郁的讀書氛圍,把我縣小學生課外閱讀工程向縱深處推進,保障課外閱讀活動正常 有序 長效執行,制定本課外閱讀實施方案。二 實施要求 1 各學校要根據本方...